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2016-11-19 04:17许可真
青年时代 2016年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许可真

摘要:企业定期公布的损益表所揭示的收益状况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和政府机构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广大投资者判断企业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依据。但在证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它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收益质量;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一、引言

当前,我国证券业迅速发展,个人投资者急剧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大,加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日益关注对本企业收益质量的管理。“收益质量”(也称盈余质量、利润质量)最早被用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行业对股票的基本面分析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其他行业和学术界才对它予以重视。

二、收益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收益的质量特征

收益是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企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收益作为一个衡量企业状况的基本指标,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是它所具备的质量特征。

所谓真实性,是指公司会计报告收益必须是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客观反映,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人为操纵的产物。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基础,按照会计原则或准则、制度的指导或约束来进行,而不能随意捏造或舍弃经济事项,对盈余进行操纵。

2.2影响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

1.会计政策的选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会计政策选择不同,据此计量、确认的会计收益也不同。一般来说,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收益要比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收益质量高,但长期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影响会计报告收益的客观性,也不能认为具有理想的收益质量。另外,经营者为了粉饰自身业绩,也往往会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方法来报告利润。

2.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整套控制和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它是关于公司内部各种权利的一种约束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对收益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使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虚构经营业务或滥用会计政策,对收益进行操纵;而好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约束经营者,使其与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抑制经营者降低收益质量的行为。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会计收益质量的提高,而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是完善治理结构的保障。

3.收入、费用和酌量性成本。收人与费用是计量损益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确认直接影响收益质量。只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主且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直接或间接地流人企业,才能确认收人。费用确认的主要问题是配比,不仅要正确地将收人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还要将一定时期的收人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即将发生的费用正确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收人实现的期间。无论提前还是延迟费用确认的时间都会降低收益质量。酌量性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企业经营方针确定的按预算支付的成本,如“广告费、维修费”等。

三、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而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过去,很多学者在研究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对现金流量对收益质量高低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其他的环节。

3.1收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本文中,笔者认为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分成非财务类和财务指标两大类。但不管属于哪一类的评价,笔者认为都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

1.评价主体。收益质量评价主体其实就是在经济决策中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的主体,基本上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都包括在内。这些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务人、企业管理层、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等。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收益质量的评价最具权威性,且注册会计师有评价收益质量的义务并对其负责。

2.评价目标。这些不同的主体面临不同的决策内容,因而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一样,收益质量作为财务分析的辅助活动也就需要服务于不同的目标。投资者的目标是进行投资;决策债务人的目标是进行借贷决策;管理者的目标是进行经营决策:政府和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监管的重点进行征收和管理决策;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客观的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情况,给公众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

3.评价对象。评价的对象就是前面所探讨和定义的相关企业的收益质量,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同的决策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一样,尽管评价的都是收益质量,但是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占有的信息资料的量、质不一样,也使得评价方法和重点不同,例如经营者掌握了非常多的信息内容,他们进行收益评价的时候就不必象外部利益者那样关心操纵问题,而把重点放在评价收益的可持续性、安全性、与现金净流量的协同程度等方面。

3.2收益质量的非财务性评价

收益质量是一个企业一定时期财务活动成果的表现,它是企业运营的晴雨表。对会计收益质量的评价有质和量两方面。收益质量的“质”具体表现为已确认的收益是否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是否遵循了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考虑了资本保全的要求等。所以,非财务性评价主要是对它的“质”进行的评价,是定性分析。

我们首先应注意会计政策的变化,因为它对企业在进行经济业务及其记录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的浮动区间内自行选择的具体计算尺度和核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企业对它有自由选择权,当变化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为了人为地操纵报告收益时,收益数据就失去了客观性,收益质量就值得怀疑。如果变化会计政策是为了正确反映经济现实,报告收益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其收益质量也较高。同时还要注意审计报告的意见和注册会计师的信誉。

3.3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评价

企业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进行运算后得到的一个指标,侧重对收益质量的“量”进行的评价,是定量分析。

3.3.1构建企业收益质量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公司财务质量的综合情况,既能把握财务质量的核心因素,也能反映其关联因素的影响,以便保证所构建的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

2.可比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应符合客观实际,指标处理保持同趋化,以便保证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3.可操作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应与通用的会计、统计等业务核算协调一致,指标数据应具有可获取性,以便相关的组织和机构能够操作使用。

3.3.2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评价

3.3.2.1收益的真实性评价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占税前利润的比重。这一指标等于主营业务利润/税前利润。一般来讲,这一比重在70%左右最好,但亦不是绝对的。由于行业和产品都有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企业主管业务的产品或其所处的行业在成熟期时,还有后备的产品或行业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才会使企业的获利持续性较高。

2.营业利润占税前利润的比重。营业利润占比=营业利润/税前利润×100%。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大。一般来讲,也表明企业的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就越好。在对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连续几年对比,以分析其变化趋势。如果该比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且逐渐增大,则说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鲜明,可以预期其现有收益能够持续下去。

3.营业外收支净额占比。营业外收支净额占比=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营业外收支是与正常经营无关的偶然利得或支出,主要有处置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罚款收入,债务重组,资产再次评估增值等。当企业无法通过经营活动达到市场预期收益时,往往会采用其他手段,创造所谓的营业外收入,因此当营业外收入过大时,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既使企业没有虚构收入,营业外收入比重过大,收益的持续性也令人担忧。总之,营业外收入所占比重越大,收益质量越低。

3.3.2.2收益的持续性评价指标

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不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盈利状况,而是取决于有没有现金用于各种支付。而且现金一旦支付出去,都无法用于其他目的。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不顺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生存困难,由此而导致的破产比比皆是。所以在评价企业收益的可靠性程度时,应该是通过对企业收益的现金保证程度进行评价,其衡量指标有:

1.营运指数。营运指数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经营活动净收益一净利润一非经营损益。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是衡量一个企业自我创造现金能力的指标。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表明收益产生现金的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质量越高。如果该指标值为0或负数,说明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很差,其收益很可能来自于经营活动以外,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稳定、不可靠,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低。但该指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比分子经营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多包含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几项。

2.经营指数。经营指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这一指标反映出每一元的净利润中有现金净流量保障的程度的高低。盈利现金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就越强,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高。反之则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越弱,企业可能会因现金流不顺畅而陷入困境。但该指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由于二者的不一致而导致分析结果的失真。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比分子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多包含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几项。

3.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盈利现金率。该指标是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与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是针对盈利现金率的缺陷进行修正。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该指标亦可表示为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的比值。具体的评价方法与盈利现金率相一致。

3.3.2.3收益的风险性评价指标

1.净利中应收款含量。净利中应收款含量=应收账款本期增加值/净利润。净利中应收账款含量越低说明企业的利润中收现的比重越高,企业的现金流越健康,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高。反之,若净利中应收款含量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就越不健康,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低。

2.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经营净现金流量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3.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全部债务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现金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一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全部负债。

3.3.2.4现金流和收益质量

要结合现金净流入对收益进行分析。在权责发生制下,只是按照权责关系确认本期收益,不论是否已收到和支出现金,只以权责关系确立(如应收债权或应付债务)时点为准来确定应否计人本期收入和费用,如此进行收支配比的结果,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成果:如果当期的收入大于当期的成本费用,即为盈利,说明当期不仅补偿了相应的成本费用,还有利润。这个利润是否确实是企业的财富增加呢?如此核算的会计收益能多大程度上满足生产及分配的要求呢?这要取决于当期现金流的保障程度。企业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折旧,若现金流量表上现金净流量为正,当期收益就有足够的现金保障用于生产及分配;如果企业创造的收益有一部分占用于资产(如应收款项目)上,那么这部分收益就不能用于生产或分配之上,可能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就说明会计收益不能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再高的会计收益也仅仅是“账面富贵”,对于企业来说是蕴含了比较大的风险的。长此下去,企业这种“账面富贵”不但不能提升企业的价值,相反是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价值,令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所以作为企业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一定要分析企业有关资产项目情况,如果企业应收项目数额过大,对企业收益占用过多,则认为企业会计报告上的收益质量较低;反之,企业没有呆坏账,对应收的款项能及时地收回,资金的周转次数较合理则认为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收益质量较高。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