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梳篦“微设计”研究

2016-04-27 08:22李翠翠高瞩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户体验

李翠翠,高瞩,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2.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基于用户体验的梳篦“微设计”研究

李翠翠1,高瞩1,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2.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文章梳理了梳篦形态的演变,从微设计的视角,基于用户体验分析了现代梳篦设计要点及常用处理方法,并进行了设计实践,以期对梳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梳篦;形态演变;微设计;用户体验

梳篦,又称“栉”,是梳子和篦箕的合称,为八大发饰(簪、钗、胜、栉、步摇、金细、珠花、勒子)之一。梳子齿排列较疏,用来梳理头发;篦箕齿排列较密,用来篦除发垢和寄生虫。在人类历史上,梳篦既是一种重要的首服饰物,又是一种必备的梳发除垢的工具,不仅有材料与工艺的演变,而且形成一种梳篦文化的积淀。这种梳篦文化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创造,反映出人类对梳篦的一种特殊情感和文化认同。

梳篦作为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综合产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社会生活状态和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梳篦的传承和衍变,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风俗变化,是当时社会风尚与审美趋向的立体展示[1],有助于人们从一个具体的微观角度认知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宏观演变历程。梳篦造型的变迁经过了6 000多年,受到其功能、文化属性、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在其形态、装饰、人机关系上进行着创新与发展,更多地集中于微观进行改良设计,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来进行梳篦微设计,对当前梳篦非物质遗产的创新设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微设计的概述

微设计,以精微细小的方式善待物且改变物,以此达到对整体环境最小的破坏,以微小力量酝酿巨大的改变,最终达到人—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关系。如图1,梳篦作为传统手工艺产品,其在每一时期的发展演变都隐藏着微设计。最初的梳篦,形式始终遵循功能、实用为主。例如,史前时期的五指梳,就是模仿人的手制作出来的,用以梳理和固定头发。之后的梳篦形式开始遵循叙事,以传奇故事为创意主题。例如,史前时期因为崇灵和标识身份,形成插梳之俗,梳背上也出现神人纹样;隋唐宋时期虽都流行插梳为饰,但每个时期插梳方式和形饰各有不同,也使得梳篦的形饰、材质多变,不仅愉悦了人们的身心,也引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总而言之,梳篦的形态、装饰和材料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使用梳篦的视觉审美、触觉体验和情感变化,体现着梳篦的“微设计”,改变着梳篦带给人们的固有认知和习惯。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UX)是指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纯主观的个人感受[2]28。将微设计理念植入梳篦的创新设计里,能提高用户在视觉和易用性上的体验,使梳篦通过微小的创意,更具亲和力和小乐趣,从而引发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唤起体验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中隐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共鸣越强烈,对于梳篦的体验就越深刻。

图1 梳篦中的微设计

本文基于用户体验进行微设计,以梳篦形态继承为依据,综合运用分析法、统计法和对比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设计实践(以常州梳篦为例)来进行。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梳篦在不同历史时期功能、材料工艺、形态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绘制出脉络图,分析传统工艺梳篦中的微设计,科学合理地把微设计理念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力求真正做到基于用户体验下古为今用的梳篦微设计,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

二、梳篦的结构及形态传承

(一)梳篦的结构

在结构上,梳子上端为背,下端为齿(图2),结构简单,造型丰富;篦箕,中间是骨梁或竹梁,两侧是细密的篦齿,篦齿两端是骨档,篦箕整体形状为带圆角的长方形(图2),以实用为主,形态单一。一般对梳与篦也不做绝对的区分,下文将统称为梳篦进行分析。

图2 梳篦的结构

(二)梳篦的形态传承

梳篦的历史是一部波浪推进式的发展史,经过了无数次的起伏演变,每一次推进都包含着对过去事物的传承、转变和创新,而到了一定的阶段又都必然发起另一波的演变[3]。在梳篦形态推进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图3)。新石器时期为第一阶段,实用为主,装饰为辅;从商朝到元朝为第二阶段,经历春秋和秦汉时期两次形态的大突破,实用与装饰并重;明朝至今为第三阶段,实用与装饰结合,分别强调。下文将基于图3提取的梳篦形态特征(图4,梳篦形态对比脉络图),从造型、材质和纹饰上分别论述。

造型上,梳子齿较稀疏,而篦子齿较密集。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用性的递减,篦子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不同的时代制作的梳篦都有着不同的造型特色(图4)。例如,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梳篦形态与青铜器造型相仿,图案也运用饕餮纹等兽面纹做装饰;汉代的马蹄形梳篦,源于对马题材的推崇,双马头型的梳篦不仅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对完美理性的探索。因其方圆一体,造型典雅,成为当时梳篦的主流样式。

从材质上来看,各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选择方式和喜好,商周以金属和玉石为主;唐代梳篦由木、铜、玉等材质制成;少数民族梳篦的材质受其地域环境的影响,常用的材质有牛角、银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梳是一把玉与象牙相结合制成的梳篦,是我国最早的梳篦。进入商周以后,由于礼玉文化的高度推崇,玉梳得到广泛的应用,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唐代,玉梳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亦是女性用来装饰自己的绝美饰物,梳背上刻以大量的植物花卉、祥禽瑞兽等寓意美好的纹饰,件件制作精美,反映了唐代玉器的高超发展水平[4]。

梳篦纹饰上,从工艺的角度来讲,古代的先民大体采用了刻、雕、绘、描、镂、錾、镶嵌、压、烙等不同技法,主要通过线条、色彩和工艺效果,来展示梳篦内在的美感。同时运用巧妙的组合与精致的装饰,来展示梳篦外在的美感。衍变的历程主要可以概括为:史前时期的崇灵神秘之美、商周阶段的狞厉之美、春秋战国时的奔放流畅之美、汉代之后的福瑞之美和现代的百花齐放。总的说来,不同时代梳篦上的纹饰特点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是当时社会风尚与审美变迁的外化与阐释。

所以,梳篦不单是梳理的工具,而且是文明的象征。梳篦根据结构、造型、材质、装饰以及使用者所赋予的概念、功能、审美要求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形制、用途,传达给人们不同的历史印象、视觉感受、形式语言。梳篦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形态和装饰中蕴含的形体之美、纹样之美、色泽之美,无一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审美意识和文化底蕴。图3和图4充分反映了梳篦所经历的史前到商代的浑朴、两周的斑斓、秦汉的大同、唐宋的奢华、明清的敦厚,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为后人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梳篦长卷[5]。

(三)梳篦形态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梳篦形态传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活方式、文化属性和科技水平等。

1.生活方式

文化的交流、技术的进步都促使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生活方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梳篦形态的改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为了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开始用木梳来对发冠进行固定。元代是马背上建立起来的王朝,梳篦的形饰趋于淡雅朴素,体现了质朴奔放的草原风格。

唐宋时期,唐人盛行插梳之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洗发清洁用品的出现,篦子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改革开放后,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出现了便携的旅游用梳。当前,梳篦又被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收藏品,亦作为信物相互传递,成为美好的象征。

2.文化属性

时代背景和主流文化的差异,在梳篦的形态和装饰中都留下鲜明的痕迹。史前时期的崇灵冠梳,梳篦上流行一种神人纹样,故有审美装饰之用,但其主要用以标识身份。商周时期,梳篦上多刻有代表宗族文化的图腾纹,体现了殷商一代的典型风格。秦汉时期大统一,梳篦形态方圆一体,造型典雅。彩绘梳篦承袭东周楚国漆木器的传统风格和装饰技法。隋唐时期,宗教文化形成,梳篦在材质上和装饰上均体现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宋元时期,民俗文化发展繁荣,梳篦上常常刻有吉祥图案,表达祈福愿望。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家的介入,梳篦上盛行山水风景和故事人物。当代,受商业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很多卡通造型的旅游纪念梳和动物挂件、手机链彩绘梳篦。

3.科技水平

时代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决定着造物的工艺水平。新石器时期,由于加工工艺落后,造型的人为因素少,形式简陋,梳篦形态的自然随意性很大。例如史前时期模仿人的手形制作出来的五指梳。商周时期,铸铜技术的发明、模具的使用提高了青铜梳篦的生产效率,而且规范了梳篦的造型和装饰的模式。所以商周时期的梳篦形态基本都是方方正正,装饰纹样比较统一。唐代,由于玉器水平的发展,在半月形的梳背上刻以鸳鸯、花鸟等寓意美好之纹饰,成为了女性用以装饰自己的绝美饰物,体现了唐代插梳以“圆”为美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梳篦形态的人为随意性更大。正如江苏常州,梳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欣赏梳和旅游纪念梳产品题材多姿多彩,有飞鸟走兽、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戏剧脸谱、动物花卉和各地名胜古迹等,呈现出了一个工艺、造型、装饰皆异彩纷呈的梳篦世界。

三、梳篦微设计的要点及其处理方法

基于梳篦形态演变的走向,可以得出,现今梳篦的设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技艺,也糅合了其实用性、工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更是不断地在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梳篦“微设计”理念的提出,既有制作成本的思考,更有文化传承的意蕴。梳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微设计的属性,是因为经过长期的使用与批判后人们发现这些传统器物的形式与基本功能紧密结合,且在材料的选用上都较为成熟,有些甚至成为绿色环保的经典产品,并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为其带来新的价值。而现代物品的更新换代也未曾影响它们持久的生命力[6]。所以梳篦“微设计”更倾向于从设计出发,希望发现人们内心的深层需求和产品功能的更多可能。

进入科技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质的飞跃,原有的传统手工艺必须借助创新设计重新定位转型,以满足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需求。设计是种有目的的行为,设计过程总是从起点开始,再回到新的起点[7]。基于“微设计”理念,梳篦的创新可从视觉、触觉和情感等方面展开,梳篦设计不只停留在传统手工艺层面,更多的是通过叠加城市文化背景、景点文化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满足人们精神层次上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选择更换产品或作为工艺品、纪念品去购买收藏的愿望。具体设计实践中,基于用户体验进行梳篦形态设计主要着眼点有三:

(1)视觉创新设计上:可采用古为今用的设计方法,通过提取传统流行梳篦中的造型元素“圆”,结合设计几何学,进行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创新设计。

(2)触觉创新设计上:强调人机关系的符合度,可使用舒适,且有保护头发、保健大脑等功效的木质梳篦,这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持。

(3)情感创新设计上:如常州的工艺梳、旅游纪念梳和按摩梳等,不仅传递着梳篦本身对爱情、婚姻、友情、健康的祝福,更成为游客收藏或与朋友分享旅游经历的收藏品、馈赠品或爱情信物等。

现代梳篦基于“微设计”理念进行创意构思,实现与有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超越了其自身的生活用品功能,赋予其独特的情感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四、设计实践

本文以“常州”为设计背景,体现常州“龙城”文化为设计意愿,对传统梳篦造型元素进行提取,结合设计几何学,尝试用“微设计”理念开发设计一套梳篦创新产品。

设计说明:灵感来源于唐人审美中处处以“圆”为美的造型,紧扣龙城文化“龙”的形象,结合设计几何学中的完美比例,做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作品一:如图5所示,对“龙”的形象进行抽象化,对称的双龙头,材质选取木材或牛角,整体圆润可爱,使用舒适。作品二:如图6所示,非对称性设计,更富有个性化,材质为木材,表面琢刻简化的龙形图案,传承手工艺技术,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两件设计作品虽然没有做到功能的多样性与外观造型的强烈视觉效果,但以最少的设计实现了作品在传承和情感上的创新与突破。

图5 设计作品一

图6 设计作品二

中国梳篦绵延至今,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本文基于用户体验分析了现代梳篦设计要点及常用处理方法,将梳篦微设计理念引入其创新设计之中,从视觉、触觉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梳篦设计创新,使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手工艺层面,而且最大化地满足人们潜意识的情感需求。这种体验不只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是追求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悸动与共鸣。时代性与传统手工艺、地域文化个性的有机融合,将使传统手工艺梳篦永葆时尚气息。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流行趋势也都在不断变化,但是梳篦传统文化底蕴的根是不会变的。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梳篦装饰形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工艺和艺术魅力的现代工艺品[8]。展望梳篦未来,结合互联网会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为人们紧张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和乐趣。

[参考文献]

[1]何婧.梳篦装饰艺术转型初探[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2.

[2]王丽娜,李彬彬.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微创新”设计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2(20):28-29.

[3]吴琼.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振兴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产业[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29.

[4]程博.回顾与启示:关于梳篦创意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5(3):40-42.

[5]孙发成,王亦非.常州梳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高凤麟.“微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29.

[7]路玲娟,刘丹.以传统手工艺品为载体的旅游纪念品“无界化”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5):67-69.

[8]路玲娟,陈新华.常州工艺梳篦的装饰图形研究[J].包装工程,2011(24):109-112.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中图分类号:BT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1-0052-07

作者简介:李翠翠(1991—),女,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21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1.013

猜你喜欢
用户体验
浅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交互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旅游APP界面设计分析
基于用户交互式体验下的APP版式设计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O2O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