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2016-05-30 01:12田茂望
南北桥 2016年6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教育评价语文教学

田茂望

【摘 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多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因为教师赶教学进度,或者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而忽略了。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被忽略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整合教学 教育评价 注意方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5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经常被我们忽略,值得我们注意的教学方法呢?

一、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美的教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诗文之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赞美美的能力。吴非老师建议“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我和孩子们在语文世界中一起享受过理想的崇高坚定之美、童趣的天真无邪之美、散步的温情恬静之美;曹操的慷慨激昂之美、乐天的明丽轻快之美、鲁迅的良苦深沉之美、老舍的温静多情之美。

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诗都写到了月亮,教到写诗的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搜寻有关写月亮的诗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朗诵者也学着李白那时而多情婉转时而放诞豪爽的口吻,煞有介事;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孩子们愿意去收集这些资料,说明他们确实对此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句如此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但愿他们真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与瑰丽。

二、注意单元整合教学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构、整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的优化教学方法。在面对大量课文的时候,为了提升阅读的质量,我们要讲究各类阅读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寻找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契合点,教学中“扶”“放”结合,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以“热爱生命”为主题,串联起《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四篇课文。其中《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触摸春天》和《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在写作内容和思想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开展教学。如精读《触摸春天》,了解盲女孩安静是怎样了解这个世界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

整合同类课文,提升阅读质量。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的是主题的相似,有的是体裁的相似,有的是内容的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用了一课时把《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一合: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整体通读,把握两首诗的大意,思考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阅读期待。二分:对两首古诗进行分步解读。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读出北宋遗民的凄凉、悲苦与绝望。对第二首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愤”字,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中原破碎萧条的悲愤,面对权贵醉生梦死的激愤,面对故土无人收拾的义愤。三合:对两首古诗进行整体参读,让学生发现,表面看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是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该老师的整合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教学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挖掘深透,学生入情入境,收获丰厚。

三、注意教育的评价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是很重要的,这对提升小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并不是很重视这个评价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教学因素远不止这些,期待更多同行能够不断学习探索,搞好自己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教育评价语文教学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