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视野下的语文有效教学

2017-06-08 00:45彭艳红
文学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进步或发展”的评价基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视野下,评价语文课堂的有效应遵循知识和技能辨证统一、注重情感体验、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和注重迁移等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注重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以及加强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小学语文 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它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如何看待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是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根本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明确“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即语文课到底在学什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要使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必须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视野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步或发展”。

一.工具性、人文性与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简练的表述。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天赋”的“语文”、作为“素养”的“语文”,和作为“学科”的“语文”。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类生而具有获得语言的本能,是人类大脑里预设的语言器官和文法基因,是习得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通过不间断的、大量的语言刺激、交流和学习,逐渐习得和内化了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是由先天的“语言生理结构”以及后天的“语言实践经验”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品质结构。作为“学科”的语文,是在经历了多年研究和实践后最终定名的学科名称,是一个系统培养綜合语言素质的逻辑体系,是“天赋”和“素养”之间重要的通途。可见,就语文课程来说,是通过“作为‘学科的语文”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使语言交流的规律习得、内化为学生的“素养”,进而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语文素养”应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满足个体生存及社会化需要的能力的体现。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如果说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作为适应个体生存和社会化的工具形式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则是体现这一工具运用的内容。作为工具的语文,仅仅为人们适应生存和交流思想提供了载体,但不能为人们的交流提供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学习者通过语言和语言规律的掌握,了解了传承的文明、他人的经验和思想以及社会的规范和自身的行为标准,这同样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语文素养”还应包涵思维方式、思想修养、审美情趣以及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均体现在“语文素养”之中,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原则

1.知识和技能辨证统一的原则

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相应的作为交流工具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习得通过语言交流的技能。这既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生存和良好社会化的需要。众所周知,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正是由于其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技能的训练,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语文不仅是应对考试的工具,更是人类适应生存的工具。因此,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来看待学生是否经受了语文交流技能的训练,训练是否取得了成效。

2.注重情感体验的原则

语文的工具性只为交流思想感情提供了载体,而其表现的思想内容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小故事还是高年级的文学作品无不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时只有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这一载体,同时也为其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指引。学生也只有从作者的立场和角度把握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工具)转而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成功体验,才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会培养起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因此,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换位思考、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有效”。

3.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原则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以“标准答案”维护考试权威乃至老师权威的现象,课堂提问中“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也不少见,这无疑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知识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思维受到禁锢就等于学生的个性和成就受到禁锢。而作为表达、交流思想工具的语文,更应体现其“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学如不能为学生的思维打开空间,则不能称其为“有效”。

4.注重迁移的原则

语文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系统,并不能涵盖所有人类适应生存的交流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或态度更只是九牛一毛。因此,语文教学的归宿乃至根本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也即“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有“举一反三”的机会并学会和锻炼“举一反三”。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有足够的启发,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迁移。

三.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建议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对语文的应用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对母语的语用教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要达到教学的预设效果,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语用的功能,力求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运用所学生字词表达身边的事物。如学习《葡萄沟》一课,应引导学生学会用“五光十色”等关键词汇描述葡萄以外的身边事物,如某些商店的商品、某些图片等。二是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三是运用文本中的情感感受周围的事物。对于葡萄沟人的热情、葡萄干制作工艺的讲究等使葡萄沟成为“好地方”的原因,学生应通过学习认识到为人热情、劳动创造美等情感,并能锻炼热情、热爱劳动等品质。

2.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对文本的兴趣”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对文本所描述内容的兴趣和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前者是针对人文性而言的,后者则是针对工具性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不仅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导入、展开、拓展,更要运用高质量的课外作业使课堂教学有益延伸。笔者认为,“高质量”的课外作业应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能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和知识运用的乐趣。同时,老师还应对学生作业的情况给予及时的、有效的反馈,绝不能仅布置了事。

3.课堂教学应符合各學段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实践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不同。为了促进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教师应增强应变能力,巧抓语文课堂生成资源

无论教学设计如何科学、严密,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合作、对话、探究和交流往往会出现许多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是课堂生成资源。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深度超出了教师的意料已不罕见,教师面对突发情况处理不当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教师必须在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应变能力,巧妙地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或引导或点拨,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云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46

[2]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J]. 课程·教材·教法,2007(11):25

[3]张海琴.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新课程(教师版),2006(8):34

[4]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8):30-34

[5]章珊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6):40-48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基金(项目编号:TS12153)。

(作者介绍:彭艳红,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