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白牦牛种群扩繁与改良效果研究

2017-10-31 07:31吐尔逊·司马义阿迪力·阿卜拉纪军陈建明汪忠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8期
关键词:生产性能

吐尔逊·司马义+阿迪力·阿卜拉+纪军+陈建明+汪忠

摘 要:巴州白牦牛是分布在巴州和静县哈尔努尔牧场,海拔2900米以上高寒草原的优良地方类群,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优良畜种资源,本研究通过对巴州白牦牛种群选育改良扩繁及繁育体系的建立,改良巴州白牦牛品质,提高其生产性能,旨在为新疆巴州白牦牛的选育与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州白牦牛;选种选育;扩繁;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3.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64

牦牛是高寒山区主体畜种之一,牦牛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很好的利用其他畜种无法利用的高寒草原,提供毛、绒、肉、奶等畜产品。由于牦牛培育程度低,长期以来又处于掠夺式经营利用和粗放式的饲养管理,致使其产能低,提供的畜产品数量少,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牦牛品质处于下降的趋势。项目的实施将提高白牦牛品质,增加数量,提高牦牛的产品产量,促进牦牛养殖业经济效益。

1 自然环境

和静县哈尔努尔牧场位于天山南坡的小尤勒都斯山区,海拔2800~4500m,水源充沛,气候寒冷、干旱全年無明显的绝对无霜期,年均气温-4.9C°,绝对最低温度-45C°,绝对最高温度30.5C°,年均降水量284.6mm,多集中在每年的5—8月。牧草生长期为每年的5—9月。植被以密丛禾本科为主,针茅、狐茅、冰草群系发达,耐牧性强,草层高度在25cm以下,是牦牛的主要牧食饲草植物。

2 材料和方法

2.1 育种素材

2008年在原有的1008头白牦牛群中选择毛色纯白、体型大、健康经产母牦牛组成繁育基础群白牦牛,进行选种选配,提高生产性能。

2.2 选育方法

通过选种选配、强度选择、淘汰等主要技术措施,使项目实施点白牦牛头数有原有的1008头,增加到现在的2020头,选育出了牦牛群品质高,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特别是产毛量、产绒量比较高的遗传性稳定的白牦牛群。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2.2.1 选种选配

每年6—7月份在和静县哈尔努尔牧场项目实施点对白牦牛群核心群、良繁群的种公牛头数进行清点,按公母比例1:25的比例,对种公牛进行调整,配备种公牛;淘汰等外级种公牛,完成了白牦牛群的选种选配工作;实施“巴州白牦牛种群扩繁研究与示范”项目5年期间,计划完成2010头白牦牛的杂交选育工作。项目实施至2013年9月份,经选种选配、选育的白牦牛达到2020头。培育并应用于品种改良的白牦牛种公牛为60头,进入良补的白牦牛种公牛25头,鉴定的白牦牛共689头,并建立了白牦牛鉴定档案,建立系谱档案共25份。

2.2.2 建立良繁体系

建立纯繁群,培育纯种公牛。为保证白牦牛的杂交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项目实施点用引进的30头天祝白牦牛公牛和30头天祝母牦牛建立了纯种繁育群,在较远的地方划定放牧草场,防止其他公牛的偷配,培育天祝白牦牛种牛,保证了良繁群白牦牛种牛的供应;在基础母牛群中经鉴定挑选出体型、外貌一致,全身毛色纯白、生产性能好、健康的一级母牦牛建立核心群,在比较远、闭锁的草场划定放牧范围,防止其他公牛偷配,纯种白牦牛种公牛进行配种,提高了品种改良效果;用一级以下的母牦牛组成基础群,用纯种白牦牛种公牛进行配种,增加白牦牛数量,提高了白牦牛改良和扩繁速度;杂色或是黑色牦牛群中放入纯种公牛,扩大了改良面。

2.2.3 强度选择与淘汰

为提高白牦牛的品质,项目组在进行了杂交改良,加强了对白牦牛的选择与淘汰。对白牦牛群先后进行了4次强度选择与淘汰。对1000多头白牦牛进行外貌鉴定,对符合标准要求的牦牛进行编号、挂耳牌,建立了生产母牦牛档案,对毛色不符合标准要求、年龄大、繁殖能力差的牦牛个体进行了淘汰。经鉴定,符合标准要求的牦牛头数689头,占34%,淘汰牦牛230头,占11.4%,纯繁群牦牛进行了外貌鉴定,选留了60头种公牛。

3 结果分析

3.1 体尺、体重

项目组每年6—7月份到项目实施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牦牛进行外貌鉴定,鉴定数据分析,天祝白牦牛体形普遍小于当地牦牛,其杂种后代体形介于天祝白牦牛和当地牦牛之间,经过改良,巴州白牦牛的体尺、体重各项指标都有一定的提高,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巴州白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体尺、体重测定结果详见表1、表2。

3.2 产毛、产绒量

项目组对哈尔努尔牧场白牦牛产毛产绒性能进行了测定,杂交一代1周岁公牦牛平均产毛绒量为2010±128.10;杂种一代2周岁公牛平均产毛绒量为2656.67±103.06;巴州白牦牛1周岁公牦牛平均产毛绒量为2125.33±110.08g,2周岁公牦牛的平均产毛绒量为2908.67±87.47g。与项目实施前相比,经改良的白牦牛的产毛绒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显著(P<0.05),产毛产绒量平均提高了270g。

据测定,2周岁公牦牛尾毛平均长度为41.67cm,2周岁母牦牛尾毛平均长度为46.3cm,2周岁公牦牛裙毛的平均长度为20.0cm,2周岁母牦牛裙毛的平均长度为19.33cm。

3.3 繁殖能力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地白牦牛繁殖率低,在50%左右。主要原因:繁殖母牦牛由于哺乳犊牛时间长,影响了母牛的抓膘;牦牛放牧在高寒草原,犊牛无法按时断奶,犊牛吃奶影响了母牛的抓膘,到配种季节母牛体况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影响了母牛的发情配种;由于当地牦牛近亲交配,牦牛品质低,影响了繁殖力。针对上述情况,项目组采取杂交改良、选育提高、犊牛按时断奶、给牦牛划分优良草场等方法提高了牦牛的繁殖率,现牦牛的繁殖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了现在的75%.

3.4 适应能力

引进的天祝白牦牛体型虽小于当地牦牛,但抗寒、抗逆行强,耐粗饲、耐牧性强,对当地高寒草原有极强的适应性,杂交后代继承了父本天祝白牦牛和本地牦牛的优良特性,体型均大于父本天祝白牦牛,产毛、产绒量明显高于当地白牦牛,繁殖能力明显优于当地牦牛。

3.5 外貌特征

经选育的白牦牛,全身被毛、皮肤均为白色,眼圈呈玉白色,体型大于天祝白牦牛,体型结构紧凑,前躯发育良好,鬐甲隆起,后躯发育差,四肢比较短,骨骼粗而结实。公牦牛头较大而额宽,头心毛多为卷曲状,角粗长;母牦牛头大小适中而俊秀,额较窄,角细长;现白牦牛群中达到标准外貌的个体占95%以上。

4 讨论

项目实施点在原有1008头白牦牛的基础上,通过5a的强度选种选育,杂交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长发育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毛、产绒量高,繁殖性能、抗逆性能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2020头白牦牛。经种群扩繁、选育的白牦牛高代杂种后代生产性能、适应性、外貌特征明显高于当地白牦牛。

5 结语

经长期杂交改良、选种选育、扩繁的白牦牛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生产性能以及抗病能力都高于当地白牦牛,说明巴州白牦牛种群扩繁、选育提高对巴州白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有积极作用。白牦牛是我国牦牛白色尾、绒及毛的主要来源,经济价值很高,特别是白尾毛和绒供不应求。除毛绒外,产肉、产奶性能较低。但由于各级政府和广大牧民重视选育提高、扩繁,经过一定时期的共同努力,将会成为优良的地方牦牛品种。

参考文献

[1]卓娅,吐尔逊·司马义,蒋超祥,等.白牦牛选育提高[J].草食家畜,2009(1):32-33

[2]钟光辉.四川牦牛业现状及牦牛的选育改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07-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性能
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LED灯光照和耗电特点及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黄腐酸对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液态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产酶益生素与肽菌素联合应用对快大型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艾叶粉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及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