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丝文化旅游 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2016-04-11 04:43周建标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旅游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泉州362000)

发展海丝文化旅游 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泉州362000)

泉州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如今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先行区、海丝申遗团队的牵头城市,在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责无旁贷地先行先试。泉州利用海丝文化遗存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可激活、延伸、拓展海丝文化旅游线路,带动 “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并延伸拓展成 “中国海丝文化旅游”,对接联合国旅游组织推动的 “国际海丝文化旅游”,开展中国沿海、东亚、东南亚、中亚、东非、北非,乃至欧洲的海丝文化旅游。

海丝文化旅游;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行区

一、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及海丝起点城市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en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25)首次使用 “丝绸之路”概念。他在1877年出版的 《中国》 (第1卷)中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 “丝绸之路”。法国著名汉学家沙蜿 (Edouard Chavanne,1865-1918)在1903年出版的 《西突厥史料》首先提出 “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一)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正式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名称

三杉隆敏在1967年出版的专著 《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中指出,海上丝路实则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乃至阿拉伯半岛国家海上交通的联系网,不仅包括贵金属货币、丝绸、陶瓷与香料等货物的流通,更包括艺术、宗教与科学知识在欧亚大陆不同文化中心之间的传递渠道。北京大学陈炎在国内首先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名称。陈炎于1985年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名称,把陆、海 “丝绸之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了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专著 (1989)和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论文集 (1996)。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泛指古代中国沿海地区与世界各地以丝绸为主的海上贸易通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提出 “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1988-1997)规划”,于1990年10月23日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学者和记者组成的综合考察队,乘坐 “和平舟”号考察船,自意大利威尼斯至日本长崎,把中国等16个国家和22个海港城市串联起来,沿途举办学术研讨会19次 (包括在广州和泉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历时142天,行程万里,极大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泉州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果丰硕

泉州于 1959年创建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79年4月,设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秘书处,创办会刊 《海交史研究》。

1.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泉州自1991年起,至今已经举办4次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1)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期间,在泉州举行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了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 《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等著作。

(2)1994年2月,泉州举办了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3周年,1997年正式出版了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1——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论文集。

(3)1997年12月,泉州举办了 “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项目》10年活动圆满结束,出版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中国与东南亚》论文集。

(4)2016年6月,泉州市政府承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研究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2002-2005年,中国航海学会和泉州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了 《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第1-3集),第1集汇集了近半世纪以来有关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文章51篇;第2集探讨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港口建设、航海贸易、文化交流等内容;第3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贡献、郑和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与宗教传播的关系等。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文化旅游是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活动。世界旅游组织把文化旅游定义为 “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1]。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地方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未来旅游的竞争是文化旅游的竞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旅游品牌,将有着美好的前景。

(一)国外海丝文化旅游开发利用

在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基础上,有些国家 (地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文物进行了文化和旅游开发利用。其中,瑞典对 “哥德堡号”的开发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2003年6月, “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建成并成功下水;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在有关国家、地区、政府与社会阶层的支持下,沿着当年的古航道扬帆向中国进发,经历了9个半月的艰苦航行,于2006年7月18日如期抵达广州,圆了重走海上丝路之梦,一时轰动世界。仿古商船的建成并按当年的古航线成功航行,真正开启了国际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先河,也成为中瑞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仿古商船到广州后,随行的许多瑞典企业都以最丰富的语言向在场的媒体作自我推介。抵达上海后,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 “瑞典·中国经贸科技友好合作大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使得 “哥德堡号”把中瑞两国在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向一个新高潮。可见,这次成功航行大大提高了瑞典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中瑞文化贸易往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打造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于2012年开始致力于将海上贸易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旅游路线,以促进中国、日本等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中心国际部部长市川和夫表示:“海上丝绸之路更为丰富多彩,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各方面来看均具备作为旅游路线展开调查的价值。”[2]

(三)国内 “海丝文化旅游”开发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笔者于2016年7月20日,以篇名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只有5篇文章探讨 “海丝文化旅游”,其中关于广东省海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4篇,另1篇是关于上海崇明岛的海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三、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题中之意

发展海丝文化旅游,主动对接联合国旅游组织推动的 “国际海丝文化旅游”,推动海丝沿线国家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助推海丝沿线国家 “五通”联系。

(一)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议实现海丝沿线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联系),倡议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

(二)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是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大项目

福建省发改委、省外办、省商务厅于2015年11月17日联合发布了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提出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支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共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把福建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先行试验区和重要集散中心,大力开发特色明显主题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支持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设旅游办事处,探索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三)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是海丝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明确支持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是海丝先行区泉州“十三五”规划的先行项目,是建设 “海丝泉州”的重要抓手。

四、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可助推海丝沿线 “五通”联系

利用海丝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助推海丝沿线 “五通”联系,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泉州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10-14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繁荣的代表,宋元时期与100多个国家有商贸往来,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传播的重要窗口。泉州凭借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1991年)“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02年)“东亚文化之都”(2013年)四大文化品牌[3]。泉州发展海丝旅游,可唤醒 “海丝起点城市”的文化记忆,重温 “海丝精神”,联络感情,发展经贸,激活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推动海丝沿线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一)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源远流长

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 (地区)互联互通源远流长。唐朝诗人薛能在 《送福建李大夫》中写道:“秋来海有幽都燕,船到城添外国人。”唐朝诗人包何在 《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唐代时期泉州就出现了 “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其中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最多。一部分阿拉伯商人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泉州回族,主要有金、丁、马、郭、铁等姓,并形成了 “晋江陈埭”与 “惠安百崎”两大回族聚居区,虽然这些外来穆斯林的后裔已经汉化,但仍保持其祖先遗留下来的某些宗教信仰和风俗。

泉州回族借助其与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历史渊源,推动泉州与中东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奠定基础,助推海丝沿线 “五通”联系。泉州活跃的经济以及丰富的伊斯兰文化因子,越来越受到阿拉伯国家关注。泉州与中东穆斯林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开展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泉州出口到中东国家的主要是纺织鞋服、箱包、建材、食品、玩具等,而这些产品适应了许多中东国家重建与兴建的需求,十分具有竞争力。泉州企业对中东市场的开拓,已不再满足直接将商品出口,还通过在中东建立销售终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中东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泉州企业借助对中东市场的开拓,还可以进一步辐射到欧洲、非洲等地。另外,泉州从中东进口的品种以原料为多,主要是石料、矿砂、矿物燃料、矿物油等,解决了泉州企业在发展和扩大生产中原料紧缺的问题。可见,泉州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二)海丝文化旅游可发挥 “品牌之都”和“文化之都”优势

发展泉州海丝文化旅游,扩大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 (地区)的海丝文化认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可凝聚80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的力量,充分发挥 “品牌之都”和 “文化之都”两大优势,突出经贸与文化两条主线,先行先试,推动海丝沿线国家 (地区)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全面提升泉州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

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 (尤其是穆斯林国家)关系密切,文化和经贸活动频繁。每逢重大文化活动(如泉州 “海丝”文化节、国际学术研讨会)都能有穆斯林国家参与,他们参与学术交流、举办展览、捐款捐物,支持泉州多元文化事业,如阿曼、沙特、摩洛哥等国家共同出资与福建省合作建设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是展现伊斯兰文化与风情的专题馆,也是中国与中东穆斯林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展示泉州与穆斯林国家友好交往的石刻,举办各种主题的伊斯兰文化图片展和伊斯兰文化国家研讨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凭借自己的文物优势,与中东国家进行展览合作,通过大量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泉州与中东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友谊。泉州穆斯林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来泉经商,并长期居留,他们到泉州市区清净寺与晋江清净寺做礼拜,到灵山圣墓 (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朝觐祈祷。2007年阿曼国王个人出资50万美元,捐建新礼拜堂 (位于泉州清净寺东侧)。

(三)海丝文化旅游可发挥 “华人华侨”和“泉商”力量

闽籍华人华侨有1200多万人,其中泉州籍约800万人,且90%分布在海丝沿线国家。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多人,阿拉伯国家对泉州有一种亲缘般的认同。这使得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更具互信,闽企赴海丝国家打品牌、拓市场也更具优势。泉州阿拉伯后裔凭借海丝文化认同到穆斯林国家投资兴业初具规模,“海丝”涉及的东盟、中东、南亚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泉州重要境外投资地、贸易伙伴和主要外资来源地。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关键是 “政府搭台、民间唱戏”,让 “华人华侨”和 “泉商”(包括泉籍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成为传播文化和促进经贸交流的使者,同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增进互信、深化友谊,推动全方位合作,还要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共同为 “海丝”先行区建设贡献力量。

(四)海丝文化旅游可推动海丝贸易合作规模

发展海丝文化旅游,重温海丝记忆,可推动海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开展产业对接、商贸会展、资本流通。如 “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平台等项目的顺利合作。发展海丝文化旅游,还可调动海丝沿线所有华人华侨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争取把中东阿拉伯国家当前游离在外的7000亿美金调动起来,把亚洲东盟制造业的优势调动起来,把非洲和中东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泉州还应该紧抓 “福建自贸区”建设辐射的契机,行使地方立法权 (2015年7月获批),争取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税收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环境,为 “海丝贸易合作”对接创造条件。在更高层面上,对接国家海丝战略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方案,策划一批泉州有需要、有条件、可推进的重大实体项目 (如经贸、港口建设等),并争取成为国家海丝战略的先行示范区,振兴 “刺桐古港”。

五、发展海丝文化旅游的路径选择

2015年11月15日,首届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于福州开幕,并发表 《福州宣言》。倡导打通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海上大动脉,搭建“海丝”旅游交流合作大平台;倡导整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 (城市)旅游资源优势,策划打造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世界级精品旅游线,推动“海丝”沿线省份 (城市)旅游发展;倡导福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发挥互联互通的重要作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先行区,在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责无旁贷地先行先试。泉州利用海丝文化遗存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可激活、延伸、拓展海丝文化旅游线路,带动 “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并延伸拓展成 “中国海丝文化旅游”,对接联合国旅游组织推动的 “国际海丝文化旅游”,开展中国沿海、东亚、东南亚、中亚、东非、北非、乃至欧洲的海丝文化旅游。

(一)多层次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

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 “航海与通商贸易史迹、城市历史遗迹、宗教与多元文化史迹”,还有 “水下文物、古港口、古渔村、海防海战遗迹”,以及民俗风情等。泉州海丝文化遗存居中国海丝城市首位。2014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9座海丝城市55个海丝考察点中,泉州占有18个 (占比33%)。在利用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遵循层次性开发原则,循序渐进。

1.开发大众观光产品

海丝文化旅游的大众观光产品,主要是指博物馆、旅游节庆活动等。主要对策是完善已建成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博物馆的旅游配套设施。

(1)古刺桐港转型升级为 “中国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展示中心”

古刺桐港 (今后渚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刺桐港转型升级方案已经评审通过,将港区内的部分生产性内容外移,建成深水港,扩大空间,加快配套建设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刺桐港的国际航运服务能力,打造成国际物流枢纽,展示 “海丝泉州”的现代风貌;将刺桐港转型升级为 “中国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展示中心”,整合中国海上交通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等资源,建成“中国海丝文化博物馆”和 “海洋体验馆”,形成产业开发和休闲娱乐基地,打造东南沿海标志性的经济文化港区,打造常态化的 “海丝泉州”大型晚会。

(2)开发刺桐港旧港区的文化旅游功能

在刺桐港南岸,替换刺桐港古码头、古渡头的旧功能,转换成交通、旅游、休闲等新功能。在刺桐港周边 (约1230亩)区域,打造 “海丝文化旅游区”,围绕海丝文化展示和交流,辅以完善的旅游休闲配套服务,形成展示东亚文化之都海丝文化的新地标。

(3)建设极地海洋世界

在刺桐港北岸,泉州与山东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合作,计划投资50亿元在台商投资区建设极地海洋世界、鲸豚驯养繁殖基地、海上游乐、欧乐堡梦幻世界等旅游项目。极地海洋世界等大型旅游项目总占地约2100亩,将填补泉州大型旅游项目空缺[4]。

(4)每两年举办一次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2015年11月,经中央批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助推泉州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助推助力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推动海丝申遗。

2.开发海丝主题休闲产品

海丝主题休闲产品主要是主题度假村、主题旅游线路等,主要对策是建设海丝文化活态展示点和开通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泉州海丝文化活态展示点主要有阿拉伯人后裔的生活习俗、蟳埔民俗文化村、阿拉伯人后裔的制香技艺。

(1)保护泉州阿拉伯人后裔的生活习俗

陈埭镇和百崎乡是泉州阿拉伯人后裔的聚集区,至今保留着伊斯兰教习俗遗迹和阿拉伯人的文化气息。

晋江陈埭丁氏,系阿拉伯人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的后裔,于元代行商入泉,以其祖先尾音 “丁”字为姓,定居晋江陈埭,繁衍生息。尽管陈埭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其生活空间里,至今还能看到伊斯兰教习俗遗迹和阿拉伯人的文化气息。建于明代的“陈埭丁氏宗祠”已于2008年晋升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于1991年莅临丁氏宗祠并种下象征中外人民友谊的 “长青树”。

百崎乡,于1990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建制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百崎郭氏家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原本信奉伊斯兰教,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汉人居住区并与汉人联姻,逐渐被同化,其他生活习惯与当地汉人基本无异,只有丧葬习俗有些区别,如出殡仪式需捧 《古兰经》引道、在丧葬 (祭祖)时遵照 “死者应重归清真”的祖训 “禁油”,远离一切伊斯兰教禁例之内的食品。

(2)保护蟳埔民俗文化村

蟳埔民俗文化村被誉为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第一村”,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①蟳埔女的生活习俗是海丝文化的明证。蟳埔有16个姓氏,有阿拉伯人的后裔,也有东南亚人的后裔。蟳埔女所戴的鲜花,历史上来自附近的云麓村。云麓村原是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 “云麓花园”。据说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木是当时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的,洋溢着海丝文化气息。

② 蚵壳厝的建筑材料来自非洲东海岸。蟳埔女住的是蚵壳厝,住在蚵壳里曾经可以听到大海潮起潮落的声音。据考证,蚵壳厝的大蚵壳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 (作为压舱石)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停泊刺桐古港后就近抛弃,却被当地村民当成了建筑材料,由此成就了一段建筑奇迹,成为海丝文化的见证。

③ 保护性建设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好蟳埔古村落、古民居。蟳埔民俗文化村成功地保护了蚵壳厝和蟳埔女习俗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原生态文化空间。在蟳埔村保护中,保持传统特色的村庄结构,合理布局商贸网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现代旅游产业链。

(3)传承光大阿拉伯人后裔的制香技艺

“永春篾香”的制作技艺源于阿拉伯人后裔。“永春篾香”不仅复活和重生了 “香道”,而且传承和光大了千年香文化。唐宋时期,在 “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阿拉伯人后裔蒲氏家族最大宗的生意就是进口各种名贵香料并制作成香料产品。明清时,蒲氏家族衰弱,为了避难,他们分别移居永春、德化、晋江等地。移居永春达埔镇的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洗礼,如今 “永春篾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永春达埔镇拥有200多家篾香厂,香业年产值达4亿多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该镇成为中国最大的篾香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永春篾香”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联合授予 “中国香都”荣誉称号。

(4)开通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

泉州海丝文化遗存共有67处,其中国家级35处、省级6处、县 (市)级26处。可把2014年国家文物局海丝申遗报告中所选取的泉州18个考察点 (15个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为市级文物)串联成 “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并根据旅游产品的主题需要选择串联其它景点,配套建设世界古船模型制作基地、蟳埔民俗文化村,按期举行九日山祈风文化节 (平时可为旅游团播祈风录像,讲解九日山祈风典故),再现宋元时期东方大港泉州航海节的盛况。

3.开发海丝专业体验产品

开发海丝专业体验产品,主要是开发游 (邮)轮旅游等。主要对策是建设游 (邮)轮港口等配套设施。

(1)在古刺桐港北岸建设游艇码头

在刺桐港北岸,与刺桐港隔江相望的台商投资区建设游艇码头,打造超级游艇产业专业基地 (含研发、总装、展销、体验、停泊、养护、补给、驾驶培训等全面功能),建设有270个泊位的游艇港及所需的专业配套设施。刺桐港北岸拥有综合岸线休憩、水上休闲、体育运动等项目,丰富刺桐港的建设内容。

(2)开通游 (邮)轮旅游航线

依托厦门国际邮轮母港 (中国四大试点母港之一),开通国际邮轮旅游航线,向北出发可以到达日本、韩国,向南出发可以到达香港、澳门、越南以及东南亚相关地区,向东出发可以环行台湾。

①开通福建省海丝3城文化旅游线路。2008年2月28日,福建省政府正式宣布,根据最新测绘成果,福建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海岛海岸线总长807公里,居全国第一[5]。可沿着福建海岸线,开通省内游轮旅游线路,并突出福建海丝3城的海丝文化,重点游览 “福州、泉州、漳州”的海丝申遗考察点。

②开通国内海丝9城文化旅游线路。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可沿着我国海岸线,开通国内游轮旅游,并突出海丝9城的海丝文化,重点游览 “蓬莱、南京、扬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北海”的海丝申遗考察点。

③开通国际海丝旅游线路,重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12月17日,厦门举行 “中国-东盟邮轮产业经济城市合作论坛”,厦门建发国旅集团宣布,从2016年开始建发国旅集团将积极策划推动 “海丝友好之船”,争取常态化地开通厦门邮轮母港 “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前往东南亚各国以及远洋航线的邮轮,预示着厦门邮轮航线将从近海走向远洋[6]。

(二)提炼海丝文化特色,塑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通过提炼和筛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并注入城市 (景区)建设,形成海丝文化品牌。

1.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园·亚洲园”

泉州在百崎回族乡的百崎湖畔,建设世界级主题公园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园·亚洲园”,设计 “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四个片区,布置异域风情的雕塑群,通过海丝主题表达、国际大师作品植入、环境营造及设施建设等,展现 “新海丝”当代风貌。2015年11月8日下午,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园·亚洲园开园迎接参加第2届国际海丝艺术节和第14届亚洲艺术节的各国朋友。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园·亚洲园”是世界首个海丝主题公园,拥有中国首个永久性 “水镜广场”,是泉州的地标性景观。

2.建设 “伊斯兰圣墓公园”及 “清真饭店”

世界伊斯兰教第一圣墓是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陵墓。世界伊斯兰教第二圣墓是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陵墓。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是泉州灵山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嫡传门徒三贤 (沙仕谒)四贤 (我高仕)的陵墓,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开发价值。

灵山圣墓曾于1991年规划为 “伊斯兰圣墓公园” (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如今在打造 “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行区”的规划中,应该重启伊斯兰圣墓公园建设规划,打响 “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朝谒,体验泉州宗教和谐精神,助推海丝申遗。并在 “伊斯兰圣墓公园”附近配套建设 “泉州清真饭店”,最好让穆斯林投资经营。

3.保护锡兰王子故居,整修锡兰王子陵园

明朝时期 (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世利巴来耶为了增进与中国的交往,特地派遣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带了许多金银珠宝前往中国进贡。在回国途中停泊刺桐 (泉州),因得知其父病故,国内政变,便留在泉州,以其名字的第一个 “世”为姓,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死后也葬在泉州。现在居住泉州的有锡兰王子第18代后裔许世吟娥及弟弟许世志一家,其余许世家族多出洋谋生,居住在非律宾、香港和台湾等地。1998年6月泉州发现锡兰王子世家后裔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世氏后裔连夜召集家族成员会议,并派人携 《世家族谱》前来泉州寻根。世家族谱完整地保留在台湾世家后裔手中。

锡兰王子故居 (世家大厝)坐落于泉州市区涂门街关岳庙西边 (涂门街118—120号),是一座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大厝,大约建于明末清初。锡兰王子故居是中斯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存,2001年被泉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锡兰王子陵园 (俗称世家坑,是世家墓葬群)座落于清源山东麓,是中国海上交通史上难得一见的实物遗址。泉州锡兰王子陵园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外交最重要的史实,是海丝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应该采用 “修旧如旧”的办法修缮锡兰王子陵园,作为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景点,展示锡兰王子在泉州繁衍生息的历史脉落,让更多的中外游客在亲眼目睹古代中斯友好交往历史见证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泉州多元文化的內涵,为泉州 “海丝品牌”增加文化内涵。

还可以在道路、公园、建筑和雕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选取车站、广场和城市入口处等重要节点,建设蕴含海丝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载体,塑造海丝文化形象。

(三)完善海丝文化研究,落实 《泉州共识》联合申报世遗

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发源地,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丝起点城市。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结束后,中国摄影家孙毅夫负责摄影、撰文、编辑了大型画册《从威尼斯到大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2001年,泉州和宁波分别把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申报世遗项目,随后广州、扬州、蓬莱、北海、漳州、福州、南京等7座城市相继加入。2011年,国家文物局要求9座海丝城市联合申报 “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11月29日,海丝9城代表在泉州签署 “海丝申遗” 《泉州共识》,明确了由泉州领头申遗,改变了以往9座城市各自为政的状况,为建立海丝申遗联合机制奠定了基础。海丝申遗需要以国家名义与海丝沿线国家合作申请,还有待于海丝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与配合。

2016年6月7日-9日,泉州市政府承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希腊、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摩洛哥、新加坡、坦桑尼亚、泰国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专家,与中国专家学者一道,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举办多场主题学术研讨。泉州、广州、宁波、南京4城就各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和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发言。会议决定成立由泉州牵头,南京、宁波、广州合作的 “1+3”申遗团队,进一步明确了海丝4城的各自责任。

[1]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6.

[2]朱晓磊.“海上丝绸之路”将成旅游品牌 带动沿线各国发展[EB/OL].(2012-07-27).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 2012-07/2956123.html.

[3]周建标.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选择[J].理论建设,2014(06):60-64.

[4]陈建辉.泉州将建“极地海洋世界”[N].海峡都市报,2016-06-22(Y02).

[5]邵芳卿.福建大陆海岸线长度跃居全国第一[EB/OL].(2008-02-29).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229/04 202032919.shtml.

[6]翁华鸿.厦门邮轮航线将延伸市民可乘邮轮到东南亚旅游[EB/OL].(2015-12-18).http://www.fjta.gov.cn/ar/201512 18000024.htm.

(责任编辑:刘 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6.06.046

F592

A

1672-0911(2016)06-0046-08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立项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立项项目 《发展海丝文化旅游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项目编号:FJ2016B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07-21

周建标 (1964-),男,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旅游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旅游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