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首位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以芜湖市为例

2016-06-01 07:37吴庆国姚本先
关键词:专业设置实证分析高职院校

吴庆国 姚本先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首位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以芜湖市为例

吴庆国1姚本先2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背景,通过对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证研究,分析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并从创新机制、优化专业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首位产业; 专业设置;实证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而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体现,是职业院校与社会互动的接口。*董英辉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办学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职业院校通过内涵建设,促进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培养了大量的市场紧俏、产业急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成果。

一、研究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服务需求”的办学导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尚存在“真空”现象。笔者结合芜湖市推进首位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区域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为实证研究的自变量,通过调查,分析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区域内四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网站,研究时间跨度为三个学年度(2013-2015),这与芜湖市“十二五”期间发展首位产业重点建设时期相一致,调查资料包括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了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三个年度的招生简章进一步掌握当前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专业增减动态变化;访谈和问卷调查便于更详细了解近三年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首位产业。首位产业是区域产业体系中最具主导性和竞争力,同时在区域经济中又具有很大贡献度的产业,兼具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特征。*王安平等:《区域产业体系中首位产业的内涵及确定》,《城市问题》2013年第8期。芜湖市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自2012年以来,把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见图1),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图1 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体系示意图

2.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本文专业设置的实证研究内容指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专业名称、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而在调查数据处理方面,专业分类主要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进行了分类说明。

3.耦合发展。耦合一般指两个或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齐振宏等:《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研究理论评述》,《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2期。本文主要体现芜湖市首位产业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的耦合,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及紧密配合,综合反映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与程度。

二、现状分析

(一)首位产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期间芜湖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产值达到1,413亿元,年平均增长36.7%,2011年,亿元以上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24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50.3%,因此,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壮大为芜湖市首位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当前,芜湖市把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作为首位产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八大重点领域(见图1),加强人才建设,为首位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大力推进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首位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实现2015年首位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2020年突破万亿元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目标。

(二)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保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直接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笔者针对芜湖市四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研,主要研究2013-2015三个年度的招生简章,通过对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以及专业大类分布的实证分析,呈现芜湖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度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专业145个,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累计17,158人,根据对各院校招生专业的调研,在专业设置重复率上,100%重复率设置专业为零,75%重复率的专业个数6个,50%重复率的专业个数为25个,专业设置未重复的专业114个。2014年度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专业144个,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累计18,233人,根据对各院校招生专业的调研,在专业设置重复率上,100%重复率设置专业为零,75%重复率的专业个数8个,50%重复率的专业个数为25个,专业设置未重复的专业111个,与上年度相比停招4个专业,新设置6个专业。2015年度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专业148个,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累计17,262人,根据对各院校招生专业的调研,在专业设置重复率上,100%重复率设置专业仍为零,75%重复率的专业7个,50%重复率的专业个数为26个,专业设置未重复的专业115个,与上年度相比停招9个专业,新设置13个专业。从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趋同性较小,自身办学特色较为显著。

按照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分类标准,以高职高专专业大类进行统计分析,芜湖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共涉及到36个专业大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大类开设13个专业,而电子信息、汽车和材料大类,分别开设6个、5个和4个专业,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2013-2015芜湖市四所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大类招生数据统计表

(三)专业服务首位产业的耦合度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要的鼓励类相关专业,取消或减少设置淘汰类及限制类产业相关的专业。本文通过对芜湖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并根据首位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近三年专业设置与首位产业的耦合程度,进一步分析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首位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度四所高职高专院校累计共设置招生专业145个,笔者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面向等指标进行统计,其中符合首位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共64个,占当年各院校招生专业的44%,计划招生7,049人,占该年度总招生计划的41%。2014年度符合首位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共67个,占当年总招生专业的47%,计划招生7,881人,占该年度总招生计划的43%,与上年相比, 服务首位产业新增专业4

个,占总新增专业的67%,当年停招4个专业均是非首位产业相关的专业。2015年度符合首位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71个,占当年招生专业的50%,计划招生人数7,456人,占该年度招生计划的43%,与上年比较,新增服务首位产业专业10个,占总新增专业的77%,当年停招9个专业均是非首位产业相关的专业,具体见图2。

图2 芜湖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与首位产业的关联度

结合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示意图(图1),当前芜湖市首位产业重点发展8个方面主导产业,涉及到19个重点领域,笔者根据这19个方面重点领域,研究近三年芜湖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等调查指标,进一步发现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与院校专业设置的耦合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围绕“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产业设置了22个专业,三年累计招生10,686人,而“航空及配套设备”与“船舶及配套设备”产业目前还没设置招生专业,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所设专业的耦合度也较低,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芜湖市首位产业与相关专业的耦合统计表

三、措施建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地方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及产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功能。

(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高职院校集团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有助于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其关键要素是构建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运行机制。例如,本文调研芜湖市四所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上,其中两所院校为市属(市政府主管),另外两所是省属(省教育主管部门主办),这样在运行机制上四所高职院校管理往往会存在缺位、越位、盲目竞争等现象。

以首位产业为例,芜湖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首位产业,力争到 2015 年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达5,000 亿元级的大产业,这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笔者通过前期调研,上文中实证数据进一步说明,四所高职院校主动服务首位产业发展缺少组织机制,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不能有效融合,造成高职院校专业服务首位产业耦合问题。因此,建议成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首位产业为支撑,以专业发展为纽带的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专业连锁发展。专业连锁,就是行业主办的高职院校与综合类高职院校以行业/产业类专业培养为基础,开展专业连锁式联合培养。*吴庆国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建设的思考——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通过这种体制机制创新,引导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其服务需求能力。

(二)完善专业设置,促进专业与产业间互动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桥梁及纽带,通过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所在区域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产业的层次及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增强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与产业能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调查显示,芜湖市高职高专院校近三年共设置123个专业(院校之间不重复统计),其中22个专业围绕首位产业而设置,占总专业数的18%,研究进一步发现,首位产业涉及8个支柱产业、19个重点发展领域,而其中两大产业未设置相关专业,另六个产业中专业发展不均衡,例如“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三年累计招生10,686人,占总首位产业招生人数的48%,这样就形成了专业服务产业局限性,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加强与市场沟通,在专业设置上填补区域产业发展的空白,及时新增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董英辉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基于市场对产业发展及时停招相关专业,切实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深化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重要职能之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一种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该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本文以首位产业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更需要围绕产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主动与首位产业对接,与行业企业深度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实现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行业、产业、企业融合发展。其次在招生计划上,重点倾斜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首位产业,以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最后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仅需要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同时,由于专业发展的滞后性更需要在课程建设上围绕首位产业发展及时增设相关课程,主动与产业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李莉)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the First Industry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Wuhu City

WU Qing-guo1,YAO Ben-xian2

(1.OfficeofScientificResearch,WuhuInstituteofTechnology,Wuhu241003,China;2.AnhuiTechnicalCollege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Wuhu241003,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ervice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he manifest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level and talents-trai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professional service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ir major setup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first industry in Wuhu City. Moreover,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major optimiz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rst industry; major setup;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1-0135-09

作者简介:吴庆国(1973-),男,安徽六安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姚本先(1963-),男,安徽肥东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收稿日期:2015-09-21

基金项目:2012年度芜湖市科技局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构建芜湖市首位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研究”(编号:2012rkx03)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实证分析高职院校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