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引活水,作文添亮点

2016-04-14 02:12金宇飞
考试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阅读作文生活

金宇飞

摘 要: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通过阅读夯实作文的基础,丰富作文的素材,缩短“由仿到创”的过程,从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激发兴趣,才能使作文不断增添亮点,学生才能时不时产生写作文章的快感,甚至是得意之感。

关键词: 阅读 生活 作文

一、课题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无疑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写作应该是生活的必然需要”。随着人类生存状态的不断变化,写作方式也许会不断变化,但写作就是“由人脑处理语言信息”这种微妙的特质是亘古不变的。若不是进一步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学习生活止于初中、高中的话,写作对于生活的意义或许更大些。如果不想成为现代生活的弱者,希望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写作。

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化到文明,其标志是文字——书面语言符号的出现。当人类无法满足于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时候,书面用语就产生了,运用书面用语表情达意,传递和承载信息这一被现代人称之为“写作”的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要。写作是在人类劳动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写作是生活的必然需要,而不是相反。写作能带来快乐,这种由文字带来的快乐,正如钱钟书所言,我们要让学生希望他来,希望他留,希望他再来,如此循环,写作在生活的滋润和阅读的补给下能力渐长,写作也会渐入佳境。

事实上,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实践如何呢?现实教学中,多数老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多数认为作文难写,或者说写上一篇还容易,但要写好一篇则很难,从“会写”上升到“写好”的过程非常漫长,难以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作文教学在指导理念上,往往强调中初中生的写作只是一个语言操练的过程,而没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多少年来,作文教学总是摆脱不了语言主义的干扰,往往把语言的习得当做作文训练的全部。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本研究旨在“生活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一条切实有效、明确可行的实施途径。

二、研究构想

(一)概念界定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猎取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享受成功的快乐。生活作文的教学宗旨是:将学生的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

(二)理论依据

古代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韩愈“文道合一,气盛言宜”之说,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基本理念。这些古代的文学家的主张应是生活作文最好的注脚。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大力倡导作文教学应由“应试”转变为“应需”为着务,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发达国家(日本、美国等)作文教学普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作文内容日趋生活化、实用化、交际化。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作文本体功能的回归,又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高度,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对旧有作文教学的扬弃与超越。这是作文教学与时俱进的需要。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有关写作的表述是:“能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表达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作文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研究实施

(一)“生活作文”的教学实践

1.以阅读为先导

初中生作文积累从读书开始。读写结合,从读到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阅读是作文内容、写作方法、借鉴模仿的重要来源。从阅读中可以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方法。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慢慢领悟到作文应该怎么写,怎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阅读好比生了病吃中药,慢慢的,写作能力能够增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时,能自然而然地拿起书来看,前提是有他们喜欢看的书,当集体中大部分人都在做某件事时,个别会自觉加入,也就是从众意识,会使班级学生形成爱阅读的良好氛围。

(1)建班级图书馆

要实现“以阅读为先导”,首先要有图书资料。农村分校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专人管理图书馆,而且人均册数也不可观。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已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以由学生捐献以往购买的书充实自己的图书角,班级自己建设图书角,每人买两本新书充实图书馆,还可以集体向学校图书馆借阅,然后进行图书借阅工作。

图书种类非常丰富,作文书等已在所有书中的比率大为下降,从原来的60%已下降到20%,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广泛。在2015年的暑假读好书购书活动中,人均购书达到2册,门类众多,而且有了分工购买,分享阅读的互助意识。阅读的资源瓶颈得到了解决,班级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班级生活中最大的亮点。

(2)订阅报纸杂志

实现多种订阅方式,保证学生的报纸杂志的拥有量,个人订阅当然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利用学生四人小组集资订阅一份报刊,保证重点书报的订阅也是一个办法。精心筛选报刊,向学生家长推荐优秀报刊,让学生家长充分重视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一个好办法。

报刊的新闻信息量大,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消费者,订阅的资金来源不广,只能合作订阅,分工保管,分享阅读,事实证明是十分可行的,学生中间流传的报纸杂志的保有量很大,像《故事大王》、《少年百科知识报》、《少年儿童故事报》等得到了学生的狂热喜爱。

(3)实现书籍共享

民主推选两位爱书、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登记造册,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前空闲时间出借,双休日可以拿回家,解决有书可看的问题,就可以慢慢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班级可以形成爱看课外书的氛围,而同学之间的报纸杂志则自然地在同学中间流通,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为生活作文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书籍的共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影响后是可以巩固的,实践证明我所在的班级的书籍分享程度,学生在星期天纷纷要求借书回家,原来自购书长时间不看的现象已完全绝迹。相反,大量借阅别人书籍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真是“书非借不能读矣”。

从“阅读”领悟写作的真谛,开阔写作的视野,并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享受写作的快乐,都由“阅读”始。写作的快乐刻意难为,在渐悟中走远。这是我以阅读为先导的生活作文理念的出发点。

2.“以生活为源泉”

(1)改革课堂作文教学

学生在七年级总共只有14次正式的习作机会,那么改革这些习作的方法更是生活作文改革成功的关键。

途径之一:先“生活”后“作文”

上课前先让学生进入“生活状态”,让学生尽情地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当学生的表达欲望喷涌而出欲罢不能时,教师峰回路转,将其导入到“写作状态”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先生活后作文”模式有机打破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厚障壁”,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要我作”的被动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作”的主动心理状态中。

所谓的先“生活”后作文,是让课堂不像课堂,让人忘记自己是在做写作的准备,在没有表达的欲望之时,不急于作文,也不给予时间或字数的束缚,只是给予激励和诱导。

如我让学生写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逗笑》,课堂做游戏当然学生喜欢。一位学生上嘴唇夹紧一支铅笔,另一同学只要不接触身体,可想方设法让其笑出声,同学们各显身手,则各种逗法精彩纷呈,各种笑法也一一呈现,其余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相同。该生笑得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作文指导就有些多余了。作文的冲动成了不可抑制的事。只因为孩子喜爱,贴近天性,融入生活。课堂虽不像课堂,可教学效果一点不差。

途径之二:作文即是生活实践时

体验性是“生活作文”的重要特征。“生活作文”强调的不仅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而且是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它已将学生的作文过程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一方面作文过程是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主阵地,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为作文教学拓展了空间。

学生《观潮》一文,有如下一段话:

我来到堤坝下面,玩起了打水漂。“我们来比赛吧!”正当我玩得兴起时,一个声音叫住了我。我看到和我说话的是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男孩。大概是因为我们合得来吧,我爽快地答应了。

比赛开始了,他选了一块扁平的石头,很专业地把身体转了小半圈,突然,石头向前飞去。“一漂,二漂,三漂,四漂……”石头像蜻蜓点水似的,点了一下又一下。“真棒!真厉害!”我不由地发出了赞叹。

该轮到我了,正当我在选石头时,一声“快看,潮水来了!”叫住了我,我俩连忙向堤坝上面跑去,然后朝人们指去的方向看去:“一条又细又长的白线贯穿钱塘江,潮水如万马奔腾而来,很快便来到了堤坝前。潮水冲击着堤坝,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学生是去观潮,但作文写的是生活,流露的是童真,童趣。只因为有过,体验过。学生的作文有时为何难以打动人,因为没有生活的底蕴,没有观察生活。所以情不真,意不切。作文需要的生活的实践,引导学生取舍生活中的最美的一瞬,那么作文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作文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为学生所做的努力才能如“春雨点点入土,播下文学的种子。”

途径之三:生活引发创造

“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习作。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思维的骏马任意驰骋,体验到作文像游戏、像表演、像玩耍,是一件十分有趣、非常轻松、极为快乐的事。

学生《“练功”》一文,一般不会得到老师的首肯。而我认为,很率真、淘气的他依稀有着你我的童年,有着你我的影子。他的恶作剧和武打片联系在了一起,作文像玩耍。为什么要这也不准写,那也不行,我认为谁也没有资格,要求作文必须是什么个样子的,谁也没有必要来个“一统江湖”。

片断一: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我经常看“武打片”,对里面人物的“神功”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自己也有这样的武功。

一天,我哥哥来到我家,还带来了一挺枪——一根两头削尖的木棍。我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把神兵利器——其实是一柄生锈的菜刀。于是,我两个持武器来到了“战场”。

片断二:经过一场“厮杀”,我们终于将其余的“人”全部消灭了,只剩下了他们的首领——一棵巨大的苋菜,有大人的手臂那么粗。“他”穿着铁甲、头盔、铁靴……哥哥一枪刺去,不但没伤到半点,连枪的一个头也弄断了;我使劲地一砍,却只砍进一点,还跌了个“嘴啃泥”。我吐了口口水,飞身一劈——这一刀可真猛,一刀下去,那位“首领”已被劈成了两瓣。

正当我们庆贺的时候,这块地的主人挑着粪桶来了,当他看见这片情景的时候,气得直跺脚。我们连忙狼狈地逃跑了。

(2)改革课外作文教学

途径之一:让生活融入作文

只有拓展学生生活空间,才能使其题材库存充裕,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①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作文。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缺乏观察力,对眼前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在课外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②体验生活: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在课外作文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设计“演一演、做一做、访一访、逛一逛”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清洁队跟班一日”、“假日送温暖,雏鹰献爱心”、“一日军营”、“环保小卫士”、“我是小记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贴近生活,从而在无意中内化感性材料,并使情感生活得到充实丰富。

③感悟生活:感悟生活是指在课外作文教学中对生活中有所见、有所闻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悟。即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对事物的意义有所领略。如:观察到淅淅沥沥的小雨,能捕捉到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时,能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时,能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等。

途径之二:让作文再现生活

在课外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心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能以情感为纽带再现生活场景,运用各种方法,把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素材转化为文字表现形式。

①追忆生活:于漪老师在谈到初中生作文时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课外作文教学中,应采用故事引题等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于现实或模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中,打开生活积蓄的“仓库”,敞开源泉的门,使原先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奔涌而出,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重温参观过、体验过的美景,在追忆中“朝花夕拾”,产生写作的冲动。

②描绘生活:往日的生活积累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此时是引发学生倾吐心曲,拿起笔描绘生活的最好时机。做到以“生活”为基础,以“新颖”为前提,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③品味生活:完成一篇文章后,指导学生推敲,细细琢磨,慢慢品味,多次修改,让他们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奋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三品”。“一品”:一句一句反复朗读,修改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二品”:中心是否准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三品”:一字一句仔细欣赏,慢慢品味,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文理一致的效果。

(二)“生活作文”的开放机制

生活作文教学实践指导思想上还应有四个开放,这是指导原则。

1.开放思想: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束缚,避免教师过于机械和繁琐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成人化的窠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努力实现学生的作文与其人格、思想的和谐发展。

2.开放文体:依照学生的智慧风格和思维水平自由选择各类文体的写作起始期间,形成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格局,把生活中涉及的众多写作现象纳入作文教学的视野,提高作文教学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学生所爱,即是写作之机缘,学生所能,即是学生之所须学。达到使学生爱写、会写、乐写的目的。

3.开放内容: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力求使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作文教学联系,实现作文与生活紧密连缀,让学生认识到时时在作文,处处有作文,使作文成为学生真实表达的需要。

4.开放评价:将作文评价看做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端,改变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根据某位教师的鉴赏水平与判断力“一锤定音”式的作文评价方法,把作文态度的主动性、内容的真实性、思维的创新性和语言的得体性这四个维度作为学生作文评价的主要指标。作文评价标准多元化、对象多极化、角色主体化,能鼓励学生在学会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

(三)“生活作文”的激励机制

学生作文必须获得激励,就要多提供发表的园地。在不断的鼓励中前进,这是实现“会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一条途径。

激励途径:

(1)校报学生版

(2)学校“广播站”本校学生佳作(每周)

(3)进行当堂表扬

(4)当做范文朗读

(5)教室里开设发表园地

(6)沟通家长(发喜报)

激励能焕发学生无限的创作活力,本来写作一般的学生也能浓厚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脱胎换骨一般。

四、效果分析

(一)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年的教学实践,进入学生作文的素材有了极大的变化。以往一个素材用几年,一篇文章反复用,做好事就帮老爷爷推车,到学校关窗一关就关几年的现象基本消失。不再依赖作文选,没了那种生日礼物要一本好的作文选的功利思想,生活中的东西成为学生习作的首选。习作《晚霞中的小女孩》,就是一次平常看日落,用小作者诗意的文笔写来,意境深长……这也是好作文,平常小事,以小见大,也是漂亮文章,给学生很大的触动。

(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生活作文理念落实的最好注脚。学生有兴趣的表现在周记中充满了童趣的话,“我弟弟尿床了,画了一张大地图。”“爷爷,给我一个大番薯,好棒。”作文的语言的回归,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生活,正是写作兴趣盎然的标志,学生从写作本身享受到了快乐,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

(三)适应了多种体裁的写作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了多种文体的陶冶,生活之丰富,使得他们有了多种文体的创作愿望,诗歌、童谣、读后感、童话等他们都渴望一展身手,如《动物王国的仙粉风波》正是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尝试的产物,虽嫌稚嫩却是学生努力探索的起步,可喜可贺。如《造桥》更是兴味盎然,“学本领,造座桥,桥上汽车快快跑,桥下小船轻轻摇,‘哗啦桥倒了,原来是座积木桥。”

(四)形成了生活写作的意识

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再是从作文选中选取素材,不再用成人化的语言,而是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需要进行写作实践,是真实表达自我的需要。通过阅读习得语言,增强语感,接触生活,再现生活,则让感悟与生活进行了融合,生活中需要写作的地方,千方百计地加以满足,从而生活的需要成为生活写作的指导思想,写作根基深植于现实的土壤。

(五)增添了后续发展的动力

作文教学也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曾经为了应试而出现的让学生背诵作文以取得好的作文成绩的悲剧。语文教师可怕的功利观及“作文政绩观”,扼杀的是学生作文的创造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生活作文实践的学生,普遍有写作的深厚功力,有深厚的阅读积累,有应生活之需的写作实践,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奠学生发展之基,播文学种子,才是作文教学应有之意。

五、结论体会

(一)“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读写结合的生活作文实践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可持续的作文能力,发展个性,实现在阅读中领悟,在生活中提高,使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

(二)作文教学联系生活,联系乡土文化,并使之教材化、系列化,为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教学实践还不够整体化,与学校、学生、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1]辛涵,文路.让作文充满生活的阳光.江苏教育,2002年12-B.

[2]朱建人.生活通过写作.教育信息报,2002年6月15日第三版.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阅读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