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歌唱教学,“感性”来源于“理性”

2018-07-05 17:44刘慧霞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唱教学感性理性

刘慧霞

摘 要:核心素养之所以被高度重视,在于其以对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方向。一直以来,都认为歌唱教学是感性的教育,音乐教师是感性的人……通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感性来源于理性”。感人的歌唱表现来源于理性的案头分析。感动的歌唱教学课堂来源于教师理性的课前设计。音乐课的感性表现来源于音乐的任务性质、价值,来源于教师不断的理性学习。

关键词:歌唱教学;感性;理性

音乐、音乐课都是感性的。音乐语言语义的非确定性也似乎确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是感性的。音乐教育家慕塞尔曾经指出:“仅仅作为一种实际的需要,歌唱教学必须是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2011年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学科的性质中“人文性”“审美性”也似乎指向了音乐学科的感性;而有关音乐学科总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放在了首位……

在核心素养热的背景下,不难发现这些音乐教学中表面看似感性的要求下,实则隐藏着深深的理性支撑。感性与理性是支撑思维的两大支柱,两者兼顾,并且相辅相成,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思维活动。音乐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感性通过理性的支撑来表现,理性的思维是感性表现的最佳底蕴。感性表现的背后是理性思维的支撑所决定的,看似感性的歌唱教学实则是理性的思维支撑。正所谓“感性来源于理性”。

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感性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理性支撑来论述“感性来源于理性”。

一、感人的歌唱表现来源于理性的案头分析

1.歌曲的情感表现来源于对歌曲理性的分析与处理

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是美國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在1970年就通过《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阐明了其审美教育哲学观,他通过对音乐审美本质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性质的重要,教师对于歌曲的音乐分析越理性细致,学生的歌曲表现越会感性走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但如若要表现这些情感,教师需要对歌曲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教师要有对歌曲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从曲式、结构、乐句、主题、力度、速度、唱法等对比和变化中完成布局,分析处理得越详细,歌唱教学越充分。

2.歌唱技巧的完美展现来源于教师日常的理性思考与训练

如果想要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仅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表达情感的合适恰当的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常态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的系统训练。抒情的歌曲需要连音的歌唱技巧、活泼轻盈的歌曲需要跳跃的断音来表达情感。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最终会在感性的、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练习,最终表达情感。

3.歌唱教学的聆听学习来源于文本分析后的精心指导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歌唱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首先完成聆听,以增加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最终有感情演唱表现歌曲的第一步,是关键。那么如何听才能让学生理解音乐?如何听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这需要教师在对教材文本分析下的教法设计。

比如,小学五年级《杨柳青》一课的歌曲学唱,为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体验音乐,我根据此歌曲的方言、乐句、旋律、节奏等各种特点精心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各项学生的感性活动,在活动中聆听和感受,最终理解音乐,为完美表现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的开始,通过有关江苏的古诗词感受江苏文化,通过直观的PPT播放感受江南的各种风土人情,通过视频播放方言版本歌曲《杨柳青》感受歌曲的咬字吐字,再通过教师的对比演唱感受有衬词和无衬词的音乐形象的对比,还设计了画旋律线以及对比紧凑宽松节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聆听,并在自己的演唱中聆听变化,对比不足,最终掌握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惟妙惟肖、兴趣盎然地完成了歌曲的聆听和表演,效果甚好!

二、感动的歌唱教学课堂来源于教师理性的课前设计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堂感性的音乐课最终呈现的关键一环。教学设计越是理性,课堂表现越会感性感人。一个好的老师,为了呈现最终的感性课堂,一定如一名高级策划、一名优秀主持人、一名优秀导演一样具备综合能力,理性策划、设计,对课堂进行预设,理性驾驭课堂,以保证感人课堂的最终呈现。

1.歌唱课堂的感人氛围来源于课前的精心设计

对所教内容分析后,在教学设计上,无论是情感性极强的抒情歌曲,还是趣味性强的童谣……教师越细致越有逻辑,课堂呈现才越能体现音乐学科的感性。比如,设计歌唱教学的双线索,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中的交互和并行,使歌唱教学课堂充满人文、充满活力,课堂氛围感人。

2.歌唱教学的课堂节奏来源于教师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歌唱教学,能让听课老师念念不忘的歌唱教学,除了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还需要教师课中的整体驾驭和把控。一堂课,把握好了课堂节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精彩纷呈。课堂导入怎么让学生感兴趣?课堂发展怎么感动学生?歌曲学唱和表现怎么能感动?课堂的结尾余温如何持续?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师在设计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

3.歌唱教学多样的教学语言来源于教师多变的语言设计

充满活力的感性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针对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歌曲,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语言风格。直观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性地感受音乐。抒情的歌曲,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也要抒情感人,活泼的歌曲,教师的语言要童趣活泼,诙谐的歌曲要通过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到幽默。语言要煽情,语言要感人,语言要童趣,语言要有个性。比如,在进行自组教材《相信爱》的学习中,教师朗诵了一段诗歌,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带动了学生的共鸣。再如《癞蛤蟆与小青蛙》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模仿癞蛤蟆和小青蛙不同的声音,再代入角色,用“爸爸和儿子”的语言作为歌唱教学的线索,课堂幽默而风趣,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歌曲表现近乎完美。

三、音乐课的感性表现来源于音乐的任务性质、价值,来源于教师的不断理性学习

好的歌唱教学,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计划、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选择上理性把控,在长期的歌唱教学熏陶下,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最终实现歌唱教学的人文价值,培养出既有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又有理性思维和操作方法论的优秀学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学生既能有感情、有表现地完成歌曲的演唱,同时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又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有控制、有目标地完成歌曲的表现。

1.感性的歌唱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理性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地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三个维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置于首位。歌唱教学的目标,情感态度是首要的。但要完成这个首要目标,必须有接下来的知识与技能作为途径,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来实现。可见,感性、人文的音乐课,必须有教师理性的逻辑支撑,要学生有实现感想的知识和技能,要有科学系统的过程和方法。

比如《小螺号》一课的教学,为让学生感性完美地表现音乐,针对歌曲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系列演唱及音乐实践活动,感受海边孩子的快乐生活,并乐于通过歌声表现;(2)能用轻快、明亮、活泼的声音和抒情悠扬的情绪表现改编后的合唱歌曲《小螺号》,并在演唱中掌握滑音与波音;(3)在参与、合作中用模仿、体验等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歌曲表现的方法。一堂课下来,仅仅围绕此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2.歌唱教学感性的人文素养培养来源于音乐教学的人文性及审美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定性包括人文性和审美性。不同的音乐课堂,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应该非常理智、清晰地以此为依据,设计出“人文”的、“美”的歌唱教学,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教法、学法,最终让学生感性地表现。教学中,课堂最终呈现需要从这些人文性完美体现。

一位教师在歌曲《游子吟》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古诗朗诵,在朗诵中感受古诗词文化,体会在诵读时把握节奏和韵律特征以及初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浓浓情感;学生环节又编配了巧妙的复调式二声部背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学生在两个声部的吟唱中继续浓浓的情感;在歌曲表现时,通过不同的力度对比感受高潮时更浓烈的情感;最后的环节,学生聆听了一组相类似的作品,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激发,课堂中充满了语言美、歌声美、表现美、情感美,并在不断表现美的过程中完成了本课教学中人文价值的体现。

3.歌唱教学中师生感性表现来源于教师长期经验的理性总结和提升

音乐的性质决定了歌唱教学的感性,歌唱教学的价值决定了歌唱课堂的感性氛围,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要想完成以上歌唱教学的目标和价值,需要音乐教师感性背后的理性支撑。理性决定了一个老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杂乱的情绪所左右,善于从背景复杂的实际教学情景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和头绪,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高效地达成目标。

一个经验丰富、优秀的音乐教师,其歌唱教学一定是吸引人的、有魔力的、充满感性和人文的。而这样的结果来源于教师长期的积累,来源于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新教师的课堂设计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课堂无论从厚度、深度、广度等各方面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历了不断的思考和学习,在经验累积的感性基础上理性总结,其课堂一定相对更加有厚度,有层次,有人文,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并能让学生用心表现音乐。

综上所述,“感性来源于理性”,看似感性的歌唱教学,更需要各种角度的理性思维及方法,理性思维及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感性表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学生长期系统地学习后也能具备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越是理性的教师,越明白情感的理性思考,越懂得用感性的方式解决歌唱教学的一切问题。有了深厚的理性支撑,感性才会喷薄而发。教师,“越理性,越感性”,小学歌唱教学,“越理性,越感性”。当老师具备了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对教学的理性设计,对音乐教育的理性思考,学生才会有感性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才能在长期这样的系统学习中,同时具备感性表现后面的理性方法、理性思维……一个既有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又有理性思考和批判质疑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教学中才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獻: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聆听,让生命如花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