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2018-05-18 11:22李雪萍
关键词:挫折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李雪萍

【摘要】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用作品蕴含的道理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中从容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挫折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4-024-01

0

在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承,还应该利用挫折教育的方式来鼓舞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勇敢的面对,而不是去逃避,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课外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周边生活中,或是报刊杂志影视材料中,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许多经历。影视明星王宝强,从来没有学过表演,学历只是高中,身份也仅仅是个民工,但是,他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挫折,艰难地走了过来,但就是现在,他影视表演中,他要演好个角色,甚至一个镜头,也要克服许多困难。从课内来说,也有丰富的素材资源。比如我们的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中,选修教材中,语文读本中,甚至是我们做的练习中,都不乏这样的素材。

一、树立高中生正确的挫折观

毛泽东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处处充满竞争、机遇和风险的现代社会,人才观念己发生变化:一个合格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德、智、体等素质及能力外,耐挫折能力也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任何困难、挫折及失败的侵袭。有些学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没有遇到过大的沟沟坎坎,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完美主义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耐受观。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呢?《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的人生感悟。即便外在的环境无法尽人如意,但生命是不应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你就能坦然体会到人生的味道。同时结合双耳失聪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例子,让学生体悟到文学艺术家们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母亲的爱使作者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母亲的意志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学生们通过本课学习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挫折教育

语文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的赏析,而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的内容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诗歌内容的感染,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以作品人物为例进行挫折教育

高中语文课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对伟大人物的介绍,通过这些人物的成功事迹,能够了解到在其成功的道路上所经受的磨砺。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真实事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挫折教育,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也能够学习伟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例如,在讲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时,可以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司马迁在牢狱中经受了身心方面的折磨,并饱受煎熬,他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为后人留下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一巨著是记载历史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形象分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成功的不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须要经历挫折和失败。当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应该勇敢的面对,并努力的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语文可以选取先进人物、英雄的励志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勇敢面对一切挫折,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挫折中学习,对挫折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战胜挫折,是挫折教育的中心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树立一些敢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榜样,使学生的心里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求学生对应做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对失败挫折要有一定承受能力,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坚强的意志,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用作品蕴含的哲理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又叫“磨砺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故乡》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明确:“路”是“走的人”从本没有路的地上走出来的,这就需要“走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要进行矢志不渝的斗争。《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文中的点睛之笔均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 参 考 文 献 ]

[1]孙培忠.浅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J].文教资料,2010,(24).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