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主体教学的措施及区分探微

2016-05-14 04:14宋志刚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性小学语文学生

宋志刚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孩子的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语文作为集情感、艺术、语言、思想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机械填充”课堂教学理念的多年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现代教学应走向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沿袭传统“单向指导”的语文课堂模式,应当将教学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露个人的思想观点,做好课堂思想碰撞。当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语文课持有“厌学”心理,教师一定要将教学主体性迁移到学生上,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

一、主体教育理念

(一)思想内涵主体性

笔者就主体教学的著作研究来看,主体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挖掘思想内涵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言行、独立的生活习惯。学生在校园中,通过课堂知识以及与朋友、同学、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因此,教师不可把语文课堂作为知识传输的机械牢笼,而是要把学生的独立思想内涵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主体性,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打开主体教学的大门。

(二)主体原则

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对象,应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的责任与义务,也不可对他们进行“拉拽”式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若其中任何一方受到外界限制于强迫,都无法实现双向进展。那么,教师该如何实践教学呢?教师不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一味接收者,而是要采取适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渠道,探索知识殿堂,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后,教师可以适当讲解疑点难点,进行教学点拨,发散学生的思维,由此完善主体教学体系。但是,在传统教学机械灌输课堂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与教师往往都无法快速适应新型教学观念与措施,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生活环境中的学习问题与需要,进行主体教学。

二、主体教学措施

(一)兴趣开发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只有对语文课堂产生濃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才能够逐步体现出来,学生才能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了解语文、学习语文。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主动地调动思维,激发想象。教师在贯彻主体教学措施的同时,要深度融合情境教学来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组第二课《黄山奇石》的教学过程中,其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们展示了大量黄山的风景图画,各色各样的奇石奇景,学生在课堂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山的风景如画与巧夺天工。学生在情境的吸引与导入下,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情不自禁地探索语文课堂,探究语文知识。

(二)培养创造思维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虽然在编排与整稿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但是难免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面显得些许偏颇与不合理。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教学平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可爱读物,比如《儿童文学》期刊、《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得到思想启迪,同时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生活成长环境来选择适当地课外读物,尽量避免“强制性读物”现象的出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阅读,针对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自己探索、查询资料的方法来解决,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学,得到提高。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下册第三课《象鼻桥》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教材主体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在阅读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实现语言文化的渗透、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质疑能力的培养

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起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思维,使其突破牢笼、摆脱束缚,实现思维能动性。小学生通常具有好奇、好问的典型学习特征,教师要充分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开展各种各样的知识质疑探究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掌握知识,培养个性思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独立质疑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拓宽独立思考空间。

语文教学只有在学生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进步。学生只有在质疑与答疑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刺激大脑求知区域,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灵活运用导入教学,引导学生们做到善疑善思,给予学生们足够的互动交流与讨论空间,让学生进行学术辩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发现真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摆脱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还能给予全部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表达空间,做到教学整体进步。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第二组第六课《小摄影师》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组织了知识质疑环节与知识辩论活动,学生们在质疑环节中充分提出对于摄影细节的疑问,并在辩论活动中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学生们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解的过渡转化。

三、主体教学的教学区分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充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年龄、性格、成长环境、学习特点,并且结合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调控主体教学影响因素,将主体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面对客观世界时有着自己的看法、态度与思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制性地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态度与思想搬移到学生上,将会彻底毁灭教学的本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思维差异,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课文的重点把握与疑点难点的探索都处于不同的路径上。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主体教学中做好个体区分,教师在教学要求上的设定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学习心理,切不可强人所难,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火花,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组《秋天》的教学过程中,我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不同的课文探索任务,若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探索任务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提高任务量,让学生在探索锻炼中成长,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义务,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努力进取,争取成为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优等生甚至觉得我所布置的教学任务难度较低,我通过利用课外教育资源的方式,提高任务难度,给予学生宽广的思考空间,充分开发自主探索思维,让他们在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上获得提高,由此打造教学双赢的教学主体,时刻做到教学以学生为本。

结语: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打造教学共赢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谨记主体教学理念与原则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开发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激发课堂想象力,给予学生宽广的质疑与思考空间,使其具备独立的质疑能力与思考能力,形成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 关于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的思考 [J]. 成才之路,2012(12)

[2] 王荣生,李林海.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 [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猜你喜欢
主体性小学语文学生
学生写话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