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浅探

2017-01-12 06:37乔永斌
考试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乔永斌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怎样才能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论证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实践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招之即不来,呼之欲出。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基本形成。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紧扣“情眼”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认为,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情眼”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抓住这个“情眼”,深入地理解在《桥》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对于“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

师: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

师:老支书自己先到达桥前,他不但没先走,还在这里组织大家,并让党员排在后边,这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老支书先人后己的精神。

生:体现了老支书心系群众、临危不乱。

师: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还能体会出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生:我体会出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大家回答得真不错,请大家带着这种感受,带着对老支书的无比崇敬的心情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于是,学生对老支书的人格形象的感悟一下子就丰盈起来,动情地朗读起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认真揣度,悉心征询,明了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接受各种情感的陶冶。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模仿到内化到自创,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快乐,读懂欣赏。正是因为该学生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的丰富想象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示的。想象情境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体悟情感则可以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

如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有意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最后让学生在每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各自内心活动的词语。

学生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逼迫):“对……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住内心的狂喜,威胁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因为学生定格了对周瑜、诸葛亮神情、动作的想象,所以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周瑜、诸葛亮,进而将内心的情感自如地表现出来。这里不仅有再造想象的成分,而且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对于省略情境性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给予丰满、呈现,使之以个性化的状态完满实现角色的转化,完成读者的二度创造。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教学在小语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朗读的形式,使其在小语教学中真正展现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