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写意油画①

2016-04-04 21:11付小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关键词:国画油画美学

付小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论当代中国写意油画①

付小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写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油画是源于西方的绘画种类,用西方的油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的美学思想。油画材料和写意形式不是简单的拼接,写意油画也不是对写意国画视觉效果的模仿。写意油画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西方传统的油画形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与西方的现代油画存在相通之处。写意油画的独特性是油画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美学思想;写意;意象;油画

写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油画源于西方的绘画种类。简言之,中国写意油画就是用西方的油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的美学思想。

油画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必将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油画在中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历数代油画艺术家们的探索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写意油画逐步形成,这是只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能生长和发展的艺术形态,也是在油画史上从未有过的艺术形态。

写意油画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主流,这是中国油画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写意油画符合中国的美学观;中国写意油画与西方的油画形式截然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专门提到了“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

一、写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写意”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其实写意远不止是一种绘画方法这么简单,“写意强调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写意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写意”涉及书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文、武术、医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在视觉艺术中,“写”是手段,“意”是目的。“写意”是通过可视的图形“象”来具体传达,故写意和意象也常常会同时出现,“意象”是“表象的一种,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组成”。“意”、“象”和“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的追求目标。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唯“象”方可尽“意”。“象”是通过对自然本质的提炼和重组而形成的一种视觉符号,是“意”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写”源自中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追求气息连贯,忌讳反复填涂和描摹。尽管有很多书法作品我们难以辨认其内容,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是通过文字内容来传达,而是通过“意象”来实现,“写”是表达“意象”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写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道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道家的重要思想是“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自然本质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表面现象。艺术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对自然表面形式的模仿。所以黄宾虹在《论画残稿》中说:“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论画者不可不见古今名画”。

“写意”的高度在于它不知道有多高,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写意”有不同的解读,不断追求新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众多的美学命题,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谢赫的“六法论”;王弼的“得意忘象”;宗炳的“澄怀味象”,强调隐藏在外形之中的“神”、“韵”、“意”,追求意境的营造,为中国写意绘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张彦远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荆浩的“绘画六要”中前两项就是“气”和“韵”,与谢赫的六法一脉相承;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苏轼的“成竹在胸”是对张璪美学命题的延续和发展,黄休复将“逸”列为四格之首,是对张彦远美学思想的概括,对绘画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代祝允明的“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强调没有亲身经历,也就谈不上意境。笪重光的“空本图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毕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262郑板桥的“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指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2]70。写意在传承中发展,连绵不断,延续至今。

二、写意油画与写意国画的融合与差异

写意油画与写意国画同属于写意绘画,存在相同之处,彼此之间可以借鉴与融合,但毕竟材料不同,所描绘出来的作品视觉感觉也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写意油画不能是对写意国画的简单模仿。

1.中西绘画是可以融合的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还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油画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个高峰是法国的印象派,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将油画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这说明,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出新的形态和发展方向。油画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也会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写意”贯穿整个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和灵魂,油画必将沿着中国艺术发展的主线进行改变和融合,形成具有写意精神的中国油画。

徐悲鸿是结合中西绘画的艺术大师,他主张中国画改革,提出“新七法”,强调“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但同时,“在‘新七法’之上的‘非法之范围’,他又提出了‘寄托高深,喻意象外’、‘笔飞墨舞,游行自在’等更高的要求,这恰恰是传统中国画包括文人画的品评标准,超越了写实的层面,进入了写意的范畴”[3]。“新七法”主要谈论西方油画在处理画面时的方法和技巧,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在中国绘画作品中更好地表达中国的写意精神。

2.写意油画不是对写意国画的模仿

在当今中国,从事油画的人数规模空前,其中不乏追求写意精神的人,但在对写意油画的理解上却不尽相同,不少写意油画就是对写意国画的简单模仿,就是用油画材料画中国画。这种简单的模仿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不现实,用一种材质模仿另一种材质的视觉效果是难以实现的。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特质,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让它们很难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第二、没有必要,中国画的视觉效果,用水墨已经表现得很好了,再用油画去达到这种效果,显得多此一举。第三、写意油画不是写意国画的分支,而是跟写意国画一样,属于中国艺术上的分支,与写意国画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写意油画当运用油画材料自身的特点进行写意性表达。中国传统建筑与国画都是对“写意”的阐释,由于材料的差异,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截然不同。这种异质同构充分彰显不同材料在表现“写意”时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中国的雕塑、陶瓷等也都是如此。油画与国画同属这种情况,油画欲体现“写意”,也应运用油画材料自身的特性。在中国写意油画形成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他们成功地践行了油画的写意表达,象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提供了直观的图式。

三、写意油画与西方油画的关系

写意油画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物,西方油画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产物,两种美学思想的差异,造成了油画朝着不同的道路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交流的日益增多,现代的东西方油画艺术存在着相通之处,个性鲜明和形式简练的写意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写意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油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与西方传统油画的不同之处

西方油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国绘画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都主张“艺术模仿自然”。西方传统油画与科学联系紧密,讲究透视、解剖、比例等,以实物为标准进行比较来衡量作品的优劣。19世纪,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给很多油画家的生存带来了危机,他们当中部分人开始转行从事摄影工作,有人感慨油画已经死亡。这说明油画在照相机出现以前,肩负着照相机的使命,为达官贵族绘制肖像。此时的油画受到极大的约束,照相机发明后油画才逐渐得以“松绑”。照相机没有让油画终结,反而让油画获得了自由。印象派是建立在光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表现目的是不同光线下物象呈现的视觉效果。印象派强调光色之间的变化规律,很多系列作品都是展示同一物象不同光线下产生的颜色变化,还原物象在人们眼中呈现的色彩状态,其本质仍然是在模仿自然,模仿光色的视觉效果。

西方传统油画所说的形,是指物象的结构,精确表达眼中所见。写意油画所说的形,是指内心之象的物化,“胸中之竹”在画面上呈现的形式。表达物象和表达物象在内心的感受是两种出发点截然不同。西方传统油画追求物象在视觉上的“似”,无论是形体的追求还是对光色的追求,都以“似”作为追求目标。写意油画追求的是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是对物象过滤后,物象本性所彰显出来的魅力。所以,画面最后出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大相径庭。西方传统油画的发展跟科学息息相关,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油画的方向。而中国绘画与科学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科学的发展对绘画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2.与西方现代油画的相同之处

后印象派强调自我表达,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油画才彻底获得自由,回归到艺术的道路上。20世纪以后,油画艺术开始变得枝繁叶茂,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马蒂斯认为:画家不用从事于琐细的单体描写,摄影是为了这个而存在的……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4]605马蒂斯所说的真实已不再是视觉上的真实,而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可能就是“更高的要求”的实际含义。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中国的美学思想存在极大的相同之处,所以詹建俊说:“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的写意画,中国的大写意其实就是西方的表现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个性鲜明和形式简练。从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逐渐脱离对物象表象的描摹,开始强调内在的感受和自我的表达,画面个性语言的特征清晰可辨,画家之间形式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西方现代艺术试图表现自然和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必将剥离覆盖于本质的纷繁复杂的表象,使其本质直接显露出来,画面也因此变得直接而简练。

写意油画也同样具有这两个特征。“删繁就简”,“惜墨如金”,“意到笔不到”,都是力求用最少的笔墨,最简单的形式精确表达创作意图。这些美学观点使中国油画得到极大的发展,成就了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批中国艺术家,他们的油画以其简练的形式和鲜明的语言符号,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现代感。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油画与中国写意油画属于异质同构,这种现象跟近现代的艺术交流有一定关系,象毕加索、巴尔丢斯等西方艺术家都曾受到中国或东方文化的影响,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也都到过法国留学。

四、结语

历经数百年的磨合,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外来画种,不再是欧洲油画身后的“小跟班”,而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所特有的东方气质和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部分,也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镛曾说过:“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在世界艺术与美学领域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崇高的学术地位”。[5]

独特性和差异性是艺术立足的根本,中国写意油画保持中国美学的特征,区别于欧洲油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油画形式,这正是写意油画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油画立足的根本,它是为油画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就像印象派推动油画发展一样,写意油画必将成为油画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也将是下一个艺术中心。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王镛.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J].中国书画家2014:112-117.

[4]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5]王镛.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J].中国书画家2014:112-117.

(责任编辑:梁田)

J202

A

1008-9675(2016)04-0171-03

2016-05-10

付小明(197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B100)。

猜你喜欢
国画油画美学
一张油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盘中的意式美学
油画《塬下》
油画
外婆的美学
国画欣赏
纯白美学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