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8-05-14 14:27梁杏莲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梁杏莲

【摘要】为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便需要老师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坚持将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分析为出发点,深入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十二五”规划发展阶段中,由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并对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并将其作为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坚持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作为切入点,以此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语文学科的本质内涵进行合理建构,其内涵主要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以此来丰富精神生活和生活世界。其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斷学习语言,让“学”与“习”相辅相成。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单纯进行知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并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是个体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以各种不同的现象、概念、事物等要素为判断,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成认知经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模式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母语学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更是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从本质上分析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过程,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多元对话,促进语言建构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其中,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关系。”通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其主要就是灵活应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交际。其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采用合理的渗透教育方式,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文本研读、活动体验、问题研究的途径来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语言建构。

例如,在《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内容,与作者进行多元对话,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深入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其中,对于课文中“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这句话,便是作者在静静的聆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对生命所产生的一种感悟。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可以......也可以”的句型来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潜心分析文本,便能够让学生掌握作者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坚决不能够让时间白白流失,才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通过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便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富有爱心、残而有志的杏林子,让他们感悟“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人生感言。其中,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在写作的过程中直接写道:“生命真的是一个奇迹!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我一定要倍加珍惜光阴,以便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如燃烧般的火炬,变得非常精彩!”通过从这句话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孩子们领略了文字深层次的含义,所以在文章建构的过程中能够水到渠成。

例如,在《春》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字、词运用,如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例,学生可简要分析“钻”“偷偷”这两个词语,让学生深入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关注点着重放在语言文字的建构中,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深入实践,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应用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好发展,老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语言使用量,从而达到增强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思维品质。老师可引导学生就《敬畏自然》中的“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 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展开辩论:“为什么会敬畏自然呢?”针对这个话题,孩子们都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理性的精神,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尊重个性,促进表达提升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从文本阅读的角度出发,在阅读与习作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而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活力。

例如,在《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掌握:第一次见父亲悲哀的泪,第二次见背影感动的泪,第三次别父亲离别的泪,第四次想背影伤心的泪。这样引导孩子们深入感悟文本的内容,使学生理解父母爱子女,子女理解、关心父母是家庭温馨、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疼爱、关心和回报父母的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语言素养。

(四)精准把握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正确处理好“照着讲”和“接着讲”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化,有效实现文化传承。一方面,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始终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个基础性平台,全面关注语文课程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效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准确把握国际文化,科学定位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文化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孟子、春秋的内容,让学生先了解《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再深入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道德主张,并将其合理的融入文章情境中,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以便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合作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作为初中阅读教师,应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各类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进而喜欢上小组合作。例如,在进行《论语》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各小组分别表演并朗读课文内容,如针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便可由小组指派一名成员负责阅读,而小组其他成员则负责表演。如此,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且同时将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除了用一本书传授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把语文课堂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采取趣味性的活动,促进语言建构、思维发展、表达提升、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丰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语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好家长,2017(32).

[2]沈凡.指导个性化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 学子(理论版),2017(16).

[3]李晶. 信息时代下的語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2017(35).

[4]王婷.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

[5]范志刚.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植学生“语文学习力”[J].中学语文,2017(10).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阅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