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决策智慧要论

2017-01-25 00:59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决策领导干部

晓 山

领导干部决策智慧要论

晓 山

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领导干部做决策,既要遵循决策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决策的智慧。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方面。领导干部要抓住时机,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要注意发挥集体智慧,敢于决断,敢于拍板,敢于负责;把功夫下在决策之前,不做无准备之事;要慎之又慎、考虑周全;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注意看到利中之害、害中之利,冷静权衡,趋利避害;既在决策部署上严格严谨严肃,又在决策执行上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使决策“一子落下,满盘皆活”;严格规范的程序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分清是非,做出明断;要尊重民意、反映民意,也要引导民意;善于“回头看”检验决策执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养成统筹规划依法、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依法的思维习惯。

领导干部;决策智慧;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领导者的责任,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一个地方和单位,决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导干部级别越高,其决策的影响面往往越大。只有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的目标和举措,才能使工作真正得到长远发展。

第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敢于决策,善于拍板,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而且是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决策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任何犹豫不决都可能错过最好的时机。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果断、迅速地作出决策。

果断决策是成功的开始。滑铁卢战役期间,法国元帅格鲁希在继续追击普鲁士军和回援拿破仑之间犹豫不决,结果既没能阻止布吕希尔的普鲁士军援军,也没能及时驰援拿破仑,最终错失战机加速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进行拨乱反正,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事实证明,决断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事物运动节奏明显加快,国内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时机常常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如果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断而不定、议而不决,则往往容易错失良机,使决策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效力,使事业遭受损害,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威信。只有抓住决策的黄金期,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主客观条件成熟时,要敢于决断,迅速作出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千万不能患上“选择困难症”“拖延症”。

敢于决策是敢于担当的表现。为什么有些领导者在需要决断的时候就会左右摇摆、议而不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担当。领导干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决策必然要承担决策带来的后果,不能只想当官不想担责,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决不能搞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那一套。在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就是要发挥“主心骨”作用,尤其是面对复杂矛盾,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家意见不统一时,不能随波逐流,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拍板、下决心、作决策,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不当问题“二传手”,主动靠前请命,勇挑重担。同时,面对决策失误,必须敢于承担责任,知过能改,及时修正偏差,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第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胸有成竹”前提下的超脱,是一种预知态势的睿智和高屋建瓴的大度。有的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不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领导干部作决策时面临的问题往往极其纷繁复杂,很多问题并非一眼就能穿透表象,如果被表面现象干扰甚至迷惑,决策就极易失误。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就需要抽丝剥茧,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本质,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要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政治的高度、大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判断问题。聪明人知其然,精明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高明人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要善于以敏锐眼光洞察细微问题,抓住对工作全局有较大影响的倾向性问题,客观全面、深刻系统、辩证历史地认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牢牢把握决策的主动权,避免工作陷于被动。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深挖细查,通过对问题成因的思考、判断,来修改完善自己的决策。

分清轻重缓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管理学中有一个“帕累托定律”,又称“二八法则”,指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20%,其余的80%是次要的,集中抓好20%的重点,带动全面,可以实现效率最优。这就是说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集中精力抓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白孰重孰轻。“详其小,必废其大”,若只专注于小事,必然在重大决策上产生失误。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千头万绪,急难险重,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其次,要明白谁先谁后。必须把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来抓,循序推进。要学会“急事缓办、缓事急办”。急事缓办,就是遇到急事要赶但不要急,既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也要冷静思考、从容应对,不急于做决定,不随便答复,考虑周全后再去妥善办理;缓事急办,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条理性,对缓事要有计划、抓重点,抽空及时做、不拖延,要事先安排,以免临时抱佛脚,忙乱而又得不到好结果。

第三,谋要众,断要寡

“谋要众”就是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断要寡”就是决策时要敢于决断,敢于拍板,敢于负责。领导干部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有“集众智”的胸襟,又要有“善决断”的魄力。

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决策的根本方法。客观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而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看得清,认得准。因此,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才智外,还需要把别人的智慧吸收进来。要善于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这既体现领导干部的胸襟、智慧和领导艺术,又是强化组织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能够将正确的决策变为干部群众的统一意志。倾听各方面意见,要善于和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谈心交流,拉近相互间的思想、感情距离,求同存异,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既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也善于拍板决断。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善于集中大家的好主意、好看法,或者能够提出好主意、好看法并引导大家形成新见解、新共识,领导干部还要能够把好决策的“拍板关”,敢于决断。如果只有民主的讨论,而没有集中的决断,就会导致议而不决。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敢于拍板、果断拍板的胆识。敢于拍板并不是武断决策、刚愎自用、拍脑袋决策,敢于拍板应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冷静思考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难得而义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只有提高善于拍板的能力,才能够赢得机遇和效益。要充分估计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避免武断盲从,逞匹夫之勇。

第四,功夫下在决策前

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无准备之事。如果决策之前未做足准备工作,仅凭想象做事,结果往往会导致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可效果不明显,更有甚者,白白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群众不买账、怨声载道。决策决策,要先“策”后“决”,把功夫下在决策之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工作很重要。“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做事情,经常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他在估计到事件的价值及变化情况后,便小心翼翼地做多方面设计,思考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再规划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制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去做,这种习惯让他取得巨大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三峡工程在建设之前,为确保决策正确,党中央开过五次有关三峡的会议,国务院开过近二十次会议,相关部委召开的高层大型专家会议近百次,形成了大量的意见建议及研究成果,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事实说明,如果不事先有所准备,盲目决策往往很难成功。尤其是作重大决策,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那就非常危险。在做决策前,既要有可行性研究,也要有不可行性研究。在做决策前,应当作必要的沟通,把意见传达给他人,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信息是决策者的生命,要注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其领导活动的成效,与其占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息息相关。掌握有用的信息越多,对问题看得就越清,从中就可以发现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方向,决策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如果处理信息的能力差,同样会导致决策失误。一位管理学家说过:“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到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这就告诉我们,决策是离不开信息的,但是,信息的占有也要有度,还要学会甄别和综合分析,否则于决策仍然不利。

第五,决策要慎重,力避方向性错误

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决策工作事关全局,如果不审慎,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领导干部做任何一项决策都要慎之又慎、考虑周全,决不能鲁莽行事、草率决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决策须“三思而后行”。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决策要精准科学,原因就在于决策一旦“差之毫厘”,效果就会“谬以千里”。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有些领导干部做决策时比较冲动,凭第一感觉,胡乱“拍脑袋”,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决策一旦产生偏颇,严重的会成为“历史的包袱”,甚至成为不得不割除的“毒瘤”。如何防止决策失误?“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思考一定要缜密,行动一定要慎重,方案一定要周全。“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也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而是一种成熟负责的表现。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既要多思考,又要善于把握时机,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精准科学。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决策不能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将军领军出征,兵贵神速,分秒必争,如果因为半路上的意外干扰耽误了进程,贻误了战机,很可能因小失大,以失败而告终。正如将军赶路是为了打仗,领导干部做决策,同样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如果缺乏全局观念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见到什么都“跃跃欲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敲碎打,就可能被“乱花渐欲迷人眼”,迷失在路途中,决策的预期目标就难以实现。再好的决策,如果不坚持目标导向,终究会无疾而终。因此,领导干部做决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瞄准目标、锁定目标、紧盯目标、专注目标,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经得住诱惑,排除外界因素干扰,不在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缠不清,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六,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

七寸受到重击,蛇便必死无疑;鼻子被牵住,牛只能乖乖听话。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聚焦大事要事、瞄准急事难事、紧盯薄弱环节做决策,切实做到“打鼓打到重心处、决策决到要害上”,这样决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决策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俗话也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这都告诉我们,决策一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把握关键环节,切中问题要害。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重点和关键,问题和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不抓重点的决策是舍本逐末,抓错重点的决策是南辕北辙,抓住重点就能够以点带面,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局面,要以重点突破牵引带动全局,决不能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甚至绕道而行,否则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决策要聚焦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同样的道理,决策工作如果不注重补齐工作上的短板,即使决策方案再好,对工作的整体提升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说的是,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融为一体时,整体效能就会远远超过各部分的累加值。任何事物都是由局部构成整体、由细节构成过程,工作的上限再高,如果局部出现弱项,细节出现软肋,都会对整体和过程带来危害。大事情都是由细微的小事情组成的,小事情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大隐患,造成大问题。“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领导干部做决策必须要聚焦薄弱环节,对症下药。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敏锐眼光洞察细微问题,紧抓工作薄弱环节,打破砂锅问到底,客观全面、深刻系统、辩证历史地看待、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想方设法补齐工作中的短板。

第七,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决策实际上是一个选择和取舍的过程,领导干部做决策,不仅要知道利在哪里、害在何处,而且要注意看到利中之害、害中之利,不管利害关系多么复杂,都要冷静权衡,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特别是多种利益往往不能同时在同一个方案中实现,应当通过反复权衡,分清孰轻孰重,选择利益较大的方案,舍弃利益较小的方案,这样的取舍才是正确的取舍。

决策的核心是价值判断。决策不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价值判断是决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领导干部做决策,如果仅凭个人好恶进行决策,很容易因价值判断失当而导致决策失误,必须权衡利弊得失,要立足决策事项可不可行、能不能做、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尽可能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要确保价值判断客观科学,关键是要善于分析形势、趋利避害、科学谋划,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从各种各样的意见中权衡利弊得失、汲取合理成分,学会运用正确判断事物和甄别真假的科学方法,认真分析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实际内涵;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以便从众多方案中挑选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多问自己“除了这样做,还能怎样做?”多方案选择是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成功的决策者大都重视多方案选择,常用这样的格言提醒自己:“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如果干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方法,那么,很可能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要多有几手准备,要反复问自己:“除了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应考虑多种可能,拟定多种方案,才能在相互比较中评价优劣,趋利避害。应当拥有发散思维,大胆设想,从不同角度和途径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行性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第八,守住底线,追求高线,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目标决定高度,态度决定成效。任何一项工作,追求越高,希望越大;追求越低,危险越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领导干部做决策,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既在决策部署上严格严谨严肃,又在决策执行上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决策所带来的效果一般都不会差。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领导干部只有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做决策,工作才能持续进步。现实中,个别地方急于上项目搞开发,忽视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和社会民生的承受能力,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所有努力付诸东流。这就提醒领导干部做决策不能过于理想化,操之过急,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特别要多考虑负面影响,能够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只有立足最坏的情况,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设想,才能在意外情况发生甚至遇到最坏的情况时应对自如。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不追求高线,恐怕连底线都难以守住。所以,做任何决策都要“跳起来摘桃子”,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决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原地打转。

言必信、行必果,执行决策必须一抓到底。千招万招,不执行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领导干部做决策也是如此,一旦做出决策,就等于给出了承诺,必须付诸行动,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光说不练是假把式。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狠抓执行落实,再好的决策,终究是废纸一张。一个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不仅应该是科学的决策者,更应该是一个能推动决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者和坚定执行者。抓而不紧等于白抓。做出的决策,一定要坚决执行、狠抓落实,时刻保持“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真抓实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推脱、不放弃,敢于迎难而上,一张蓝图干到底,毫不松懈、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第九,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进行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这就告诉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坚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

没有调查的研究是瞎研究,没有研究的调查是白调查。调查研究,包含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领导干部身上既存在调查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研究不够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研纯粹是走马观花,没有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作为决策参考;有的领导干部鞋子从不沾一点泥土,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脑袋一拍就做了决策。离开调查搞研究是纸上谈兵,离开研究搞调查是形式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说:“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就必须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开展充分的、正确的调查和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在调查的基础上多些研究、少些臆断,多些思考、少些浮躁,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使做出的决策真正反映百姓的呼声。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如果说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那么科学决策就是“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形象地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这些话都是在告诉我们,决策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科学的决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而得来的,调查研究的充分酝酿,最终是为了使做出的决策真正符合客观实际。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才会越有针对性,决不能搞“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那一套。就像蜜蜂采花是为了酿蜜,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运用于指导科学决策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始终坚持在调查研究之后才作结论,在科学论证之后才做决策,努力使各项决策部署更接地气,真正反映百姓的呼声,达到“做好一项决策,赢得一片人心”的良好效果。

第十,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从普遍联系中分析事物,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领导干部做决策也是这样,一定要学会结合、善于结合,充分考虑各项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决策“一子落下,满盘皆活”。

结合的根本是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什么是“实事”,就是既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等“上情”,又要全面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等“下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找准“上情”“下情”结合点,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上级的决策部署、指示精神与本地本部门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方式手段、细化方法措施,使做出的决策既贯彻上级要求,又切合基层实际。不可片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当地情况不同,而不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也不可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只当“传达兵”,生搬硬套地搞贯彻落实。决策归根结底是对实事求是的结果运用。任何一项决策,都不能通过主观随意性产生,而要通过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才能做出。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了客观实际,决策方案就失去了根基,就没有力量,甚至毫无意义。

结合是最好的创新。综合也是一种创新,结合更是一种创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就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破不立”,对于一个地方和单位来说,结合就是最好的创新。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但领导干部作为诸多具体事务的决策者,如果做不到善于结合,就不可能有创新;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盲目创新更不行。不能为出彩以“创新”之名故意搞出“大动静”。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一步一步来,做到“蹄疾而步稳”,千万不能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好大喜功。

第十一,必要的程序不可少

程序,就是办事情的方法和步骤。从某种角度上说,程序就是规矩、就是纪律。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正确处理事情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该通过什么调研程序决策的事项,就要严格执行相关调研程序,不能嫌麻烦、图省事。”严格、规范的程序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决策程序办事。

程序的生命在于科学。程序的目的在于为决策者设置“流程图”,约束决策者“随心而动”“随欲而为”,避免因决策者的主观臆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决策损失。程序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复杂越好。一个科学的程序一定是务实管用的,保证决策有效运转,对偏离“轨道”的行为进行纠偏,对薄弱环节进行漏洞补齐。这就要求,程序在设置的时候不能留“盲区”“死角”,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每个步骤都执行到位,同时都能被有效监管。决不能把程序当幌子,有名无实,把各种主观臆断,甚至不正当的考虑隐藏在“正常程序”之中,造成“程序空转”。从表面上看,这种程序各个环节都合法合规,但实际上再科学、规范、严格的程序规定都等于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会被架空,最终沦为走过场甚至“玩程序”。大量事实也表明,程序不是给决策添麻烦,而是为决策者上“安全锁”,只有科学的程序才能保证决策不偏不倚。

程序不是万能的。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在决策的时候,把程序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崇尚“程序神化”,凡事不敢担当、不敢拍板,以“程序之名”贻误事业发展良机;还有的把程序当成决策免责的“护身符”“挡箭牌”,认为只要程序得当,就万事大吉,出现风险和问题,也是集体和大家的责任。这都造成了“决策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问题说到底,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不会正确用权,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程序和决策的关系。依程序办事是决策科学化的关键,但不是全部,程序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普遍性,更新速度不一定能够满足新形势、新情况,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不适用的状况,所以不能指望程序“包打天下”。领导干部只有摆正心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遵守程序,又结合实际,才能灵活处理各类决策难题,果断拍板赢得主动。

第十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篇》中说,“君子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决策时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分清是非,做出明断。

决策要集思广益,善于倾听多方面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当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长官意志浓厚,认为自己能量巨大、智力无穷,不愿倾听不同的声音,搞“一言堂”“家长制”的情况突出,导致了决策失误,决策执行难,干群关系不融洽。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阻碍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甚至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须知,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是在集体之上产生的。在研究工作、讨论决策、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波折,不可能都是一个声音,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充分发扬民主,聆听不同的声音,决不能闭门造车、唱“独角戏”,要在思辨中想办法、定思路,进而汇聚集体力量,寻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最佳办法,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当领导要有主见,不能偏听偏信。有主见就是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甚至在特殊状态下能够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反映在工作上是果敢刚毅、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表现在领导班子内部,就是既坚持党性原则又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党性和个性的统一。反观西方政治形态,一堆人在议会大厅里吵来吵去,看似很“民主”,但现实事项却始终没能拍板解决,所谓的“民主”过程大大增加了决策的时间成本和过程成本,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效率。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事实证明,作任何一个决定,办任何一个事情,议论总是会有的,如果单听议论,左右为难、患得患失,不能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去考虑,恐怕很难形成自己的主见。当领导干部要善于决断,绝不能“耳根子发软”,更不能听信“片面之词”。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要始终保持定力,坚持党性原则,果断勇敢,排除各种干扰,无私无畏,拿出自己的主见,作出正确的决策。总之,决策前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谨慎重;一旦作出决策,便勇往直前,奋力推进。

第十三,要尊重民意,也要引导民意

民意不仅是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根本来源,更是决策得以顺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决策科学不科学、正确不正确,最根本的就是取决于决策前是不是尊重了民意、反映了民意。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所作出的决策之所以始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在于我们的决策尊重民意,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立场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站的价值原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甚至是不同的个人,立场都有不同。封建君王的根本政治立场是维护个人统治地位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由于政治立场的局限性,无论如何掩饰,都只能代表了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作为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在国家决策中始终被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做决策,必须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有利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也就是检验决策正确科学的最大标准。立足民意做决策,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和吸纳群众意见,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充分考虑民意、尊重民意,确保做出的决策顺乎民意、合乎民心。

既要当群众的学生,也不可当群众的“尾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实践主体,在伟大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科学正确的经验智慧,这些都是我们解决矛盾问题的“钥匙”。所以,领导干部要甘当群众的学生,积极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智慧,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群众的学生,但不能当群众的“尾巴”。什么是群众的“尾巴”?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客观形势、本质特点、运行规律、发展方向等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判断,完全受制于群众想法、意见,被群众意志绑架,甚至对一部分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意见也失去了认知辨别,丧失了对群众的引领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做决策前也听取群众意见,但没有鉴别取舍能力,听来听去,反而一头雾水,对决策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有的领导者做决策很被动,被群众“牵着鼻子走”,茫然地跟在群众后面,群众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群众要怎么干就怎么干;有的不管群众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无底线,要什么给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群众路线的扭曲,会让群众工作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少数人谋利“嫁衣”。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领导干部决策前,要善于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听取民意、分析民意、消化民意,使群众乐于接受决策、支持决策。但不能被所谓的“民意”“绑架”,更不能被少数投机分子操控,受制于人。跟群众打交道,既要当学生,又要当好先生,真正使决策教育、引导、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第十四,要注意评估、总结反馈

吾日三省吾身,并非只有圣贤才能做。做人、做事都是如此,每走过一段,就要回头看看,是非得失都要有一个结果。工作中评估反馈就是一种“回头看”的工作方式,善于“回头看”有利于检验决策执行效果,也有利于为下一轮决策总结经验教训。

评估有利于优化决策。评估是为重大决策“把关”“诊脉”的必要程序,既是对决策执行进行监督检查,也是对决策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是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评估的目的是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评价。一般说来,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都需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效果评估,这是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目标的科学方法。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效果意识”,对决策过程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掌握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对有利于决策实施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对不利于决策实施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进一步优化完善决策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养成“复命”的习惯。“复命”就是反馈。俗话说:“干一件事都要听明白、想明白、干明白、说明白。”其中,说明白就是要把事情的原委说清道明,这就是总结反馈的环节。从事任何工作,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有个反馈。如果这“最后一公里”没有走完,就留下缺陷。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养成“复命”的习惯,提高“划句号”的能力,事事有反馈,是基本的工作要求。事毕不回复,就像任务完成了99%,只有这1% 没落实,虽然就差这么一丁点,事情却没有到位。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等任务全部完成了再反馈,阶段性的进展也要及时报告,一方面可以让领导和同事放心,另一方面及时反馈情况又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只要是和岗位职责有关的事,都要及时回复,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增强“复命意识”,注意适时反馈、阶段性反馈,事中要反馈、事后更要反馈,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缘由,努力提高执行的质量和水平,以利再战。

第十五,依法依规是前提

领导干部正确决策的依据是什么?依法依规绝对错不了。“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体现在决策上,就是要养成统筹规划依法、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依法的思维习惯。

当领导就不能搞“权大于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在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素养,真诚地信仰法治、崇尚法治、敬畏法治,真正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深深植根内心深处,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决策、公正用权的能力。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等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给一些人造成了“权大于法”的错觉,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法律法规不是点缀,更不是累赘。特别对于领导干部决策而言,坚持依法依规决策,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群众对决策的理解,是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提高依法决策能力,绝不能有了权力就任性,无视法规法纪,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随心所欲决策。

“依法依规”不能成为“乱决策”的庇护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体现在决策上,就是坚持在法律规定的原则、内容、要求范围内作出决策。但一些领导干部决策打法律“擦边球”、钻法律空子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以群众不熟悉法律、不善于使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的短板,经常用法律忽悠群众、威胁群众;有的决策时经常犯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毛病,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习惯用传统的人治思维方式,主观臆断,搞“拍脑袋”决策,看似依法依规了,本质上与法治思维、法治要求格格不入。领导干部要科学决策就必须力戒随意性、经验性、功利性、人情性决策,牢固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既依法依规又合情合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宪法原则和法治精神,做到依法决策,有权不任性,不让“依法依规”成为“不决策”“乱决策”的借口。

【责任编辑赵春】

On Decision-making Wisdom of Leadership

XIAO Shan

Decision-making is a basic duty for leadership. A leader should possess wisdom and ac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s of decision-making. To be specific, he should do as follows: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make the decision resolutely and tim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matter and unravel a complex problem into a simpler one; dare to form a judgement, make the final decision an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while marshaling collective wisdom; do adequate homework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and never act before preparation; act with extreme prudence and full consideration; capture the crux of a problem, weigh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go for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be rigorous, strict and serious in deployment of decision-making and set high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stick to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view a problem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nnection, "making one go to turn the whole game"; follow strict and standard procedures to ensur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make sensible decisions by seeking opinions from various parties and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respect, represent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s; "look back" constantly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romote work with a law-based philosophy and way of thinking that features relying on law to coordinate the plan, turning to law when encountering problems, using law to solve problems and dissolve contradictions.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wisdom

C933.2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码号

号】1674—0351(2017)05—0122—09

2017-09-10

猜你喜欢
决策领导干部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