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的研究进展

2016-07-05 15:06吴龙梅李俊峡田新利崔振双石宇杰韩运峰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真腔头端术者

吴龙梅 李俊峡 田新利 崔振双 石宇杰 韩运峰

·综述·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的研究进展

吴龙梅 李俊峡 田新利 崔振双 石宇杰 韩运峰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有30% 以上提示为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治疗者不足 8%,占全部 PCI 治疗病例的10%~20%。CTO 病变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减轻心室电重构,从而改善 CTO 患者的预后[1-4]。但是CTO 病变的手术成功率较非闭塞性冠状动脉病低[5-6],国内循征医学数据显示,介入治疗 CTO 病变成功率为 62%~85% (平均为75.1%),而近几年CTO 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可达到 92%[7],这主要受益于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基于此,本文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导引钢丝

CTO病变时间长、病变硬,介入治疗不成功95%是导引钢丝不能通过病变,因此导引钢丝在CTO病变的处理上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新导引钢丝的出现,CTO病变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同的导引钢丝性能有一定差异,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的导引钢丝也不同[8-9]。

1.Fielder系列:Fielder 系列是Asahi 公司生产的,主要有Fielder、 Fielder-FC、Fielder-XT、Fielder-XTR 、Fielder-XTA 系列,其头端直径、硬度、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均不同(见表1)。其中Fielder和Fielder FC导引钢丝在保持其扭力传递的同时,更加容易地顺滑地通过病变,与Fielder头端硬度1 g相比,Fielder FC的头端硬度仅0.8 g,且其头端更加灵活、支撑力更好、扭力传递更佳,因此Fielder FC有取代Fielder的趋势。Fielder-XT是针对 CTO 病变中微通道存在的特性,其头端直径为0.009 in,硬度为0.8 g,附16 cm长度的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对于存在微通道的 CTO病变, Fielder-XT目前已成为首选工作导引钢丝。但 Fielder-XT存在操控性不足、头端易变形及容易进入内膜下等缺陷与Fielder-XT不同,Fielder-XTR及Fielder-XTA的头端采用了Sion导引钢丝的双缠绕设计,其扭矩传送力和导引钢丝头端跳跃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其直径为0.010 in而略粗于Fielder-XT,而其头端硬度更软为0.6 g,因此Fielder-XTR保证了通过侧支血管的能力并提供更好的安全性能,因此其已取代 Fielder-X,成为CTO病变正向及逆向介入治疗时的首选工作导引钢丝。Fielder-XTA相对于Fielder-XTR增加了头端的硬度,提高了在CTO病变中的通过能力。

2. Gaia系列: 2014年Asahi公司推出了针对 CTO 病变的专用导引钢丝-Gaia系列,见表2。Gaia 导引钢丝的一大特性就是导引钢丝有良好的视觉反馈性能,可在 X线透视下知晓其头端是否行走在所需要的方向。如果头端变形意味着其进入了血管内膜下组织,应当稍稍后撤导引钢丝,适当旋转,改变方向,然后接着向前推送。Gaia 导引钢丝改变了根据触觉反馈进行判断导引钢丝是否进入内膜下组织的习惯,可使术者直接根据其在透视下头端的形态及走向,判断导引钢丝是否进入了真腔,从而更及时地调整导引钢丝走向,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该导引钢丝有较长的亲水涂层,有利于联合微导管应用。

3. Sion 系列:Sion 系列整体操控性能较好性能比较:见表3,Sion Blue导引钢丝头端螺旋结构长度较Sion导引钢丝短,因此其支撑能力要优于Sion导引钢丝。一般在需要导引钢丝具有更好的亲水性能时多选择Sion导引钢丝,而考虑安全性和支撑力时更多选择 Sion Blue 导引钢丝。在逆向PCI选择通道时通常首选 Sion 导引钢丝,可以比较滑顺地通过侧支血管。Sion Black 导引钢丝融合了Fielder-FC和 Sion导引钢丝的优点,当Sion导引钢丝不能通过的极度弯曲侧支血管时,可换用Sion Black导引钢丝进行尝试,后者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4. RG3导引钢丝:RG3长度330 cm,不透光区域长度为3 cm,导引钢丝全程直径0.010 in ,头端硬度3 g,主要用于逆向 PCI时建立导引钢丝轨道,通常在逆向微导管到达正向指引导管后用于交换原逆向导引钢丝,以进行逆向导引钢丝体外化,因RG3导引钢丝直径较细,可以改善推送性能。

表1 Fielder系列导引钢丝性能比较

表2 Gaia 系列导引钢丝性能比较

表3 Sion系列导引钢丝性能比较

5. Ultimate Bro 3:是在Miracle 3导引钢丝基础上进行改良的钢丝,其前端(顶端除外)40 cm有亲水涂层,因此与Miracle 3相比,Ultimate Bro 3可以使摩擦力下降近60%,可以与微导管很好的配合使用而不影响术者的触觉反馈。同时其头端也有改进,可以对头端塑形接近1 mm,因此可用其进行CTO病变的正向及逆向介入治疗。

6. 导引钢丝的选择与塑形技巧:导引钢丝的选择与术者的习惯有关,一般来讲,锥形闭塞因进入点容易判断且纤维帽并不坚硬可以在微导管支持下选择软、超滑导引钢丝“滑”过病变,如Fielder系列的Fielder-XT、Fielder-XTR 、Fielder-XTA 系列,也可以选择Fielder系列的Fielder、Fielder-FC及Pilot 50、Whisper LS等。如软导引钢丝不能通过,可以换用硬导引钢丝“钻”过病变,如Miracle、Cross-IT、 Pilot 150、Gaia 1-3。对于闭塞段近端为钝头残端纤维帽特别坚硬的病变因病变进入点不明则要选择特别硬的导引钢丝“穿”过病变,如Conquest系列、Progress系列等。对于长CTO病变,如果能够顺利突破近端纤维帽,则可以在微导管的帮助下更换成锥形的软导引钢丝则不易发生夹层而可能更加安全,如遇到阻力则可以换成Miracle系列或Gaia系列导引钢丝。而目前对于CTO病变也可以首选Gaia First导引钢丝,如不能成功可换为Gaia Second,如还不能成功则考虑逆向策略。

导引钢丝的塑形同样特别重要,与常规塑形的目的是为了导引钢丝进入目标血管不同,CTO病变的导引钢丝塑形主为了在闭塞的血管中寻找血管真腔,因此导引钢丝的塑形一要头端短的“折”弯(长度1 mm、角度40°~60°),二要随后的根据近端血管形态特征的“圆”弯。其原因是“折”弯有力量、不易变形,从而易进入真腔。

二、微导管

微导管是处理CTO病变必备器具,其主要作用,一是为CTO病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是方便导引钢丝塑形和交换;三是确保近端已取得的成果等。

1. Finecross 和Corsair 微导管:微导管是 CTO病变介入治疗常用器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导管包括 Finecross和Corsair两种(表4),Corsair 微导管外径较大,提供的支撑力和稳定性要优于Finecross 微导管,在逆向治疗时可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同时其与导引钢丝有良好良好地贴合,头端无金属结构而柔软和灵活,对于细小、扭曲的心外膜侧支血管,Corsair 微导管具有更好的通过性,其杆部呈辫状,不需要较大的推送力即可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

表4 Finecross 及Corsair 微导管的性能参数

转将其通过闭塞病变或侧支血管,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不要一个方向过度旋转,并有助于减少导管相关的小血管穿孔并发症。但若要在同一指引导管内同时应用增加其他器械如球囊等,则必须使用7 F或以上内径的指引导管。另外,在正向 PCI治疗中,Finecross 微导管的应用更为方便,定位更清楚,在 6 F指引导管内使用 Finecross 微导管时可以兼容其他介入治疗器械。而Corsair 微导管的优越性并不比Finecross 好,因此Finecross微导管更多地被用于正向PCI 治疗,而Corsair 微导管则是逆向 PCI 治疗的首选[10]。

2. 双腔微导管:双腔微导管Crusade采用OTW(over the wire, OTW)头端设计,可同时通过两根导引钢丝,最初主要应用于分叉病变,也广泛应用于闭塞残端在分支血管开口部位的 CTO病变,可更方便地操控导引钢丝;也可用于冠状动脉内保留导引钢丝的情况下进行经导管药物注射。新近推出的Kaneka Dual Lumen Catheter(KDL) 双腔微导管,为CTO手术中平行钢丝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KDL导管头端直径0.43 mm,内径0.41 mm,通过OTW系统为导引钢丝提供入路。

3. Guideliner导管:是一种能与6 F指引导管兼容的快速交换导管,长度为20 cm,表面有涂层减少了摩擦,与“子母导管”比较操作更为简单、深入冠状动脉更多,改善了通过复杂、迂曲病变的能力,从而提供额外支撑力,改善同轴性,多用于 CTO 病变及钢丝通过而球囊或支架不能通过时提供更强的支撑力。

三、CrossBossTM穿透导管及StingrayTM系统

专为CTO病变设计,能迅速使导引钢丝通过病变,或从假腔重新进入真腔,并发症发生率低,成为治疗CTO病变新的器具。CrossBossTM穿透导管是一种6 F外径OTW型导管,头端为1.0 mm的圆形无创设计,导管内部可兼容0.014 in导引钢丝,外径与6 F指引导管兼容,尾部的“Fast-Spin”扭控装置有助于实现导管的快速旋转,可以把血管的三层结构进行钝性分离[11],且血管穿孔风险低。当穿透导管的头端越过闭塞病变段以后,可采用StingrayTM球囊及StingrayTM专用钢丝。StingrayTM球囊为1 mm扁平球囊,扁平球囊的两翼在低压力充盈时可以环抱血管。头端有3个端口,远端端口用于推进球囊到位,其他两个端口是一个方向完全相反的导引钢丝出口,当导引钢丝进入血管假腔后,植入StingrayTM球囊,当球囊膨胀时,由于自适应使得一个端口朝向外膜,而另一个必面向真腔,术者可通过两个不透光的标记带实现精准定位;然后送入StingrayTM导引钢丝,其是较硬质成角导引钢丝,尾端有一个长度为0.18 mm直径0.009 mm的细针,可以通过该探针使导引钢丝重新进入真腔。研究显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12]。

四、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器械也在不断进步,术者应熟悉各类导引钢丝及器材的特点,只有术者对这些“器具”特性及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根据病变的解剖特点选用不同“器具”,才能提高 CTO 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1] Jones DA, Weerackody R, Rathod K, et al.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long-term survival[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2,5(4):380-388.

[2] Khan MF, Wendel CS, Thai HM.et al.Effects of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on clinical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successful versus fail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3,2(1):95-107.

[3] Dominique J, Jonathan A.Effectiveness of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Heart J,2010,160(1): 179-187.

[4] Stone GW, Kandzari DE, Mehran R, et al. Percutaneous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ally occluded coronary arteries: a consensus document: part I[J].Circulation, 2005, 112(16): 2346 -2372.

[5] Clenn NL,Eric RB,James CB,et al.2011 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1,58(1): e44 - e122.

[6] Prasad A,Rihal CS,Lennon RJ,et al.Trends in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a 25-year experience from the Mayo Clinic[J].J Am Coll Cardiol,2007,49(15): 1611-1618.

[7] Brilakis ES, Karmpalliotis D, Werner GS, et al. Developments in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2014 state-of-the-art update[J].J Invasive Cardiol,2014,26(6):261-266.

[8] Das D. Guidewire crossing techniques in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tervention: A to Z[J]. Indian Heart J, 2016,68(3):410-421.

[9] Mishra S.Language of CTO interventions-Focus on hardware[J]. Indian Heart Journal,2016,68(4):450-463.

[10] Joseph J, Thompson VS, Radhakrishnan S. Corsair microcatheter for retrograde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recanalization: early experience outside the realm of dedicated recanalization specialists[J]. Indian Heart J,2012,64(7):388-393.

[11] Werner GS,Schofer J,Sievert H,et al. Multicentre experience with the Bridge Point devices to facilitate recanalisation of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through controlled subintimal re-entry[J]. Euro Interv, 2011,7(2):192-200.

[12] Whitlow P, Burke N, Lombardi W, et al.Use of a novel crossing and re-entry system in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that have failed standard crossing techniques: results of the PAST-CTOs(facilitated antegrade steering technique in chronie total occlusions)trials[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2,5(4):393-401.

吴龙梅,李俊峡,田新利,等.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的研究进展[J/CD].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6,4(4):235-238.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16.04.012

全军十二五重点课题(BBJ141001)

100700 北京,陆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俊峡,Email:18600090805@163.com

猜你喜欢
真腔头端术者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复杂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防止覆膜支架误入假腔的手术经验
体位改变时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及影响因素
水下作业工具快速换接装置对接容差性研究与仿真分析∗
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投照角度对介入医师辐射剂量影响的研究*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ECG/胸片在早产儿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
正向入口不明CTO病变的处理策略和器械技术
胸腔镜手术中扶镜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