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活用教材

2017-10-17 12:33于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掘语文教学教材

于艳

【摘要】新课程改革,改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多的是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还要注重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本文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反思课例,谈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除了常见的教学定位—“看似叙事,实则写人”,可以借鉴如何刻画人物;可以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还可以借鉴作文谋篇布局之法。以教材为载体,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充分发掘文本价值。

【关键词】教材;文本价值;语文教学;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97-01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以来,成了各级各类语文赛教活动备受欢迎的篇目。近几年来,观摩执教此文的公开课赛教课不下十次。此文为何如此受热捧?可能和此文适合一课时的教学有关。如果说仅因篇幅适中,宜于在一课时内展开,那么,其它篇幅较长或较短的篇目就不适宜做公开课的内容,显然失之偏颇。能入选教材的文章,自然有其值得入选的理由,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篇文章,如同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各取所需,但远达不到取之罄尽的地步。《记》也不例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课改以来,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是“授人以渔”的根本要求。多数公开课赛教课都以“看似记事实则写人”作为重点,分析鉴赏塑造人物方法技巧。这个目标定位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重点。但是,面对《记》这样一座高品位的富矿,还有哪些是值得语文教学者挖掘的?或者说,如何充分发掘教材的文本价值?不揣浅陋,试作如下分析。

一、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学习写作之刻画人物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人物出场时的外貌、神态、描写,开场白的语言描写,以及演讲稿工整秀丽的字迹等细节描写,演讲过程中时而“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时而“掏出手巾拭泪”的动作,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对比鲜明,从侧面表现出梁任公的影响力;“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同样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这次演讲的感染力。正面侧面相结合,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刻画,文章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结尾,基于此,评价此文说是“看似叙事,实则写人”显然是可以的,文章确实通过一次演讲突出表现了其人“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这样的特点。因此,可以就写人叙事方面赏析借鉴,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及写作能力。

二、抒发情感,似淡实浓—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作者如此评价梁任公,演讲中梁任公的浓烈情感在作者笔下得到充分展现。其实,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抒发也是值得品味的。“笔尖常含感情”恰恰是作者风格的体现。“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这是直抒胸臆,当然从“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次动人的演讲”这样平实的语言也不难体会得出;文中对任公演讲情境的追忆,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任公的爱戴之深,文章结尾,“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样的简练的语言饱含対时事的深沉感叹以及对任公的无限赞叹;“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样的语句又流露出对任公的深切怀念之情。总之,景仰、爱戴、怀念、感叹,情感丰富;情感抒发,自然而然,含而不露,似淡实浓。品味情感,借鉴在叙事中抒情,也应该可以作为此文品鉴的重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三、重点突出,小开高收—借鉴写作之谋篇布局

“凤头、猪肚、豹尾”,是写作谋篇布局的一般法则。文章开头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文章主体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占了大量篇幅。结尾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题目是的主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叙事集中,不蔓不枝。记一次演讲,结合作品,重点写了《桃花扇》、《箜篌引》、《聞官军收河南河北》几个情境,可谓紧扣文题。文章切口小,入题快,重点突出,结尾短小有力,这样的结尾同时又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深化了主题。可以说,此文就章法结构而言,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总之,就这篇教材而言,一课时固然限制了内容的取舍,但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角度来说,可供选取的角度很多,值得品味借鉴也很多,可以重点赏析文章是如何塑造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可以品味平实的语言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可以借鉴如何谋篇布局安排章法结构的等等。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抓住重点,上出新意,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如此,于课内得法,在课外受益方为可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掘教材的价值,是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值得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潜心研究与发掘是能够有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苏觉清.例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及其整合[J].课外语文,2016(2):38-39.

[3]叶兆芬.确立多重对话发掘教学价值——例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12):46-47.

[4]郑志刚.合理开掘教科书文本的教学价值[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8):61-62.

[5]杨春芳,王平.依托“教材”这个“例子”,合理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3(7):51-51.

猜你喜欢
发掘语文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