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有余”的课堂文化实践与思考

2017-04-12 16:07祁仁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学校文化

祁仁东

摘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以绿色生态教育理念为引领,开展“乐而有余”的学校文化实践研究,秉持教育理想,坚定文化追求,促进内涵发展。通过课堂文化的深度实践,生成了“乐学乐教”课堂理念、“一二三四”教学策略、“多元多向”操作模式,阐述了快乐课堂的真实样态,以及围绕课程自然延展快乐因子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态教育;乐而有余;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86-04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校改革的永恒主题,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一所理想的学校,必定是以文化为根基,以文化建设营造教育的生态环境,在实践中积淀富有个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力量。

一、“乐而有余”文化之渊源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位于长江之滨。1935年始建乐余镇,镇名的含义是“以期人民乐而有余”。学校与镇同年创办,2006年9月易地新建。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之教育思想,遵循“乐学向善”之校训,不断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乐余”文化,建构以“乐”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传递“学至为善,快乐人生”的教育情怀,从而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乐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乐”,古今中外,不少名家都有阐述。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近年,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和他的生态团队所倡导的生态教育中提到:“我们要尊重教育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开发儿童的潜能,使之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幸福成长。”这些教育名家一致认为,“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011年,学校开始了“小学‘乐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课题实践,这既是对已有地域文化的沿袭,也是学校及每个师生发展的需求。“快乐”,就是“期望师生学习快乐,创造快乐,成长快乐”。“有余”,就是“期望师生兴趣有余,方法有余,能力有余,发展有余”。这里的“乐”,不是指眼前的、短暂的停留,而是一种长期的追求,是一种正在进行或保持着的良好状态、心态。“乐”来源的路径也并非单一,它从“乐”中来,因“乐”生“乐”;从“玩”中来,玩中有乐;从“苦”中来,苦中有乐;从“恒”中来,“恒”中达乐;从“疑”中来,因“疑”而乐。这里的“余”,也绝非是数量上的“残余”或“多余”,而是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和体验,在“心有余力”中享受到多样课程,在“余味无穷”中“乐我”,既而推己及人,乐“余”更乐“大家”。由此,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向上,方法多样,善于学习,能力提升,特长明显,发展良好,后劲充足。

二、“乐而有余”文化之课堂实践

在“乐而有余”这一文化背景下,学校率先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开始课堂教学的快乐实践,与学生共生共长,享受快乐的教学生活。

1.“乐学乐教”课堂理念,为师生发展注入活力

2012年9月,学校通过师生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师生座谈等方式,认识到让课堂快乐高效的关键在于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等。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快乐教育”的关键,由此确立了“乐学乐教”校本课堂教学理念。

“乐学”:一是以学为乐,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以“乐”生“乐”;二是乐于学习,学生对学习喜欢,乐意去学习,使学习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乐”在其中;三是学成为乐,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后的快乐,从而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提升学习的内驱力,“乐”中求“乐”。根据学生差异,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快乐体验,如“苦中有乐”“恒中达乐”“乐在疑中”等。

“乐教”:一是以教为乐,把教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成为优秀教师,办好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使教为乐,使教学变成快乐的事情。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绝妙的教育教学境界,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所在。三是教而后乐,体验到为师的快乐。学生成功了,教师就成功了,这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乐教是乐学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乐学是乐教的最佳效果。因此,“乐学乐教”课堂的构建就应该从学生学习之源出发,顺着学生学习之规律前行。

2.“一二三四”教学策略,为课堂生成孕育智慧

为了高质量实践校本课堂文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体老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大胆实践,勇于总结,形成了“一二三四”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一”即一个核心: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即两个着力: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即三个改变:一是改变教与学的方法,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学共长的生态场。二是改变组织方式,使课堂成为师生自学互学的生态圈。三是改变评价的方式,使课堂成为互相启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和谐生态场。

“四”即四个环节:首先,导入激发兴趣。注重从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入手,研究教学内容,精心發掘学生学习的“拐杖”,让每个学生一开始就能找到行走的支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上自信快乐出发。其次,自学培养方法。学习并非一些简单枯燥知识的反复叠加,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1至2个自学环节,让每个孩子在自学的过程中反复比较,淘洗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使之逐渐上升为一种能力、一个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在自我实践中不断强化。再次,互动享受成功。在每堂课上,要组织多形式互动交流,让每个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收获、遇到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享受学习的快乐。最后,运用提升能力。倡导教师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效。杜绝一刀切的机械练习,在多样、多层次的练习中巩固知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丰富学生的经验感受,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3.“多元多向”快乐实践,为快乐课堂打牢根基

在明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及策略指引下,学校进一步引领各学科组展开了多种形式、多元多向的实践,为快乐生态课堂打牢根基,促进师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相长。

实践一:合作共赢,让教师体验教学的快乐。学校紧紧扣住“乐学乐教”的理念,在学校中按学科分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合作小组,利用教研组、备课组、课堂教学等有效实践,发挥各学科团队每个成员的能动性,分工合作,分专题进行日常课堂研究,让大家在团队的合作中提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验到教学研究的快乐,从而体验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激发不断改变的教学勇气。

实践二:扎实研讨,让教师获取教学的真经。为了让每一个乐小老师获得课堂教学的真经,学校每学年努力践行 “八个一工程”:研读一遍新课程标准,聆听一场专题讲座,设计一份精品教案,执教一次公开课,组织一次教学情况分析会,撰写一篇论文,申报一项微课题,尝试一次投稿发表。践行“五种课”:“一课三议”课、“同题异构”评优课、师徒互访课、骨干教师示范观摩课、外出学习移植课……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乐学乐教”的课堂理念,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践三:让出讲台,让学生品尝参与的快乐。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念,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理念,变“讲堂”为“学堂”。教师让出讲台多给学生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分析、操作、讨论、对话,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教师多设计启发性、探究性、合作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中,成为学習热情的煽动者、激励者,学生学习问题的启发者、帮助者。这些策略的实施,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都“兴趣有余、方法有余、能力有余、发展有余”,呈现出师生双方快乐成长,享受人生幸福的美好样态。

实践四:教学评价,让师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评价方式,而采用多元评价、师生互动参与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共生。为了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利用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围绕新课程背景下“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究,并归纳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明白的(板块清晰)、厚重的(内涵丰富)、灵动的(方法适当)、生成的(效果呈现)、留白的(余韵未止),然后相继制定了符合我校课堂特点的“乐余中心小学‘乐学乐教(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此为依据对课堂进行跟踪、观察、诊断、反馈、甄别、选拔。

三、“乐而有余”文化之课堂样态

快乐的课堂应该是生态的,有自然的课堂环境,低碳而安全;快乐的课堂应该是生长的,有生命拔节的声音,期待而惊喜;快乐的课堂更是生趣的,充满生机活力感动人,充满情趣体验感染人,“余”乐之,“人”乐之,共生共乐。

1.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

快乐课堂不是花拳绣腿,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在遵循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差异的情况下,对学习个体最真实、自然、本色的关照与引领。课堂上,老师的眼中不只有亟待完成的目标,而是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从关怀生命出发,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变化,因势利导,唤醒他们的求知欲,促使其内在生长。

2.培植共生的交往精神

快乐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到了台前,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空间里,自主地表达,自信地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走一点弯路,但是走弯路的过程正是学生思辨总结、提升能力的过程。快乐课堂特别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对话,合作交往,引发智慧碰撞,创造人际和谐。快乐课堂上,学生起码可以得到两颗甜蜜的果实,一颗是自己踮脚采摘到的果实,一颗是与同伴互换得来的果实。

3.聆听生长的拔节声音

快乐成长的根本在于快乐学习。学生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才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建议,思维和精神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快乐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最轻松、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以同学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他们学习活动中的“伙伴”,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迸发思维火花,师生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双赢”。

4.回归生活的求知乐趣

快乐课堂坚持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求知、思考和体验。同时课堂要回归生活,引入生活中的热点,引入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身边的故事和人物,这样的课堂才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是生动活泼、摇曳多姿的乐园。

四、“乐而有余”文化之自然延展

文学大家、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曾说:乐,永远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乐,在人类的整个经验之中,它就是在瞬间发生瞬间消失的,因快而乐,因乐瞬间发展。但我们的课堂不能这样“匆忙”,它应该留下恒久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更多捕捉快乐因子,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延伸到活动课程、自然课程中,不仅仅学校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从而让乐“生发”,坚持“恒”中培育,真正乐在其中,并具有无穷的“余味”。

1.以德育课程为抓手,延展快乐因子

为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实践性,学校借鉴“国际象棋”棋子的竞争功能,赋予“兵、马、车、王(后)”以不同的含义,从“走路、吃饭、劳动、学习、阅读”等方面,制定了不同年段的德育实践教育目标,采用“乐乐争章”有效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争章实践教育,化“嘴上”德育为“生活”德育。学校开展了个人与班级相结合,班级与年段、学校相联动的多层面“定章、践章、考章、颁章”争章实践生活,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树立阳光、健康的心态,打下做人、做事的根基,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造就独立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2.以活动课程为链接,延展快乐因子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及学校传统特色,结合办学条件,进行了“乐乐少年宫”艺术活动课程、“阳光体育”活动课程、“快乐创新”科技活动课程的建设。结合学生需求,科学地设置活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开展阶段评价,定期举行活动展示。学校还积极引导家长、社会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课程资源,促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特长,锻炼体能,培养创新能力,快乐享受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3.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延展快乐因子

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主要由国际象棋课程和阅读课程组成,为了更好实施特色课程,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网络,分别组建了经典诵读、国际象棋教学的教师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校本研讨”等多种形式优化师资力量,并组织教师修订了《乐在棋中》《诗诵晨韵》两本校本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平台,开展国际象棋节活动、经典诵读比赛、课本剧评比、阅读研讨课等活动,并承办市级以上多层面的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展现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成果。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经过六年的熏陶,使得“一本书、一盘棋”成为乐小学子终身的朋友,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为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需要一种坚守,文化需要一定积淀。“乐而有余”校本文化实践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个性、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教育教学的快乐。坚守着,实践着,思考着,快乐着,学校也正在成为师生真情迸发的家园,一个真正实现快乐成长的乐园。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学校文化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试论科技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