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调整后地方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

2016-04-01 03:51斯国新
创意城市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萧山转型

◎斯国新

体制调整后地方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

◎斯国新

对一个地区而言,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扬长避短,化不利为有利,是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了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意义,回顾了萧山近年来推进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做法,分析了体制调整后萧山社会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社会治理 模式转型 体制调整 杭州萧山

作者斯国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常务副校长、研究员(邮政编码3112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萧山作为浙江首善之区、民营经济先发之地,近年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2014年实现新一轮行政体制调整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是摆在萧山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历史重任。本文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萧山实际情况,探讨了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意义,回顾了萧山近年来推进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做法,分析了体制调整后萧山社会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 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意义

(一)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

“治理”(Governanc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文,本意是引导、控制和操纵,后来常用于管理和政治活动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从政治学角度,开始探讨社会治理的模式[1]。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治理模式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行为方式、调节机制、发展道路和规范体系等。

据学者分析,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一直在探寻新的治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治理阶段、国家统治阶段、国家管理阶段,现正向国家治理阶段过渡[2]。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治理的内容也不一样。社会治理不同于一般的统治与管理,它是一个由一元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过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

我们党提出社会治理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会上正式提出“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实上,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提法中,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许多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这就向全党全社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并提出了要求。笔者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其主要精神或者说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群众至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3]这道出了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体现在社会治理上,就必须坚持群众至上,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改革创新

通过改革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治理各方的作用,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3.价值同向

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凝聚社会组织力量。在正确对待不同利益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知行统一、体现特色、业内人员认可的社会组织领域伦理规则与核心价值理念,实现“以物役人”向“以文化人”的转变和凝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追求正是我们党和政府奋斗多年的动力所在,也正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终极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核心追求所在[4]。

4.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通过社会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公其所公。这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提高创造力、保障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安定有序

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执政者的最大期望,也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风险,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时,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平安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1.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次卓越升华,蕴含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适应当前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需要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创新社会治理十分必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了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层社会矛盾突出,上访案件日益增多,社会问题解决受阻,客观上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3.解决当前萧山面临复杂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萧山社会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环境制约、要素紧缺、资源瓶颈等问题显现以后,萧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萧山只有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改进治理方式,激发各种社会活力,才能更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 近年来萧山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成效

(一)萧山社会治理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2002年,改革开放启动了萧山工业化,使萧山迅速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到个体私营企业的跨越,经济形态比较注重规模扩张和量的积累,社会治理基本停留于社会管理阶段,从简单的初始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的高级阶段,经历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过渡。2001年撤市设区后,萧山提出“工业冲千亿”口号,经过2年努力,2003年萧山顺利实现目标,基本完成了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

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今,萧山提出发展战略转型,使萧山迅速完成了由强县市向都市强区的转变。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转型。2003年,萧山在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之后,适时提出战略转型,主要是经济、城市和社会三大转型。在经济发展上,开始注重质的提高,强调绿色经济、楼宇经济、都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开始推进新型城市化,强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在社会治理上,开始全面实现精细化、系统化治理,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的作用。经过10年的努力,萧山基本实现了由强县市发展向都市型发展的转变,使萧山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二)萧山近年来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1.强力推进经济转型,使萧山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2003~2013年萧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萧山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11.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63.53亿元,增长了3倍多;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43.6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29.01亿元,增长了4倍多,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20.8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6.52亿元,增长了5倍多。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自营出口等,基本上也实现了10年翻两番的发展速度。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在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动力度。萧山注重技术改造投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03~2013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3年比2003年增长3.69倍。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拉动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萧山引进了一批高端的大型项目,如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费列罗巧克力项目、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菜鸟项目和总投资为30亿元的华东医药江东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等落户萧山,不仅使萧山的经济实力大增,而且使萧山的产业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目前,萧山已有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有19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国的3.8%、浙江省的13.2%、杭州的33.9%。

表1 2003~2013年萧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强力推进城市转型,使萧山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萧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萧山户籍人口只有114.96万人,但到2013年,萧山户籍人口达到124.38万人,增加了近10万人(见表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得到实施,如投资数百亿元的地铁项目、机场路改扩建工程、奥体博览中心项目、杭州湾信息港项目等的实施,不仅便利了萧山交通,完善了城市功能,而且拉大了萧山城市框架,提升了萧山城市的品位与档次。在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萧山还十分重视生态治理,并收到了明显成效。萧山以国家级生态区创建为契机,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实施“清水治污”,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截污纳管、生猪禁限养等工作全面启动,钱塘江大型排涝站、污水干管建设进展顺利。通过集中供热,全区已淘汰企业自备锅炉52台,计304.8吨;通过搬迁、关停、整顿等手段整治污染源,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整治,有效地改善了萧山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三江两岸”整治[5]、清洁城乡、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使萧山城乡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表2 2003~2013年萧山主要社会指标比较

续表

3.强力推进社会转型,使萧山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萧山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平安创建,巩固了社会稳定形势,切实改变了治安面貌,而且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298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1668美元,增长了4倍多;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从2003年的18067元增加到2013年的89931元,增长了近4倍;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15076元增加到2013年的44412元,增长了近2倍;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3年的7960元增加到2013年的26406元,增长了2.3倍;汽车保有量从2003年的7.03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35.5万辆,增长了4倍多。萧山推进“同城同待遇”,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物价等多方面与杭州主城区接轨。到2013年,萧山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已达到117.4万人,参保率达到94.4%。每年帮扶1万名左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1万名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伤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涵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灾民救助和社会互助等众多方面。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居民用电价格、成品油价格、区直属医院药品招投标价格、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有线电视视听维护费、职工基本生活品价格补贴等都与杭州主城区一致。

三 体制调整后萧山社会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正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转型一样,萧山又面临一次重要的抉择。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摆在萧山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对于萧山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

(一)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1.国际社会实践摸索,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提供了借鉴

20世纪9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在建立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公共服务治理和社会治理模式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提供了借鉴。

2.国内社会治理呼声渐高,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营造了大环境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为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水平而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吹响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号角,我国社会掀起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浪潮,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3.10 多年的不断探索,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积累了经验

从2003年开始,萧山就致力于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适时提出经济、城市和社会三大转型,推进萧山经济、城市、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可以说,10多年的不断探索,为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4.萧山行政体制调整,对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提出了要求

近年来,萧山行政体制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江东作为经济专区托管杭州,事实上主要经济职能划离萧山,这将给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同1995年三镇划出成立滨江区[6]、2001年萧山撤市设区一样,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萧山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只是有一点必须明确,萧山不能再按老模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走模式转型之路。这对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面临的挑战与劣势

1.周边地区倒逼压力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萧山成为全国的“十大财神县”“经济发展十强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周边部分先进地区在一些经济指标上不断超越萧山。可以说,前有标兵,标兵越来越远;后有追兵,追兵越来越近。如苏南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等先进地区,萧山与这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原来排在萧山后面的追兵,如杭州的余杭,宁波的鄞州,江苏的武进、江宁、吴江,包括曾经一时被萧山所超的广东南海,有的指标也已超过萧山,成为萧山前面的标兵。从表3可以看出,鄞州、武进、江宁、吴江、南海的财政收入,以及鄞州、江宁、吴江、南海的地方财政收入都已超过萧山。余杭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远高于萧山,萧山的财政收入是负增长,而余杭则是两位数的增长。从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尽管余杭在总量上与萧山还有一定距离,但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相信不久的将来,余杭的许多经济指标将超过萧山。在这种情势下,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发展模式。

2.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持续增加

新一轮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很多,土地、资金、电力、用工等,都是制约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目前来看,“四紧”问题依然突出。大江东体制调整之后,用地将更为紧缺。原来围垦是萧山经济发展重要的土地储备库,现在这个储备库被端走,萧山未来的用地前景可想而知。在资金上,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适度调整,下一阶段可能会减轻压力,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由于土地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地方政府像前几年那样从土地上获得巨大财政支持的难度增大;二是地方建设平台增多,导致财政收入分流,区、镇两级财政收入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三是大江东体制调整之后,财政收入不可避免地将减去一块;四是银行融资困难,资金问题将成为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并将影响萧山的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表3 2013年萧山与周边部分先进地区的比较

3.城市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

大江东体制调整是继1995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体制变动,这次变动对萧山整个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萧山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是城市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一些城市配套设施需要重新落实。二是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原来有1420平方公里,现在不到1000平方公里,原来的城市定位、功能布局、产业规划等,都需要重新论证。三是道路交通建设短期压力增大。地铁、机场路等与城市配套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落在萧山老区,这对本身已经紧张的城市建设资金增大了压力。四是社会保障事业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共文化设施等,需要重新进行布局,否则区域之间的摩擦将不可避免。总之,体制调整之后,城市发展的理念、模式都要做出适当调整。

4.社会转型条件还需进一步营造

一是社会治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过去“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治理、重GDP增长轻民生投入、重管理轻服务”等思想依然存在,致使在舆论引导、考核导向、检查督促、机制建设等方面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建设,忽视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与工作创新。二是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从现阶段来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社会组织治理协调机制、依法有序的表达诉求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还不够健全完善,社会治理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社会治理人才相对缺乏。社会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特别需要大量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萧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新生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人员奇缺。四是社会治理主体不够多元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萧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共681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仅为5.47个,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如上海为7个、青岛为6.5个[7];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世界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一般超过50个。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日本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97个,美国是63个,中国香港是28个,就连新加坡也有13个[8]。不仅如此,萧山的社会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教育类民间非政府组织为276个,占社会组织总数的40.52%,而行业协会、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服务社会的能力比较弱,与当前萧山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 加快推进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建议

当前,萧山要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必须在明确目标、改进方式、激发活力、完善体系、注重稳定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明确目标,凝聚人心

党中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正值萧山体制调整的敏感期。我们应当知道,这次调整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各级党委、政府切不可小觑这次调整对萧山发展的影响。如果萧山能够迎难而上,就可能化不利为有利,成为推动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一大机遇;反之,则可能成为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拖累。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增强责任意识。要牢固树立“萧山荣我们荣,萧山败我们败”的理念,我们只有迎难而上的权利,没有偃旗息鼓的理由。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加快推进萧山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二是要增强目标意识。每个时期,萧山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南学广东、北学山东”,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农学南海、工学江阴、城建学中山”,再到21世纪初的“工业冲千亿”等,都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利器。在此情况下,萧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用明确目标鼓舞士气,而且社会治理本身也需要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只有价值趋同、目标共同,才能凝聚人心。三是要增强争先意识。萧山地域虽然变小了,但萧山争先的勇气不能变小。体制调整后,工作侧重点自然而然会有所变化,但不管如何变,争先的目标不能变,要继续喊响口号,继续奋力前行,努力使萧山在“创新社会治理”上成为“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

(二)要改进方式,转变职能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既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改变“什么都管,手忙脚乱”的现象。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的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建立需求瞄准机制。对政府购买服务,事先要做好需求调查,编制好购买目录,预定好采购菜单。二是要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对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包括项目申请、评审、立项、招标、订约、实施等一系列环节,都应建章立制,并按章行事。努力把“契约”履行好。三是要建立资源传输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具有多种资源,需要综合利用,才能确保输出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以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三)要激发活力,增加动能

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因此,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增强社会组织的动能。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营造环境。坚持包容发展和因势利导的顺治理念,既给社会组织一定资源,又给社会组织相对空间。对于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通过完善管理体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和简化登记程序等措施,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分类管理。突出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特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严格规范权益诉求型组织。三是要加强培育。加强对社会组织的专业督导和能力建设,引导素质较高的社会组织承担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服务评估等延伸职能,搭建社会组织信息共享平台,畅通社会组织诉求渠道。对操守不端的社会组织,可通过建立淘汰机制,对其进行警示、帮教和惩戒,甚至依法处罚。

(四)要完善体系,加强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冲破旧体制,建立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这些体制包括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行政复议体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等。这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抓紧抓好。目前,萧山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改革。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社会领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要加快推进。二是要完善各类体系。包括政绩评价体系、社会矛盾预防调节体系、诉求表达体系,还包括各类公共安全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三是要加强工作创新。包括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还包括和谐社区建设、应急管理工作、社会组织培养等。必须加强创新,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要注重稳定,构建和谐

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使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全体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要突出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注重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要不断开展“基层治理年”活动,推进基层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基础。二是要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包括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民生保障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强平安萧山创建。切实抓好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萧山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注 释

[1]丁元竹:《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大讲堂》2014年第3期。

[2]许耀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讲堂》2014年第7期。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4]李文静、李迎生:《政府购买服务需秉持社会治理理念》,《光明日报》2014年6月9日。

[5]“三改一拆”是指在城区中开展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四边三化”是指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和洁化、美化、绿化。“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江两岸”整治是杭州市“十二五”期间的一项惠民重点工程,“三江”包括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以及浦阳江等主要支流;“两岸”是指三江沿线可视范围。

[6]1995年,萧山三个经济强镇长河镇、西兴镇、浦沿镇划出,成立了滨江区。三镇面积合计为72.02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人。

[7]这个数据是2012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培育社会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发展较快的几年,相信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这个数据会更大些。

[8]王波明:《中国每万人仅2个社会组织》,财经网,2013年11月18日。

(责任编辑 方晨光)

猜你喜欢
萧山转型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兵团”尽锐出战 冲刺“第一方阵”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