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媒,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接地气

2018-04-03 02:0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畲族品德与社会教材

周 健

(福鼎市慈济小学,福建 福鼎 355200)

由于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或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文本或事例往往会出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紧密甚至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强化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让品社课程教学真正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1]

一、调查生活环境,找准情感的生发点

生活经验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2]对于教材中相对单一片面的图片、话题呈现,教师要善于放大,挖掘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关注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融会贯通,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将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资源过度消耗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明白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树立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家园的意识。教材中提供了水、森林、矿产三个小资料作为范例,让学生认识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仅仅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则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课堂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提前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家庭、社区、江滨等地方,感知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发现生活环境的美与丑。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小区垃圾成堆;江边河水浑浊、随意丢弃和排放污染物;各种资源肆意浪费、损耗严重,生态环境破环严重等。学生在调查了解之余,还现场拍照取证。当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在课堂中汇报呈现,学生被深深地触动了。 接着再播放纪录片《正负2度》视频片段,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地球目前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开始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二、巧用生活资源,选准教材的适切点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有些教材内容是教学活动的范例,但所呈现的社会事实并不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如果照本宣科,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用适合的本地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甚至是替换,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内容,教材在“说说自己的民族”这个环节所呈现的是新疆“维吾尔族”这个范例,展示“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知识。这对于生活在福建福鼎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学时,笔者以新疆“维吾尔族”教学内容为范本,把学生家乡的民族——畲族带进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系统地描述自己的民族。福鼎是畲族的聚居地,很多学生本身就是畲族人,也会讲畲族话,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十分了解。于是,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畲族的各种材料,如畲族的服饰、语言、乌米饭、山歌对唱、二月二佳阳乡双华村的畲族会亲节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说一说”(说畲族话)、“演一演”(穿畲族服饰)、“唱一唱”(唱畲族歌曲)、“看一看”(看畲族会亲节视频片段)中了解畲族文化,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虽然祖国各种文化、各民族风情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龙的传人,都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应该团结和睦,一起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三、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共鸣点

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是生活中真实再现的生动事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选择性地重现,在体验中使学生打开思路,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身边的现象进行辨析,激发情感共鸣,达到明理笃行的目的。

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规则在哪里》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寻找生活中美与丑的“焦点”,在教学时进行分小组汇报、表演、交流。其中一个小组表演在电影院里不排队买票、观看电影时打电话、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等不遵守观影规则的情境短剧,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说说哪些行为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上电影院看电影的经验,通过创设在电影院里观影的情境短剧的表演,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课堂节奏紧凑,也更加丰富多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焦点访谈”话题讨论、交流,把学生的目光从电影院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很快发现在超市、商场、体育馆、马路等地方,规则无处不在。最后总结反思“我是焦点”,说说“我”在生活中是如何遵守规则的,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得出规则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了课堂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领悟到做事要遵守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3]

四、模拟生活原型,丰富学生的认知点

教材中的某些文本内容与现代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难以获取真实感受。此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人类原本的生活状态,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如模拟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角色,参与模拟在其他时期发生过的故事。这样将学生无法感知但又客观存在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思考与探究,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提高认知,丰富内心体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汉字的创造和发展》这节课,主旨在于让学生探寻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特点,感受祖先的智慧,从而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并为今后发扬中华书法传统做孕伏。虽然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和书写汉语,但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更不知道在远古时代人们是怎么记事的,汉字的发展过程是多么艰难。在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结绳记事小组、画图记事小组、刻木记事小组,把时间倒推到原始部落时代,进行创造性的游戏体验。体验时出示活动要求:1.用桌上准备好的工具记录部落里发生的事;2.不能用文字记录,小声讨论;3.记录完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说明。在一组展示说明时,请其他小组猜猜这个小组记录的都是什么事情,最后,思考通过刚才的尝试,你觉得这三种记事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呢?学生通过表演,深刻地体会到文字还没发明时记事的困难。接着,教师再引出仓颉造字的故事,他试图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还充分感受到祖先在文字上的伟大创造力。

[1]石红霞.构建生活课堂 绽放品社魅力[J].都市家教,2016(11).

[2]张丽.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3]李耀丽.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教学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6(2).

猜你喜欢
畲族品德与社会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