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2017-01-25 00:59张健彪田克勤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

张健彪,田克勤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张健彪,田克勤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说,革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使中华文化实现了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关键性转折;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来说,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初步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从文化功能性的角度来说,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思想资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深化革命文化相关问题研究,对于增进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革命文化;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革命事业中创造的充满革命性的文化成果,包括革命思想理论、革命信念精神、革命价值伦理以及革命文化作品等。它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初兴于大革命时期,成型于土地革命时期,并在延安时期实现空前繁盛。革命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在革命思想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革命理想上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革命精神上表现为高尚的革命情操,在革命伦理上表现为深切的集体主义和为民观念,在革命价值上表现为对民主、科学、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奉行,在革命目的上表现为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及共产主义最高愿景的追求,并在革命作品上涌现出很多记载革命历史、描写革命事迹的文学和文艺经典。它们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东方神韵、民族特质的中国革命文化,到今天依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本文将围绕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对深化革命文化的思想认识进行如下思考。

一、革命文化使中华文化实现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更多将中华文化分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两部分,但实际上革命文化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由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到繁荣,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发展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成为今天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深刻根源。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并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而是前后承继、一脉相传,前者支撑并哺育着后者,后者改造并发展着前者,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革命文化都属于今天正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将继续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具备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革命文化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是联结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正是得益于革命文化的承接与转化,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由古代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由衰落到再度复兴的历史性跃进。

(一)传统文化在革命文化的熔炉中重新走向复兴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根,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保持着稳定的、民族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基因。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受浓厚封建专制主义的窒息,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最根本的是文化的危机。传统文化已经无法为国人的思想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自然无法为解决严重社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救国方案。面对国家危亡、文化衰败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面临着找寻民族解放道路和文化复兴之路的任务。由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找寻文化现代化道路又是找寻民族解放道路的文化前提。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也正是文化革命引领了政治和社会革命之路,这个过程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实现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指导思想的确立,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接引。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样,都具有思想视野的开放性、思想旨趣的现实性、思想关怀的人本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思想追求的超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被选择和接受的深层文化动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反过来催生了新式的、具有民族形式的革命文化,并使传统文化从封建主义的牢笼中解救出来,在革命文化的熔炉中重新走向复兴。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2]1516这种文化形态,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文化”[3]697。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全新宇宙观,才找到了革命胜利和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制定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在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回击了在文化问题上存在着的种种思想偏向,成功解决了如何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形态的问题,尤其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确立了“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的原则,并将之看作“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707-708。这就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古代文化进行了一分为二的性质区分,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得以继承古代文化内涵的民主性、革命性的优秀成分,摒弃掉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性、腐朽性成分,并在革命战争中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清除掉一切文化毒素,实现了革命新文化的繁荣。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将中华文化从历史发展的最低谷拯救出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繁荣,是中华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初步文化成果,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初始复兴。

(二)社会主义文化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繁盛

革命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文化之基。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是一致的,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分步进行的,“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4]1060同样,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也要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发展阶段,才能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天经地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文化条件,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民主革命进程中,革命文化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2]708,通过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对工农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为革命胜利后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充足的文化准备。尽管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和承认资本主义文化,但社会主义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前途。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不具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政治和文化基础,也就不可能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事实上,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成为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直接思想来源。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到今天依然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又直接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此外,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必须贴近群众现实斗争生活等观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仍不过时,依然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准备和积淀,就没有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今天,我们依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开辟的文化发展道路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朝着共产主义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迈进。

故此,革命文化作为特殊革命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取得的文化成就,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次重要飞跃。它标志着中国文化终于摆脱了近代以来的陈旧、落后面貌,实现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由衰落到复兴的关键转折,拥有了崭新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文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二、革命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

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革命语境渐趋消弭,革命文化似乎被人淡忘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与我们有明显距离感的革命文化传统,由此也提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如何实现革命文化在当代的现代化。这个问题,是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进程融合在一起的。实现革命文化的现代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发挥出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功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革命文化不仅能以自身的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直接充实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内容;同时,革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成功实践,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原则,在诸多方面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提供有益思想借鉴。

(一)注重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坚持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在文化革命斗争中出现的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主张,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隔断历史”[3]708,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确立了“一要继承、二要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用革新的精神祛除了禁锢传统文化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枷锁,挖掘出了传统文化不过时的优秀“内核”,并赋予其时代化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样式。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为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现代化的思想武器,补益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不足,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根本途径即是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在其中,尤其是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文化革命的实质是提高农民的文化。“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5]40群众性革命文化尤其是农民革命文化的兴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广大群众成为文化运动的主体,使中国文化的发展重新拥有了无穷活力和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迈入快速发展轨道。

(二)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党的文献反复强调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同样,“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3]698中国革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开放性的思想视野,从一开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且不排斥借鉴和吸收其它外来优秀文化。毛泽东曾谦虚地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的还不够。”[3]706但是,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历史上任何外来思想若想要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经过“中国化”的环节,以适应中国特殊的民族性。就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也是产生于西方社会和思想环境中的外来文化形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民族性转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与民族特点相结合,使之具备民族形式的理论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成果。

(三)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是兼具政治属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文化从来都脱离不开政治,与政治并行或独立的艺术是不存在的,“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4]865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沦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而革命文化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服从并服务于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缺陷是科学性不足,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离开现代科学成果的刺激性补益是不可能的。这个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内蕴的科学性本质特征,使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超越了“技、用”的层面而上升到科学思维和思想品质的高度,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3]707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创了科学的革命发展道路,创造了“又红又专”的革命文化。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性与政治性都不能偏废,既要高举科学的文化事业发展大旗,更要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和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前景。

(四)注重群众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的实质是工农大众的文化,是在群众性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革命文化的群众性和创造性是统一的。一方面,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主体是人民群众,目的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3]708革命文化的发展,在立场问题上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赞扬、团结和教育人民;在创造方式上要学习鲁迅甘为人民群众“孺子牛”的精神,强调知识分子要面向工农兵群众,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为群众服务;衡量文化作品的好坏,也要看其对待人民的态度,是否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群众性是革命文化创造性的保证。革命文化作为“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4]860,革命群众的社会生活是生长文化的唯一源泉,文化工作者必须看得起群众、心中有群众,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群众中去,通过体察和分析群众实际的、生动的生活和斗争形式,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创作过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注重文化发展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深知脱离群众是文化发展最大的危机,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群众生活并为群众服务才能获得文化发展的无穷创造活力。

如上,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初次成功实践和初步文化成果,不仅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法宝。革命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出的一些成功经验、原则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很大适用性。深挖革命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不过时的当代性价值,对于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不无裨益。

三、革命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革命时代是一个精神饱满的年代,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6]11在新时期,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将弘扬革命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而弘扬革命精神,必须到革命文化中去探寻思想资源,挖掘出可资利用的精神要素,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条实践主渠道,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革命文化内蕴的理想主义精神

革命文化内蕴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把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理想信念大于天,能指引着党和人民找准、走对前进的路,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克服前进路上重重的困难险阻。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110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除了有现阶段的最低纲领,还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高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在文化革命战线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没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引领,革命文化不可能蓬勃发展,革命事业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党的事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为现阶段的最低纲领而努力,即是为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而奋斗;每完成现阶段的任务,距离理想愿景就更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思想保证,而“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是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的关键一步。

(二)革命文化内蕴的科学求实精神

革命文化贯穿始终的科学求实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内核,具有实践性的哲学特质和文化品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针。中国革命一开始就面对着救亡图存这个最大的实际问题,导致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具有面向实际的价值倾向。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的民族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道路。”[3]663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正是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注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才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那条惟一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8]114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党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革命文化的精髓,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法宝。在新时期,也惟有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才能引导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以正在做的事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科学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

(三)革命文化内蕴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文化离不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即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先后选择和接受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懈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由传统文化孕育、革命文化凝结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梦不息奋进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曾强调,共产党员在作为国际主义者的同时也应当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致力于实现的是“民族独立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最终汇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的是“民族复兴梦”。在新时期,爱国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9]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党和人民共同的事业中去,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

(四)革命文化内蕴的民主主义精神

革命文化内蕴的民主主义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革命文化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文化形态,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精神。较之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更贴近群众,是更真实的民主主义,主要通过党的群众观点、路线和实际工作体现出来。在民主革命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扬民主,调动了亿万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不仅保证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而且保障了革命果实最终归人民所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39,这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党的事业的力量之所在。党全部的工作要想获得群众支持、让群众满意,从过程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结果上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这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惟一标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脱离群众依然是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将脱离群众作为最主要的危险来应对,将发展人民民主作为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治本之策,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亿万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五)革命文化内蕴的艰苦奋斗精神

革命文化贯穿始终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支撑。革命文化诞生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军队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和牺牲的优良作风,养成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牺牲自我、甘于奉献的优良革命品质。正是依靠发扬不怕困难和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拼命精神,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439的号召,在革命胜利后也曾反复强调保持革命干劲和热情、将事业进行到底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物质条件较之革命年代大为改善,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没有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匮乏的局面也没有变,距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较远的距离,与此同时国家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党的建设还面临着精神懈怠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和考验。对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优良革命传统,仍然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六)革命文化内蕴的变革创新精神

革命文化内蕴的变革创新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因素。革命文化是在革命事业中开拓创造出来的新式文化,具有十足的变革创新特质。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急遽变革呼唤着现代新文化的创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品质,其指导下中国革命文化成果也是充满革命性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文化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成功引领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变革实践。当前,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理论创新更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弘扬革命文化的革新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破解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极大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之,革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取得的初步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永不过时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其思想内容的诸多方面都能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渠道,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支持。我们要珍视和利用好革命时代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文化财富,使革命文化及革命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永放光芒!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中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责任编辑曹祖明】

On the Historical Rol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ZHANG Jianbiao, TIAN Keq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studies on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cultural evolution, it represents a critical tran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decline to renewal; in terms of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consists of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offering ide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terms of cultural function, it serves as the rich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socialist cultural building, offering inexhaustible spiritual impetus for advanc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ocialist cultural build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D642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码号

号】1674—0351(2017)05—0054—06

2017-06-25

张健彪,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政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新时期党的纪律建设历史及经验研究”(编号15JD71008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生态建设视角下中国共产党腐败治理研究” (编号16ZZC01) 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