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绽放生命之花

2016-05-13 00:03王培培
考试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命精神语文

王培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的话高度概括了自信的意义。要施行语文创新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这是进行创新的大前提。缺乏自信心的人,不可能在课堂主动站起来分析问题,更不敢提出跟老师相悖的看法,只能是中规中矩,老师讲什么,他装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发展依赖性。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不仅胸中要有书,目中还得要有人。”“广大青少年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我们有时却把他们当做‘容器,放在被动的承受‘我讲的位置,堂堂课从头包办到底,剥夺了他们课内练习、思考的权利,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每接手一个班,都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大胆发言、主动发表意见的良好习惯。我经常举一些名人的故事,诸如“丁肇中自信发明了粒子”,因此项发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波尔坚信量子论”,因此重大发现而荣获诺贝尔奖;“阿仑尼乌斯自信有成”,因发明了电离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我常常以俄国“诗歌之父”普希金的名言鼓励学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成亲切的回忆。”记得有一年开学初的第一堂作文课,我出了一则材料:契诃夫说:“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们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叫好了。”这材料一举出,很多学生很茫然,一声不吭地坐着。我见此情景,脱口而出“沉默不是金”,学生们有的似乎听懂了此话的意思,就在我的“千呼万唤”声中有一个学生“始出来”了,但还像“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似地当着老师及全班同学的面站起来说话,很不自在。话说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我便“插科打诨”,千万别学《琵琶行》里的那个琵琶女出场时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个学生顿时消去了疑虑,有了这个开头,学生们不再沉默了,纷纷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加以点拨:狗不管大小都要叫,它们的声音各具特色。人何尝不是这样:美人与丑人的容貌“各有千秋”,何必千狗一声,千人一面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天空和色彩,武松有武松的英武,西施有西施的妩媚,何必让西施模仿武松,照猫画虎,弄巧成拙?这充分说明:人要坦然地面对现实,以自信心参与竞争。

二、调动多种手段,开发根植于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

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有效开发,并让学生认同,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通过读、议、品、悟、写多元感知,能达到开发的目的。

1.让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感情,读出认识。

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通过范读、学生齐读和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主旨,议出精神。

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并随时关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闪光,随机教育。如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活”这三个字,通过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让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3.让学生“品”,在品中体味情感,品出主旨。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如在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抓住百合心底那“内在的纯洁的念头”,“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通过“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积聚内在的能量”、“我要开花”四句内心独白进行品味。学生分析感受的过程,就是对百合花生命精神的欣赏和赞赏的过程:这生命有着坚定信念,有自信,有追求,不浪费天赋,不虚度生命,能为理想坚韧执著地拼搏,终于让花朵开上枝头,让生命绽放美丽。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这样可贵、可歌的生命精神,怎会不让他们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从而对生命有所思有所悟呢?

三、鼓励学生参与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饵。”提出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那么即使学到了再多的知识,也学不透彻,最终还不是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如今缺乏“质疑精神”的语文课堂上。在课堂上,光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有疑就问,鼓励他们提出有价值、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质疑,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教师要学生学”的单向传输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和“个体─集体”等多向交流形式,实施师生“互动共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必须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迫切想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这样学生必定会认真倾听,不断内化,从而使双方共同提高。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交流信息、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见长,取长补短,协作创新。

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地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并身体力行影响学生,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猜你喜欢
生命精神语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