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的审美化改造

2016-07-12 09:59冀晓萍
人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美育建构

冀晓萍

从孩子们走进学校开始,教师、教材都在告诉他们:祖国“地大物博”,是“文明古国”,我们该为之自豪。然而,祖国美在哪里?今天的中国有哪些新发展,又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新问题……这些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孩子们并不清楚。相反地,外国的公主、王子、城堡似乎更能深入孩子们的童年和内心。

没有基本的了解,即便爱能生发,也是盲目的、短暂的。近日,大型画本丛书《我的家在中国》面世,这是由德育美学观创立者、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牵头,对国情教育进行的一场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化改造。

把袓国的美好变成小孩可以感受到的东西

講好中国的美好故事,要解决两个问题:讲什么,怎么讲。

当年,苏霍姆林斯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在地图上旅行”的方式。他把一张大大的国家地图摊开,带着孩子们沿着铁路线在祖国的疆土上旅行,提前做好准备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着各个城市的故事。

这种方式能把抽象的祖国变成小孩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我的家在中国》沿用了这种设计。但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中国的特色。

丛书从三个维度“自然中国”“文化中国”“当代中国”建构,开辟了六条旅行路线,每条路线设有8个主题。其中,“自然中国”重点展示山河、湖海系列,“文化中国”择取了民族和节日两条路线。

自然和文化是静态的,动态的则是发展的中国、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们聚焦到了城市和道路上。

“中国最大的发展变化在城市,而我国道路发展从速度、舒适度等很多指标上看都走到世界最前列。”

沿着这六条旅行路线,孩子们被老师带着,玩着玩着,就学会了中国历史,学会了中国地理,了解了中国社会,探究了中国文化。当他们了解了祖国那么多的美,当然会为生于此、长于此而自豪,这不就是爱国教育吗?

但《我的家在中国》没有止步于此。理性思维的参与,使爱国主义教育从感性走向理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要培养对于国家的迷信。培养对祖国理性的热爱,有责任感的热爱,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终极的方向。”檀传宝说,“说黄河,我们不忌讳讲黄河断流,讲北京不忌讳说雾霾。如果只唱赞歌,有一天他们发现中国还有问题的一面,迷信就会被打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由此引出这一代的使命。”

然而,同样是讲大好河山,同样是讲奔腾不息的当代发展,怎么讲更适合少儿的胃口?《我的家在中国》用趣味性、可读性、参与性三种魔法编织成一张会飞的魔毯,带着孩子们去领略“中国”的独特风景。

笔者翻阅整套丛书,发现文本与儿童互动对话的意识很强,就像一个关于中国的美好故事娓娓道来。还采用了连连看、找影子、纠错等多种孩子们热衷的小游戏,互动学习、启发式教学、发现式学习,丛书在理念和实践上实现了国情教育与建构式学习能力的同步构建。

在首发式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还展示了《城市之旅:北京》和《节日之旅:端午》两节德育探讨课,突出了本套图书读本和校本教材的双重属性。

花大力气在内容和形式上去想办法,让教育具有可欣赏性

美学到达课堂,檀传宝准备了20年。《我的家在中国》可谓厚积薄发之作。

1996年,檀传宝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德育美学观》中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哲学主张。

著名教育学家黄济评价他“对德育领域内的立美、审美追求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逢贤评价该书“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评价该书“开拓了德育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出版后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至今依然是德育研究者重点推荐的理论专著。

在之后的14年中,檀传宝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美育与德育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重点项目“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作为结题成果,还主编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系列丛书,执笔撰写了《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一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

为什么如此倾情于德育美学观的研究?

檀传宝说,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我们的德育长期以来存在两大挑战难以应对:“一是德育内容如何进行系统、合理建构,二是德育形式如何避免简单、强制灌输。”

拿爱国主义教育来说,“让孩子爱国是对的,可是如果祖国本身的美好显示不出来,你让他爱的话,不勉强也很难了。”

檀传宝认为,美育有修复人性的意义。“一旦美育发生作用,所有的内在学习动机都可能被激发”“只有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恰恰是教育最有效的时候,是最能够熏陶灵魂的”。

相反地,一旦改变了这种不知不觉、润物无声的状态,效果马上就出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看一部电影前,如果老师先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学生就很难与电影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强烈共鸣。这也是德育美学观研究的直接理由。

有人问,德育美学观是怎样设想德育的?檀传宝说:“花大力气在内容和形式上去想办法,让它具有可欣赏性,这是最具操作性的建议。”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委托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开始启动,《我的家在中国》就是6年后的研究成果。这是檀传宝团队将多年德育美学观的研究成果送达课堂的第一次尝试。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很多地方、学校,方案设计尚无头绪,《我的家在中国》的面世正当时。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美育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教师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