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研究

2017-01-16 00:34苟利芝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摘要:四川地处西南,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四川荷叶等均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这些民间稀有的曲艺文化遗产,必须通过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高校专业教学与研究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来进一步进行抢救、挖掘与整理。本文将要阐述的即是四川清音融入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探索性实践项目,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力求在民间曲艺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四川清音;声乐教学;唱腔特色;润腔手法

四川清音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中的一枝独秀,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保护和传承地方曲艺音乐是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重点领域。将清音的演唱融入到声乐课堂,既能改变传统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进一步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一、四川清音融入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声乐课是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四年的本科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舞台表演能力。近几年来,本专业许多教师已经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法进行了卓有成效改革实践,且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本文将紧跟前人的脚步,将四川清音的演唱方法与曲目资源逐渐向教学中渗透。

当前,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接触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歌、创作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等。将四川清音引入声乐教学,研究其特色唱腔,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拓眼界,而且对民间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到作用。将清音曲目通过“示、唱、听、演”的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一种以曲艺音乐为基础的民族声乐教学新尝试,力争为民族声乐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先锋队的引领作用。

二、四川清音融入声乐教学的可行性

在民族声乐课堂教学中,强化四川清音音乐素材的训练,通过对具有浓郁曲艺色彩的音调、行腔进行听辨和认知,发展音乐听觉,积累民族音乐语汇,抓住演唱的核心技术,融入声乐演唱的技术和方法,加上表演的跟进,达到较为准确表达作品的目的,进而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传统清音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清音演唱教学的必备程序。

在教学中,可以将清音的传承人请到课堂中来,由他们亲自表演示范,这样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尤其在演唱中形体语言的谑趣性,必将带来特殊的教学感受,也必然会突破传统教学格局,而趋于一种更加综合的教学形态,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为达到更加科学演唱清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大胆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如:花腔的跳音训练对演唱“哈哈腔”有直接的作用;意大利语音中的弹舌音与清音中的“打得儿”的发声方法也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起来练习。另外,在部分地方民歌的学习中(尤其是四川民歌),可适当借鉴清音中的润腔手法来进行演唱教学,以丰富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和技巧。

三、四川清音的唱腔特色和润腔手法

四川清音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首先要使字音清楚、词意明白,并在“听懂”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好听”。通过声音的表现和音色的变化,表达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通过模拟说话的口吻、语气,对典型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渲染,以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从而使四川清音的唱腔具有不同于其它曲艺形式的独特特征。

(1)清音的特殊润腔手法“哈哈腔”

“哈哈腔”是因演唱时有如“哈哈”笑声的效果而得名。它具有圆润灵活、细腻生动、音色丰满多变的特点,是四川清音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哈哈腔”的声音效果,虽然与连续顿音有些类似,但它的“哈哈”并不是用唱顿音和跳音的方法获得。演唱“哈哈腔”关键在于舌根弹动,在气息的冲击下,配合较高较前的共鸣位置,使声音具有颗粒性,均匀而成串的“蹦”出来。调整气息冲击的力量,即可获得强弱不同的“哈哈”;调整气息和舌根弹动的频率,即可控制“哈哈”相继出现的时间间隔,以适应不同的速度要求;调整气息与声音的位置,即可使“哈哈”具有不同的音色。

(2)清音唱腔的特色发音“弹舌音”

“弹舌音”,俗称“打得儿”。在较高较前的声音位置下,让气息冲出舌尖与上颚造成间隙,使舌尖连续弹跳并形成滚动,即可发出明亮而圆润的“得儿”,这种发音方式常用来模拟某种音响效果或表现喜悦欢快的情绪。“弹舌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短弹舌音”,时值短,一弹即收,可将唱腔装饰得活跃而风趣。另一种是“长弹舌音”,它的时值较长,连续滚动的“得儿”音紧随着生动的旋律跌宕起伏。

(3)清音演唱中四川方言的运用

四川是清音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土壤,用四川方言演唱清音便是最接地气的。尤其是各地移民带进四川的民歌、小曲,被四川清音吸收后,已逐渐与本地语言相融合,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为了尽量保持清音的原汁原味,课堂上可以采用跟唱的形式,学生通过多遍倾听和模仿可以不断地感受和体验曲艺唱腔旋律的行进,方言唱词与旋律、节奏的配合。在唱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醒学生向名家的演唱效果靠拢,尽量去感受四川方言在演唱中与众不同的音乐效果。

清音名作《小放风筝》是四川清音中很有表现力的作品之一,其中的“哈哈腔”用“那”和“啊”“呵”等字来演唱,透着一种四川方言的灵气,长短结合、疏密有致,把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表现得极为充分。

四、结语

四川清音是在民歌、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其唱腔设计、伴奏乐器配置、形体表演等均具有浓郁的中国曲艺文化特色。其特有的润腔手法是与四川民歌、民间乐曲,特别是其它民间说唱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四川地区的语言音韵、语调语气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间风格。它记载了这一方水土的沧桑际遇,表达了生息于斯的人们的理想和情思,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音乐文化的独特个性。

地方曲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我们在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交流中具有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而且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传承,使民族传统音乐靠着自己的一代代传人发展下去。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不能没有根基,只有把根深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文化的土壤中,才能最终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雪玲、杨媛,四川清音的演唱技巧对四川民歌发声训练之借鉴研究[J],戏剧之家,2015年第3(下)期

[2]廖红梅,“哈哈腔”与“花腔”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论析[J],四川戏剧,2010年第1期

[3]马光华,谈“哈哈腔”[J],四川戏剧,1988年第3期

[4]苟利芝,四川清音的传承与革新研究综述[J],音乐大观,2013年第3期

[5]苟利芝,曲艺音乐典范之四川清音音乐研究综述[J],音乐时空,2013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声乐教学略见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声乐教学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