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2016-01-26 11:57崔绍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玻璃体细菌性葡萄球菌

崔绍彧

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崔绍彧

目的分析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8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眼行病原学检查,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为62.5%,5眼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行药物敏感试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敏感。行前房冲洗联合前房注药的3眼中,视力提高1眼,2眼视力无提高;1眼视力0.1以上,2眼眼球萎缩。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玻璃体注药的5眼中,视力提高者4眼,1眼视力无提高;4眼视力达到0.1~0.2,1眼眼球萎缩。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早期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入适量广谱抗生素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菌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切割

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中细菌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01%~0.04%[1],主要是由于感染病原体进入眼内而引起的急性眼内感染。细菌性眼内炎病情发展急骤,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全眼球炎、眶蜂窝织炎,甚至眼球被摘除。因此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和处理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大连市友谊医院眼科于2013~2016年收治的8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2016年经大连市友谊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8例(8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3眼),女5例(5眼),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7.5±15.1)岁,所有患者中,3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患者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其余2例患者无全身病史。视力:眼前光感3眼,眼前手动2眼,眼前指数2眼,光定位均不确定、无光感1眼。眼部表现:5眼前房积脓,3眼可见前房内较严重的炎性反应;8眼的眼底红光反射均消失,眼底不能窥入。B超显示8眼玻璃体为玻璃体重度混浊,其中4眼视网膜表面有机化条索,1眼视网膜脱离。

1.2 治疗方法 8例患者入院后行前房冲洗,联合前房和玻璃体腔注药(地塞米松和广谱抗生素),选用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术后给予全身以及眼局部(点眼和球旁注射)广谱抗生素,并配合眼局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辅助散瞳治疗,并完善患者的全身检查。一旦病原体检查结果明确,选择敏感抗生素。有5眼反复冲洗联合前房和玻璃体腔注药不能控制炎症,玻璃体明显混浊,眼底无红光反射,及时对此5眼施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应用抗生素,其中2眼施行了硅油填充,其余患者未使用任何填充物。5眼均于手术开始时取前房水和玻璃体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查结果 8眼行病原学检查,发现5眼培养阳性,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为62.5%,房水送检7眼,5眼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1.4%;玻璃体液送检5眼,3眼培养阳性,阳性率60.0%。致病菌3眼为表皮葡萄球菌,1眼为粪肠球菌,1眼为肺炎链球菌。另外3眼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眼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行药物敏感试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敏感。

2.3 视力以及眼球萎缩结果分析 行前房冲洗联合前房注药的3眼中,视力提高1眼,2眼视力无提高;1眼视力0.1以上,2眼眼球萎缩。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玻璃体注药的5眼中,视力提高者4眼,1眼视力无提高;4眼视力达到0.1~0.2,1眼眼球萎缩。

3 讨论

在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中,眼内炎发生率低,但它却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细菌性眼内炎预后的因素包括感染病原体的毒性、感染途径、对于药物的敏感程度、患者年龄、眼部状态以及有效对因治疗的介入时间[1]。细菌性眼内炎潜伏期短(<7 d)者,细菌致病力强,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及混合感染;潜伏期(>7 d)者细菌致病力弱,常见于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有文献报道,房水培养阴性者,玻璃体液培养可为阳性,本文有1例患者为玻璃体培养阳性,而房水培养阴性,因此对房水培养阴性者,不能排除眼内炎的可能。多数细菌菌种侵入眼内后,24~48 h细菌数量最多,以后数量逐渐减少,72 h后常培养阴性,所以对眼内液细菌培养皆为阴性者,不能排除细菌性眼内炎的可能。本院8例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中5例检测到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此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一致[2]。研究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对人工晶体有特强的粘附作用,可产生一种属多糖类的脂霉糖,这种多糖能阻止细菌的机械性移动,并使细菌对抗生素和抗体产生抵抗[3]。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同个体眼内炎的发生率不同,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本研究中,1例患者是慢性肺部疾病,X片示有肺部感染,白细胞不高,无发热,咳嗽,咳痰,未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手术后3 d开始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眼内炎表现,考虑为内源性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眼外感染源通过血源性播散而引起的严重致盲性眼内感染,发病率相对较低,占所有眼内炎的2%~11%,但对视力损害极大[4]。

白内障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不仅患者的视功能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且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将遭到严重损害,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积极预防[5]:①具有眼科专用手术室,手术室的洁净标准应达到百级或千级层流。②必需有符合标准的快速手术消毒锅。手术器械可以用高压蒸汽或者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手术过程中不允许采用酒精浸泡,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灌注、抽吸管道。③术前常规冲洗泪道。如果合并急性或慢性泪囊炎,必须首先处理泪囊炎症。④术前采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并排除全身感染性疾病。术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以及地塞米松等滴眼液预防感染,合并糖尿病、年龄>80岁且体弱者可联合使用全身广谱抗生素,且局部抗生素滴眼液。⑤术中使用10%聚维酮碘消毒,贴眼用切口膜。⑥严格手术医师的消毒洗手流程,做到每台手术消毒洗手一次,并更换手术衣。⑦术中仔细检查灌注液,防止灌注液污染导致的感染。⑧植入眼内的人工晶状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对植入物的相关要求。⑨术毕角膜手术切口采用角膜基质水化封闭切口,以减少细菌经切口的感染。⑩术后早期避免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可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11术后早期避免洗脸或洗澡时污染的水浸入手术切口,以减少细菌经切口的感染。12注意手卫生,术后避免污染的手揉擦眼部[6]。

综上所述,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是一类危害性极大的眼科疾病,条件致病菌是其主要致病菌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万古霉素可作为治疗及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首选用药;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已被公认是治疗眼内炎的有效方案。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上述药物的敏感率是否变化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或多中心研究证实。

[1]曹晓光,侯宪如,鲍永珍.火车医院与大学医院白内障患者人群结构特征及术后眼内炎发生率比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1):64-67.

[2]Schimel Am,Miller D,Flynn HW Jr.Endophthalmitisis isolates: a 10-year review of cultrre-proven cases.Am J Opthalmolo,2013,156(1):50-52.

[3]Al-Omran AM,Abboud EB,Abu El-Asrar AM.Microbiologic spectrum and visual outcome of posttraumatic endophthalmitis.Retina,2007,27(2):236-242.

[4]黄柏双,童剑萍.内源性眼内炎的病因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8):1048-1050.

[5]夏晓波.重视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防治.中国医师杂志,2014,16(4):433-434.

[6]李艳,秋姬馨,彤许超.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的效果及预后因素的Cox分析.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9):696-69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62

2016-11-22]

116033 大连爱尔眼科医院

猜你喜欢
玻璃体细菌性葡萄球菌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皮肤上皮细胞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