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7-04-08 12:26赵红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文活动语文

⌾赵红玲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赵红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要依靠各科教师培养、引导和激发,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及课堂改革,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

2.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其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如一位教师分享了她在公开课上的美好经历:“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重视美育渗透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渗透,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教渗透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一是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二是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五是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六是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享受成功快乐

开展各种活动,可以使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字教学中,可安排了一些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比赛。可以使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字教学中,可安排了一些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意愿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一位教师介绍过这样的体会: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四、以实践提高创新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学生有待于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半截蜡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等,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位、体会,以述促读,再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终进行一些简单的课本剧表演,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回民小学 730080)

猜你喜欢
课文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背课文的小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