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因学生的创新而精彩

2017-09-05 15:00刘红云
赢未来 2017年4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体验创新思维

刘红云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仅要意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更要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创新教育,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大胆质疑,引领学生实践,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幻想,才能做到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敢于放,善于放,给予学生自由驰骋创造空间,相信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问难;体验;想象;发展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人承认学生的差异存在,因而教学中就不可能是一碗水端平,要面向个体,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优。强化个人的学习体验,并尊重学生的这一体验,学生才会自主发展、自我发展,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后,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才”、“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潜力”。诚然是这样,如三年级作文有这样一个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界里的一处植物有,并能把它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去观察学校后的一块蚕豆地,学生观察时,老师作了一些引导,如观察顺序,你准备写蚕豆的哪些东西,它们分别是怎样的?然后学生回教室写作,培优生很快写出来了,条理清楚,语言也较生动,学困生却很难下笔,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蚕豆的表象。于是我对学困生进行引导,如蚕豆上的弯曲丝状物像你平时见到的什么。学生有的说像鲶鱼须,有的说像身上穿的毛线起的绒毛,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困生也低下了自己的头,我则适时鼓励学生说,这两个孩子说的的确像,但鲶鱼须单一,而毛线是一展平的,可以把它修改一下。学生反复修改后,把句子改为:一颗蚕豆长得正盛,枝头伸出须状的丝,如同一群鲶鱼簇拥在一起用须儿相互打呼唤儿。而另一同学则通过修改,将句子写成:看那一地的蚕豆,好像人儿买了一件劣质毛线,到处起了绒儿,这绒儿还越长越长,打起了卷儿。句子虽不是那般好,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只要找到生活中相似的事物相互映证,句子就能具体生动,尝试到了乐趣,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高了。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这种潜力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因而作为教师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坚持分层评分的原则,教师要适应学生各个层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才有创新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之母,牛顿的好问引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爱迪生的好问致使其发明了一千项多东西。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语文学习上通过让学生质疑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评的创新精神。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少年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熱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想、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展,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预习存疑——质疑答难——扩疑延伸”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自觉创设相应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举一反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概括、提炼,融为自己的知识。在“预习存疑”上: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留待交流解决。在“质疑答难”上:课上鼓励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提出来,相互交流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则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读促思,以思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装越沟过坎,形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意识。在“扩疑延伸”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点拨课文的重难点,不要一味地越俎代庖,所提所设问题要能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装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从而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引领学生实践,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幻想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对人物的理解各不相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实践,如对生字词通过自主寻得,并联系上下文合理运用词语,积累大量词语;在对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预习,老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说出阅读的体会,处理好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理解尊重的目光中,学会认真读书,学会交流对话,在课文留白处,激发学生想象,想象也是获得知识体验的过程。杜威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当学到当地球上有了火后,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有了火能吃熟食,有了火能照明取暖。而有个学生则讲得很具体,人类有了火,文明不就不断向前进,人们通过火冶炼了劳动工具,制造了精密的仪器,人们这些工具、仪器改造了地球,使地球上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变化,我们人类才能迈进如今的幸福生活。你看说得多好,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能为学生设禁固,划圈圈。要多为孩子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们异想天开,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敢于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敢于放,善于放,给予学生自由驰骋创造空间,相信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挖掘、提升、塑造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周小战. 浅谈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因创新更精彩[J]. 软件:电子版, 2016(8).

[2] 翁利群. 在改进中创新,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4):289-290.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体验创新思维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