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4-08 12:26肖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陶冶新课改初中语文

⌾肖艳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肖艳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根本。

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新课改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进行简要探究。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其实,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早就意识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完全将情感教育与课堂内容融合,这使学生感到非常刻意,因此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情感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一是学生对课文情感立理解的不充分,学生的情感理解大多数时候来自老师的直接点明和灌输;二是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日常口语表达和写作过程中。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情感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而言的,而语文科目本身是一个偏于感性的学科,理论知识反而需要以感性为依靠,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技巧与意识十分重要。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一次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情感“ 熔 ”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 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注重实践,培养情感 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情感培养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极其有效。很多时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都会强调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没有时间的积累,学生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因此,实践是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中如能自然而顺利地渗入情感因素,学生学习定然事半功倍,回答问题定能佳句佳章叠出,定能够走出“灰”的阴影,进入五彩缤纷的春天。

[1] 李敏.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6(17).

[2] 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2012,10(5):116-116.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343000)

猜你喜欢
陶冶新课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