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乒乓球队为例

2016-08-10 08:47王旨明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4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乒乓球

□ 王旨明(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乒乓球队为例

□ 王旨明(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444)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举国体制下传统的三级培养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乒乓球竞技高手,但是多年来大量海外兵团的出现说明乒乓高手的供大于求,而且近些年这一情况愈演愈烈。这样以来,一方面造成了国家培养经费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中国培养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代表不同国家出战的尴尬局面,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缺乏。因此,乒乓球项目必须率先进行实质性的体教结合培养出优秀的高智商的乒乓球竞技人才。本课题把宏观层面的研究深入到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旨在对我国部分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对策。

体教结合高校乒乓球队

1、前言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学校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强体教结合,为国家竞技体育做贡献。因此,高校将在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全国乒乓球工作会议上指出以前中国乒乓球的后备人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目前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容乐观。在2007年的亚洲少年锦标赛上,中国男队惨败在韩国小孩拍下,在中日韩乒乓球赛上,中国的后备队费尽周折才把冠军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再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肯定是行不通的,完全依靠计划经济下三级训练网的培养途径是远远不够的,传统体校生源不足、出路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要疏通人才培养渠道,要更多地体现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精神,吸引更多的高智商天才加入到乒乓球行列中来。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上海市部分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现状与对策。

调研对象:上海市部分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高校的运动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并利用上海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中的中国期刊网和google搜索系统,以“体教结合” 、“乒乓球竞技人才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中英文文献。

2.2.2、专家访谈法:依据研究内容设计相关访谈提纲,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系部负责人教练员进行访谈。

2.2.3、问卷调查法

2.2.3.1、问卷设计及效度检验:

表1 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情况表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并向有关专家和校教练员广泛征求了意见,之后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出运动员调查问卷。

效度检验请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和被调研高校的6位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答案分为有效、较有效、一般、不太有效、无效五个等级,根据专家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

2.2.3.2、问卷信度检验

运用再测法进行试调查,用同样的问卷对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运动员分两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20天,发放运动员问卷30份。问卷回收后计算两次调查结果的相关系数。r运=0.812,说明问卷信度较高。

2.2.3.3、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数据统计结果和访谈信息进行深入全面的逻辑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部分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情况

3.1.1、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3.1.1.1、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年限情况

表3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情况(n=35)

乒乓球项目较其它项目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巧性比较强,绝大部分世界级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都是从很小就从事乒乓球训练。因此,较长时间的训练年限是成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时间保证。分析表3得出,运动员的最少训练年限是5年,10年以下占36%,十年以上的占到64%,说明大部分运动员从事了较长时间的乒乓球训练。

3.1.1.2、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来源和运动等级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入学前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国家二级占到50.7%,国家一级占46.6%,国家级健将只有2.7%。表明高校招进来的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不高,但国家一级以上有可能经过训练进入更高级别运动队的运动员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然而经过入学后的学习与训练,绝大部分运动员运动等级停留在原来等级水平,只有个别运动员进入到更高等级,这说明目前高校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训练水平总体不高。

表4 运动员入学前和现在运动等级对照表(n=35)

表5 运动员来源情况(n=35)

表5显示,运动员有5%来自于专业队和职业队,12%来自于业余体校,48%来自于高中。从表4可以看出来入学前运动员的等级86%是二级运动员,只有14%的是一级运动员。

3.1.2、高校的经费投入情况

表6 经费投入情况调查表(n=7)

表7 经费来源调查表(n=7)

训练设施和经费投入是进行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前提。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乒乓球训练设施能满足训练需求,但是华东理工大学却存在处在场馆紧张状态,由于该校采用将大中小学运动员的训练全部放在高校的一条龙模式,三个阶段的学生集中在一处场馆,因此造成场地设施相对紧张。调查显示有57%的教练员认为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培养运动员的需求,从经费来源上看,按比例高低分别是教育系统拨款、高校自筹经费、体育部门拨款和企业赞助,说明高校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的经费投入依然主要来自于教育系统本身,体育系统也给予了小部分的经费支持,少数高校通过努力争取到了企业赞助。

3.1.3、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情况

3.1.3.1、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文化课学习作用的认知情况

在对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文化课学习作用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6.8%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对训练水平及运动成绩的提高作用一般。其他运动员都较为认可文化课的作用,并且有35.7%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对竞技水平的提高作用很大。快速、多变、灵活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乒乓球运动是高智能的运动,而运动员比赛时所需要具备的智能水平只靠训练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文化课学习对乒乓球运动员尤为重要。比赛中当体能、技能相当的时候比的就是智能和心理。雅典奥运会中王浩痛失金牌,马林在连续两届世界锦标赛中都被逆转,这两次失败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统训练模式给运动员造成的智能和心理欠缺。

表8 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作用的认知情况

3.1.3.2、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选择及对所学专业态度分析

表9 运动员的专业选择情况(n=35)

调查显示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能按个人意愿选择学习专业的只有34%,学习专业由学校指定的占到54%。因此,造成了达到43%的运动员不喜欢所学专业或对所学专业没什么感觉或不喜欢,这就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和文化课水平得不到提高。

3.1.4、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表10 运动员对目前训练效果的评价(n=35)

调查显示运动员入学后的运动水平有57.5%通过训练得到了提高,但明显提高的运动员比例只占到16.4%。从表10可以看出,运动员对目前学习和训练效果的评价非常好的只占17%,达到49%的运动员认为学习和训练效果一般,认为不太好的运动员占到11%。

3.1.5、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现状及解决情况

表11 高校学训矛盾的程度教练员调查表(n=10)

表12 高校缓解学训矛盾的学习措施运动员调查表(n=35)

调查显示教练员认为学训矛盾较大和很大的比例达到60%,只有30%的比例认为学训矛盾程度较小;表12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因为训练和比赛耽误了课程学习时,66%的运动员因运动成绩好而奖励学分,不降标准自学完成学分的比例占43%,20%的比例免修一些课程,17%的比例进行补课。在目前学训冲突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在没有好办法的情况下只有在学分上做文章,不过这种措施以学生文化学习为代价,只能作为目前缓解学训矛盾的过渡性措施,不应成为长久之计。

3.1.6、我国部分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模式

表13 一条龙培养模式高校调查表

表14 非一条龙培养模式高校调查表

对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探索是解决当前运动员培养问题的关键环节。表13反映出,采用一条龙培养模式的高校有3所占43%。都是多元型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他们以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为主,结合了吸纳体育系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资源或者联合社会力量。由于我国体制中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分离,单一型的一条龙培养几乎完全依靠教育系统的力量,而培养出优秀竞技人才的资源大部分都在体育部门中,目前仅靠教育系统的资源想培养出优秀的乒乓球竞技人才还难以实现。表14显示,没有采用一条龙培养模式的高校4所占57%,这些高校采用的全部是传统的学校运动队模式。

3.2、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分析

表15 运动员就业方向一览表(n=18)

由于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对体能要求相对不高又兼具较强的竞技性和健身娱乐性,而且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好,学乒乓球和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比较多,社会对乒乓球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特别是通过体教结合培养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既有高超的球技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文化层次,不仅能够满足从事多种行业的要求,还能利用灵活的头脑自己创业。使得在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情况下,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运动员的就业能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另外,从就业方向上看运动员的就业渠道比较宽,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非对口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专业职业、乒乓球教练员、体育教师和自己创业。传统的三级培养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是无法胜任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而体教结合培养的运动员凭借文化素养有一定比例成为体育教师。从事非对口职业的运动员大都因乒乓球竞技水平高进入一些较好的厅局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更应该指出的是,部分运动员通过文化专业学习依靠大学所学专业成功的就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乒乓球优秀竞技人才在就业上的两大优势:一是保证运动员的高就业率,二是拓宽了运动员的就业渠道。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员大部分从事了较长年限的训练但总体竞技水平不高,高校培养效果一般。大部分运动员只能在国内大学生比赛中获得名次,高校距培养出奥运会级别运动员的差距还较大。

4.2、文化学习对乒乓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大部分高校学训矛盾比较突出,部分高校不是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专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4.3、运动员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就业渠道也比较宽。但是向更高级别运动队输送人才的数量还较少。

4.4、一条龙的模式培养乒乓球竞技人才的高校已占一定比例,其中大部分是以一条龙为主与其它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模式。这些高校在学训矛盾的解决、运动员的输送及就业等方面的成效优于其它高校。

[1]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

[2]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

[3]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

[4]王於竞.对上海市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智力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7(1).

[5]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

[6]戴健.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

[7]安平.浙江省“体教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

[8]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体育科学,2005,25(2).

[9]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