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自主性阅读课”初探

2017-04-21 16:18何成林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阅读课语文教学

何成林

摘 要: “自读——自悟——自创”的阅读方式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课 自主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决定了学习语文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此,我将在语文教学中以“自读——自悟——自创”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阅读课文、感悟课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自读:自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动口、动脑与动笔相结合,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記下有价值的或不懂的地方。在阅读过程中善于与别人交流,善于使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

自悟:自悟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深入对话,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体验整个作品。教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活学生阅读内在动机和心理需要,而不是板起面孔向学生布置任务。留足学生思考质疑空间,在关键处指点,疏导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质疑激趣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除了学生自己阅读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合作讨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视、听等多方面的感知领悟。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时,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极为有利。

自创:自创是学生在深入阅读、体会作品内涵、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有个性地提炼作品内容和作品思想,进而自创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自创,注意课内外结合,课前可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后具体落实课堂中没有完成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依托课文内容,发挥学生个性,激发阅读兴趣;注意纠正学生不良思想感情,科学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保持语文本色,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预习是让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课后问题自我尝试、自我探索。通过自读,充分感知教材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查各种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同桌或小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把预习引入课堂,使它真正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预习时间的长短根据课文难易程度高低而定。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教师在预习过程中可给予适当方法提示。预习一般步骤:首先,通读课文两遍,了解课文内容梗概,遇到生字生词,可以查字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其次,围绕阅读目标和课后思考题,逐段阅读课文,力争读懂每一句话,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概内容;再次,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出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重点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熟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二、自主质疑,领悟内容

自主质疑是学生把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或发现的问题向全班师生提出,以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疑”就谈不上主动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者能否对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正是检验学生自学课文娴熟与否的标准,同时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把学生自学课文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为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提供契机,教师可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有的放矢地教,为全体学生提供讨论、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为学生创造多角度思考的学习环境。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常常如投石击水,会激起全体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很可能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帮助解决问题的学生从中得到了自我成功的心理体验,学习主动性大增。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集体也不能解决,就会激发大家深入探索的兴趣,这时教师如能适时点拨,常有一拨就通之效。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按照预习要求,独立预习课文,解决了生字词,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少数同学还体会到了课文的写作意图,但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明明说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要写“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幸福中”?这些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立刻像开了锅似的,于是教师组织大家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有的说,因为她死的时候看到了奶奶,得到了奶奶的爱抚。有的说,她死了,就摆脱痛苦了。有的说,小女孩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幸福,死了可以摆脱痛苦。还有的说……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试想,如果学生不是自主参与的,没有把自己沉浸到文章中,那么怎能出现如此令人兴奋的教学情景呢?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极高。因此,自主质疑不仅是学生取长补短、相互求知的极好时机,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容。

三、自主讨论交流,感悟学法

讨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一种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在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驱使下,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以高度责任感参与寻求一个个合乎逻辑的问题答案。学生通过预习课文,独立思考、自查资料,运用以往知识经验,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问题。但同时会遇到不少与以往经验相冲突或者用以往知识经验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尽快解决疑难;每个人都是解答者,总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别人解决疑难。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积极投身到热烈的讨论之中。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还在交流中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学会理解,学会思考,从而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四、自主品读,领悟表达方法,有利于审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仅要感悟文章的要义和精微,还要欣赏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意、趣味,欣赏语言、结构、表达的佳妙之处,鉴别表达方法的优劣、得失。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就是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我们在把握一个美的对象时,必须把它作为活生生的感性整体参照,如果跳跃了感受阶段,而单纯对它的某些属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就丢失了对象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在的生命力,失去了对象的美。别林斯基曾说:“如果你说这首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它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语文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诵读。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不诵读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诵读可以使“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自主预习,感知课文、自主质疑,领悟内容、自主交流,感悟学法、切入教学,不是让学生作为作品的旁观者,而是带领他们走进博大而精深的作品世界中,哪怕是时代很遥远的作品,也能从中发现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作品交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冬梅.课堂管理技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吕世虎.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阅读课语文教学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