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有“大学问”
——厅局级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

2017-01-25 00:59华艾,管青山,尹晓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梁家总书记群众

编者按: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习近平扎根黄土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用一颗赤子之心,虑心学习,锻炼成长,实现精神升华,干出了常人所不及的成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锻造了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来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干部教育的宝贵教材,运用好这部教材,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神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此,《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邀请4位在院学习的厅局级领导干部撰写系列学习体会文章,供广大党员干部参考。

梁家河有“大学问”
——厅局级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

从宝塔山到梁家河

华 艾

置身于中国革命圣地,回望那艰难困苦、辉煌胜利的延安13年,我无限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当年在延安带领我们党、带领人民和军队,扎根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开学第一课是在宝塔山,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有幸又到了梁家河,这个距离延安70来公里,这个让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被总书记称为一本大书、有大学问的地方。此情此景,抚今追昔,岁月峥嵘,令我感慨,万般情思涌上心头。有三点体会。

一、我在梁家河所领会到的延安精神与梁家河的大学问

在宝塔山上,在党旗面前,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延安精神的概念与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果说在宝塔山上我是从字面和概念上学习认识延安精神的,那么,来到梁家河实地探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他那曲折的少年时代,奋斗的青年时代,从一个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的历程,则使我切实思考和领悟到梁家河的大学问。我们沿路走过梁家河的村史室,当年建起的铁业社,沼气池,机磨坊,代销店,缝纫社,他带领乡亲们建成的淤地坝,在他住过的几孔窑洞里,书台前,炕台边……在那孔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前,房东刘金莲给我们讲述了习近平当年带领全村人民艰苦奋斗、致富创业的往事,还拿出了2015年春节前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与她家人的合影照片,动情地回忆了习近平在村里和她们家的故事。一张张老照片,一幅幅历史图景,一孔孔承载着历史的窑洞,还有这山这水,这片黄土地,一步步走来,这里的沧桑巨变,让我强烈感受到,当年年轻的习近平是怎样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是怎样地干群众最需要的事情的,是怎样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和改善生活并得到大家拥护爱戴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艰难困苦的创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精神升华。他把老百姓当亲人,了解他们的疾苦,与他们保持着深情厚谊,正是这一升华的生动体现,而这一升华是又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我开始理解了习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演讲时所说的:“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这里不正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起点与发端吗!从今天看,这个升华就是光辉的延安精神在那个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与创新。在这里,充满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充满了一心为民的情怀,充满了艰苦奋斗的斗志,充满了敢为人先的务实担当,充满了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这其中最彰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感情,群众立场,体现了他为民担当的宗旨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崇高精神。

二、我在梁家河感悟到了习总书记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就是一以贯之的以群众为本。他曾说过,他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他被陕北老乡称为“贫下中农的好支书,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他曾一往深情地回忆说:“记得离开梁家河那一天,望着送行的老乡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七年啦,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了。”2015年2月,总书记重回梁家河村,他动情地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年,习近平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房东家里搭伙,晚上给村里的年轻人读报读书讲故事,与乡亲们建立了深深的情意,这段经历,使得他成为我们党的领袖后始终充满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与群众感情,那一份为民的初心,历久弥新!

我们要像习总书记那样,懂得群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中,懂得什么叫人民群众,什么叫实事求是,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三、我在梁家河增强了自己的群众观念

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要联系思想实际向习总书记看齐,联系工作实际补好为民服务、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短板,把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是在地市级从事领导工作的。这些年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对群众的真感情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前就告诫全党,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辩证唯物史观不能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得到全面改进和加强。应该说,从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来讲,群众路线现在开始真正摆在了“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力度上的增强,更是方向上的矫正!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几年围绕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工作,但这还不够。过去我们过于专注经济发展,对群众和社会的期待与要求反应迟、出手慢,放松了民生、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这是不协调发展的老路、问题路。今天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市新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为安徽省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管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通过学习研讨和现场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不易,这七年中所发生的故事、这七年的意义,对习总书记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我也领悟出了许多道理。

一、历史的契合与传承

1.时间的契合。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等一大批北京知青离开北京赴偏远贫穷的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时间上,恰好与32年前的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进驻延安相契合。

2.背景的相似。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由于国民党的追剿围堵,加上我们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我们党为了保存力量,寻求正确的革命道路,开始伟大的万里长征。习近平当时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家庭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不到下乡年龄的情况下,来到了偏僻贫穷的梁家河。

3.精神的相传。党中央在延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样经历了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所体现出的不怕困难、向上向善、探索真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爱民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当年的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二、习近平艰苦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如下启示和体会

1.志存高远,才能致远,理想信念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当年习近平不到十六岁,从首都北京的一个革命家庭来到梁家河,各方面的反差是巨大的,面对的困难和考验也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贫穷农民家中的我,自以为经历了同龄人最艰苦的环境和生活,自己的家乡原来是最落后的。但当我来到了梁家河,才对什么是偏僻贫穷落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想而知,那时的梁家河又会是怎样的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志存高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是不会坚持呆下来,更不可能不断快速成长进步的。所以,只有立大志,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变困难为快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过去、现在、将来进行概括和描述,展现了他的人生志向和政治抱负。

2.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棵树,要想长的高、长的壮,都离不开土壤、雨露和阳光。群众就是土壤,党的培养就是雨露,理想就是阳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经历,厚植了他的理想信念之根,也为他后来辉煌人生积累了第一桶金。实践再一次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造就英雄。习近平从刚开始怕农民接近自己,到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与梁家河的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都说明群众是淳朴的,是可爱的。也充分说明,习近平有浓浓的爱民情怀。事实证明,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群众如同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他,他就会如何对待你,有时不是群众不听话,而是干部不像话。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习近平知道了群众的苦、群众的难、群众的情感、群众的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他青年时期的心中深深扎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讲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他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最好的诠释。

3.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才能养成良好的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形成的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爱憎分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是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磨练分不开的。正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说,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公道处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让他懂得了做官就要公道正派。事实告诉我们,秤不在于大小在于准,官不在于大小在于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旗帜鲜明反腐败的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

4.认真学习是不断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意志品格、实践能力离不开勤奋地学习。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更应向实践学。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求知若渴,博览群书,使他在书本中找到了力量、开阔了眼界。他讲话中的旁征博引,都是他不断学习积累的结果。他虚心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上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到了大学里得不到的人生大学问,为他后来的人生系好了第一粒扣子,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5.让我们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根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在字里行间都会感受到他以人民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为民情怀。他语音朴实,没有华丽的词句,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如“钉钉子”“修枝剪叶”等都是民言民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没有七年的知青生活,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

6.个人成长离不开外界条件。习近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除了其内在优秀的意志品格,与外界的积极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辈传给了他红色的政治基因。二是梁家河人民以朴实善良、勤劳淳厚的情怀滋养了他,在他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无私纯朴的爱。三是当地党团组织给予了他公正无私的关怀,不以他是“黑帮子弟”疏远他、歧视他,而是给予真情关怀和帮助。

三、以此为镜,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十多年前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更具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在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征程中,更需要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与那时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理想信仰、意志信念、为民情怀、作风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1.解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理想动摇、意志衰退、忘记初心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有的政治方向迷茫,忘掉了理想追求,注重追求个人的美好生活,不同程度存在利己主义、唯薪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以权谋私,围绕个人私利打转转,患得患失,囿于房子、票子、孩子、位子、车子、杯子(吃喝)、裙子(美色)的追求之中,比房比车比待遇,讲吃讲喝讲享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2.解决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来自群众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党和人民建立了鱼水关系,人民给予了我们支持和力量。现阶段在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脱离群众、“跑旱船”、弄盆景,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抱怨群众觉悟低、认为群众土气、嫌群众脏、怕群众给自己添麻烦,为人民服务流于口头,存在“叶公好龙”现象。有的与民争利,甚至侵害群众利益,把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变成了血肉分离。背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这些问题,要通过拓宽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把教育引导、团结带领、关心服务群众这门功课做好。

3.解决作风建设缺失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按照这一精神,各地都出台了具体规定,在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但是,许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高高在上、自恃高明、唯书唯上、摆官架子,工作应付、得过且过、慵懒散拖、贪图享乐、追求奢华、铺张浪费、娇气十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格格不入的。我们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期盼,才能激发出工作干劲和爱民情怀。靠坚定的理想信念解决价值观陷阱问题,靠加快发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靠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解决塔西陀陷阱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为吉林省纪委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组组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

习近平为民情怀的实践来源

尹晓华

此次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党性修养专题培训,有幸近距离感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圣地延安艰难而光辉的岁月,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全面了解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并走进梁家河村亲身感受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生动故事。一路走来,习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举措,无不闪烁出对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的真挚情怀。

一、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成为共产党员“扣扣子”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不满16岁,就从条件优越的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梁家河大队,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勇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正如书中的采访对象谈到的,近平讲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了解群众,最大的脱离群众就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调查研究蜻蜓点水,听汇报、凭感觉,制定措施隔靴搔痒。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人民群众当下的情况如何,有关各方的条件怎么样,这必须作为基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出发点。

从毛主席到习总书记,从延安整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摸清人民群众的现实情况,准确把握党委政府的“家底”,为精准施策特别是实施“靶向治疗”找准方向,为政府尽力而为实施兜底提供可靠支撑。

二、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成为共产党员“担担子”的着力点

“虽然那个时代口号满天飞,但他讲得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他不搞形式主义,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当得知四川办沼气池的消息而陕北农村就缺这样好东西的时候,当村支书的习近平就带队到四川考察学习,回来之后首先在梁家河建沼气池,想方设法让梁家河实现了沼气化。书中所有采访对象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无不对当时当村支书的习近平同志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表现出感激崇敬之情。

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责任履行上要“担担子”,我们党历来强调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当前,“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迫切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立足本职工作,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政策制定上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在方法措施上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当期和长远,在资源整合上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创新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自觉对标习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的问题变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分解成一项项具体任务和目标,体现为一个又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

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成为共产党员“钉钉子”的落脚点

接受采访的刘明生老人谈到:“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他给村里办的事情可多了,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近平教我写字,近平让我当队长,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可把近平急坏了。近平帮我找猪,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近平帮老汉拉车……。”群众“好后生”的评价源于一件件平常的事,更流露出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群众的丝丝真情。

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部署,又是具体而实在的工作,必须扑下身子件件抓落实、事事见成效,就要像习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切实以钉钉子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一茬接着干。

当前,中央关于民生领域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既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日常工作成效的点点滴滴。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奋进,以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得以实现,回报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人民对我们的期盼。

(作者为重庆市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做习总书记的好学生

吴海宝

这次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学习培训,通过现场教学实地感受党在陕北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还实地走访了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梁家河。梁家河的教学,再现了当年艰苦的岁月里,刚20岁出头的习近平,如何带领全村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片断画面,展示了他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的历程。很多同学表示,这次梁家河村的教学课程非常及时解渴。大家能够跨越时空,实地再现梁家河村当年知青生活的场景,深切感受到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坚定党性、坚毅品格和坚强精神。回过头来再感悟,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的主席、总书记的治党治国方略,更加增强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四个自信”,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是一门必修课,是需要终身修、还必须修好的课。从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都更加明了,这门课到底应当从哪儿上、怎么上?那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里、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强化修养、去考验党性。在这个问题上,习总书记不仅是看齐的方向,而且是学习的导师。我们要做习总书记的好学生!

做习总书记好学生,就要坚定信仰信念。像青年习近平那样,肯读书、善学习,做群众贴心人、领路人,通过知行合一,坚持不懈锤炼党性。对于领导干部,就是要反复阅读经典原著,当前要学好党章党规,学好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修金钢不坏之身,养先进纯洁之性。

做习总书记好学生,就要充满赤子情怀。习总书记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经常自称普通农民,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至今还一再提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还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党员干部,无论官位多高,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来自群众,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应始终想着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

做习总书记好学生,就要做到脚踏实地。习总书记那么小的年纪,在梁家河当了两年村支书,却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办沼气、打水井、种烤烟、打坝地,还办铁业社、办代销店,村里人都信他、都服他、都敬他。我们经常讲党性修养,最关键的还是求真务实,不做虚功。只有在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做到政治性、阶级性、先进性、纯洁性和纪律性的统一。

做习总书记好学生,就要敢于决断担当。在村民的眼里,青年习近平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做敢当。他的这个性格的底气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古人讲,公道自有人心,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五好”标准,还是“四铁”要求,我们都要有善于决策的智慧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因为,只要我们对党忠诚、不存私心,那么有什么事情不可以担当的呢?

习总书记讲,“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通过实地走访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延安是圣地、梁家河是净土、中延院是加油站。

从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延安十三年,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来看,延安不愧为我们党的革命圣地,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到延安来赤心朝圣,但不是来一次就能完成的,要把延安精神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带头宣传弘扬,教育周围的党员同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积极贡献。

梁家河培养了一代知识青年,从这村里走出了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只因为这里的人们向善质朴,给了一个志向远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以积极的鼓励、无私的帮助。现在的人生教育,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培养,应当从“三观”形成的年龄段开始抓起,使每个人能够找到像梁家河村那样的心灵净土,先上好社会实践课,从切身体验中找准人生的正确方向。

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培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院党性教育的强大魅力。老师把抗大概括为“磨刀石”“吸铁石”和“试金石”,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经过培训教育,去掉思想杂质,增强修养水平。我相信,在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从这里走出去的广大学员一定能够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以习总书记为模范来学习,就要坚持不懈抓好“两学一做”,胸怀远大理想,不忘建党初心,在把“四个伟大”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中,锤炼毅志品格,锻造政治能力,争当组织信任、人民拥护的好公仆、好干部。

(作者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赵春】

猜你喜欢
梁家总书记群众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走进梁家河
多让群众咧嘴笑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