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2018-07-29 09:49蒋菊香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蒋菊香

摘要:为了感受祖先“敬业尚贤、沉毅勇为、开放博纳、尊崇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垦牧精神,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小学开设了名为《垦牧文化代代传》的校本课程。基于垦牧文化的小学校本課程开发实践研究,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是对乡土文化的回归认同,是对儿童生活的本真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也是学校立足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垦牧文化;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B-0022-04

一百多年前,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小学所处的地区还是一片盐碱之地,荒无人烟。清末状元张謇先生高瞻远瞩,开启垦牧大业。“三余”意即“垦三余一”之义。今天,沿海开发大战略启动,国家级开发示范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成立为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提供了政府支持,张謇的沿海开发的战略思想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是近百年来南通对沿海地区的第二次垦牧。如果说第一次垦牧重在开发农业,重在把斥卤之地打造成田如井、地产棉、人安居的滨海之地,那么,第二轮垦牧重在工业、服务业的大发展,重在打造服务之城、旅游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城。

一、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对乡土文化的回归认同

我们意识到,城市在不断扩大,乡村在不断缩小。我们的曾祖父母、爷爷奶奶是从哪里移民而来?当年,他们经过怎样的艰苦创业才在盐碱地上站稳脚跟?盐碱地上,他们住在哪里?他们怎么与人交流的?听他们的创业故事,我们能学到什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节的?在与各地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的?又是如何实现文化习俗的“双赢”的?在相关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儿童已经不知道创业故事,连自己的祖籍在哪里都已经完全忘却了,何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呢?因此,感受祖先的“敬业尚贤、沉毅勇为、开放博纳、尊崇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垦牧精神,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课题组着手查阅大量资料,开始校本课程《垦牧文化代代传》的编辑工作。

我们以高年级《我们的民俗》中“博物馆”这一校本课程内容为例进行剖析。教师在出示以下四张图片(见下页图)后做相应的讲解:

阅读上面四幅图,你知道这是家乡的什么民俗吗?红鸡蛋是在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家人煮熟一大锅鸡蛋,用红纸染上颜色,送给亲朋好友,向他们报喜。诸亲好友知道孩子出生后,纷纷上门来送产礼,表达祝福,称为“舍姆羹”。孩子出生二十天左右,就办满月酒,答谢亲友们的礼物。等满月了,就去外婆家住上一段日子。满月那一天,还要为婴儿剃“胎毛”,将胎毛用母亲的乳汁搓成小团挂在床上,可保小孩平安。现在的人们,则喜欢把孩子的胎毛做成胎毛笔。

小孩一周岁时,亲朋好友又要来送礼,再次表达祝福,叫作“吃期过圆子”。外婆家送漂亮的衣服,打制银锁、银项圈、银手镯,银锁上刻着“长命富贵”字样。周岁那天,父母准备书、笔、算盘、玩具和钱财等让孩子抓取,以预测孩子未来的志向爱好,俗称“抓周”。沙地人家对小孩如此重视,寄托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这段教学文本图文并茂,重点介绍了婴儿出生、满月和周岁时的沙地风俗,引领孩儿童与父母沟通交流,说说在自己出生和周岁时的趣事。儿童可以在家里找找自己的胎毛笔或者胎毛团,把周岁前穿的小鞋子和自己现在的鞋子做个比较,请父母谈谈他们对自己的希望,再戴一戴外婆家送的银制品,学着说一说这些风俗中特有的沙地发音,再和班级中的通州湾新移民们交流交流他们的风俗习惯,比一比各地习俗与沙地习俗的异同,感受成年人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我们应深入理解垦牧文化中“尚贤”“博纳”的意义,立志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贡献。通过这样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成长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留守儿童寻找精神支柱。

二、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对儿童生活的本真追求

儿童的知识习得、品德养成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的渗透。游戏,是儿童成长的必需品。结合校本课程低年级段的《我们一起玩游戏》一课,我们课题组与学校后勤部门取得联系,利用学校扬帆楼前2000平方米的空地,打上各种游戏框线。同时,我们培训并发动所有班主任,回忆小时候的游戏名称、玩法,教会孩子玩,在游戏中感受先祖在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利用游戏框线启发孩子们发明新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契约精神。造房子、打弹子、丢沙包、滚铁环等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的游戏就这样“复活”了。

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通过在游戏中画、读、说、做,了解垦牧游戏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感受先民“沉毅勇为、尊崇自然”的垦牧精神。我们以“造房子”这个游戏为例。(游戏框架见下图)

游戏规则:

1.游戏者将沙包从第一格开始放置,凡放置到的格子脚不允许跳入,从上到下依次跳完后,回到起始位置,并在回途中捡起沙包;

2.双脚不得踩线,不得在一格内两次或多次跳跃;

3.跳完所有的格子,游戏者可背对格子扔沙包一次,沙包落到哪个格子,哪个格子即是游戏者的“家”,其他游戏者不得进入;

4.所有的格子都变成游戏者的“家”后,游戏结束。

以上为游戏框架和规则。我们的框架都是就地取材,用油漆或是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上相应的格子。我们还引导儿童自己去画,画得歪一些,不对称一些,都没有关系,反而有一种童趣的自然美。在教给儿童游戏规则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玩耍,增进师生感情。在边玩边学中,教师告诉孩子这些游戏规则中所蕴含的垦牧历史和精神。比如,沙包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那时的玩具单调,劳动人民在劳动的间隙,用破布包上米粒、蚕豆、麦子给孩子当玩具,单脚跳意味着我们的先民在泥地和盐碱地中的艰难行走。栉风沐雨、历尽沧桑,我们的祖先首先想到的是在这片荒芜的盐碱地上扎下根,有房子住。他们建起一座房子还不够,还要建造第二座、第三座,不仅要让自己住得好,还要为子孙后代建起高楼大厦。游戏虽然简单,但蕴含在游戏中的意义却是深远的。今天我们引导儿童在空地上造房子,就是要把这种战海浪、斗风雨的沉毅勇为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儿童熟悉这样的造房子流程后,我们引导儿童在空地上自由设计房子的形状,并自行制订游戏规则,和伙伴们一起跳一跳,在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契约精神。目前,通州湾开发如火如荼,大片滩涂变城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此时你是通州湾开发的总设计师,你准备怎么规划呢?如何将垦牧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何实现城市的各种功能?

立足课堂,用知识武装学生,以文化的力量育人,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一个学期一次远足,让学生在长途行走中培养坚强的毅力,感受先民创业的艰辛;寻找身边的一个创业故事,以形象可感的故事讓学生明白敢为人先、回报桑梓的美好品质;制一张家谱,找找先民从哪儿搬来,回到那个开始的地方寻根,听听家里祖先的故事,立下兴旺家族的志向;做一道家乡风味菜品,了解此道菜背后的故事,感受先民的生存智慧……我们相信,基于儿童生长的课题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功德无量。

三、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我们发现,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能力、掌控课堂能力和应答能力都是他本身文化底蕴的体现。在本课题申报成功之后,校长室和教导处把学校的文化发展主基调定为“垦牧文化”,以课题组成员和学校骨干教师为轴心,辐射所有教师。每位教师厘清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熟悉三余发展历史及张謇垦牧思想,了解通州湾开发的现状,知晓乡土文化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熟练掌握垦牧校本内容,认真研读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积极投入校本教材教案的设计工作,主动开发教学过程中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有鉴于此,在实践探索中积累成功案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逐渐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建构策略,总结筛选出一批典型案例,以期打造一支有垦牧文化积累的教师队伍。

1.课题会议形成惯例。学校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课题相关内容,把握课题研究重点,掌握课题研究方法,明确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进行了子课题的分工。我们课题组与学校校长室、教导处形成合力,在每周工作布置中将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将每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星期二作为固定沙龙时间,集中研讨、交流,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时间保证。

2.“三个一”工程助力成长。对于课题组成员,我们明确提出“能编写一份校本课程”“能写一篇垦牧论文”“能设计一个垦牧主题活动”,通过“写”切实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对于学校非课题组成员,我们明确要求“能上一堂垦牧公开课”“能进行一个案例展示”“能讲述一个垦牧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种子”,在心中根植下“敬业尚贤、沉毅勇为、开放博纳、尊崇自然”的垦牧精神,以滋养自己的思想,形成鲜明的乡土印记。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播种者”,通过“三个一”工程,将垦牧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立足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1.打造校园文化。校长室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确立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垦牧文化”,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此为根基。对学校垦牧文化氛围的打造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逐步实施。学校在小操场边竖立了宣传栏,分“前言”“三余变迁”“风云开张”“余小历史”“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多彩活动”“展望未来”等八块进行布置,图文并茂,为广大师生了解本地历史、校园文化及未来前景做了铺垫。

2.创建垦牧园。为了让学校有一块适合学生动手的实践基地,课题组成员清理了学校乒乓球馆后面的一块空地和食堂前的一块空地,量长度、画布局、竖栅栏,并分包到班级。各班级自行设计园子布局,突出垦牧精神内涵,自行决定种植品种,让孩子们在对庄稼的种植、管理中感受人与土地的关系,了解植物世界,探寻种植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垦牧园成为学校与众不同的向外展示的一扇窗口。

3.编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个系列,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当前开发和余小风云等五个篇章进行设计,贴近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深入浅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与南通张謇研究会的黄为人先生取得联系,将其历尽艰辛搜集到的三余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全部复制,为编辑校本课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使得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更具有历史厚重感,为积淀学生的乡土情怀,为课题的成功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赟

Practical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Courses Based on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JIANG Ju-xiang

(Tongzhouwan Sanyu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31, China)

Abstract: To perceive the reclaiming-grazing spirit of our ancestors values of “devotion and respecting sages, perseverance and bravery, opening and extensive reception, and worshiping nature”, our school has set up the school-based courses with the title of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in Generations.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based on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has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which is to identify with the returning of local culture, to pursue the truth of childrens life, to support strongl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it is the necessity of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local culture; school-based course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