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切除电凝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2018-08-06 03:01吴国栋张宝阳
浙江实用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肠穿孔电凝肠壁

吴国栋,张宝阳

(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结肠息肉切除电凝综合征是结肠息肉切除术临床少见的并发症,因临床表现相似,易被误诊为肠穿孔。国外文献[1-2]曾报道其发生率为0.51%~1.20%。现总结本院确诊的6例结肠息肉切除电凝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行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临床诊断为息肉切除电凝综合征的患者6例。入选标准:行肠镜下息肉电凝切除术后4~48小时内出现腹痛及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局部腹膜炎体征,腹部CT或平片检查排除肠道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6例中,女2例,男4例,年龄28~72岁,平均(47.0±15.7)岁,4例因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入院,1例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余1例表现为腹痛。6例电凝综合征,4例表现为轻度的局限性腹痛、腹部压痛阳性,2例出现明显全腹痛,腹部压痛阳性伴有肌紧张;其中3例同时伴发热。实验室检查提示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CRP升高,其中5例白细胞升高,大便常规以及隐血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6例均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1.2 方法 采用Olympus260电子结肠镜,Olympus公司所生产的圈套器、热活检钳和CONMED7500电刀。根据6例结肠息肉的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手段:1例亚蒂息肉予圈套器治疗;5例广基息肉中1例采用热火检钳摘除术,余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2 结果

2.1 结肠息肉情况 4例息肉位于右半结肠,1例位于横结肠,1例位于左半结肠;其中5例为广基息肉,1例为亚蒂息肉;2例长径≤1.0cm,3例长径1.1~2.0cm,1例长径>2.0cm。详见表1。

表1 6例结肠息肉切除电凝综合征临床资料

2.2 治疗及转归 经禁食、补液、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口服微生态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3~5天后症状缓解,复查实验室指标各项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腹痛、发热等不适。

3 讨论

电凝综合征为较少见的结肠息肉术后并发症,表现为息肉术后局限性腹膜炎症状,发生时间在术后48小时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及发热,经保守治疗后短期内可恢复。文献[1-2]报道其发生率约0.51%~1.2%。本院同期行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患者共1835例,6例出现电凝综合征,发生率为0.33%。

电凝综合征发生机制可能与电凝造成的肠壁透壁损伤,电流损伤造成的浆膜刺激和局限性的浆膜反应有关,其应对的措施包括补液、禁食、减少活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本组6例确诊电凝综合征经上述措施治疗后,均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电凝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肠穿孔相似,如症状持续加重不缓解需警惕肠穿孔的发生,在结肠息肉切除患者出现腹痛时,立位腹部平片等影像学检查及再次评估非常必要。

电凝综合征出现与息肉切除操作技术、操作时肠壁局部条件、选择的电凝时间及能量等有关。本组息肉位置以右半结肠为主(4/6),息肉多为广基(5/6),该结论与李钢琴等[3]发现一致,可能与右半结肠肠壁较薄、广基息肉切除电流强度过大、电凝时间过长以及操作难度增加有关。

为避免结肠息肉切除电凝综合征的出现,内镜医生在进行结肠息肉切除操作时需注意以下方面:(1)熟练掌握肠镜操作的基础上,电凝时选择恰当电流强度和电凝时间可能避免该综合征的发生,掌握好“切”与“凝”的操作时间,尽可能减少肠壁热损伤。(2)调整好视野,充分暴露息肉并轻微牵拉息肉使其远离肠壁,避免贴近肠壁造成异常电流,引起肠黏膜损伤。(3)对于广基结肠息肉,术前应行超声肠镜检查,以明确息肉的起源层次;如果一次性圈套切除可能会使比较多的正常肠壁结构同时圈入,可能会导致肠壁损伤,此时可采用分次切除的方法[4]。(4)在息肉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可以增加结肠黏膜下层的厚度,在电凝时能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深层组织的电流损伤[5]。(5)亚蒂息肉圈套时尽可能靠近蒂的息肉侧[6];长蒂息肉应保留 0.5~1.0cm 的蒂部。(6)对于判断出来的肠壁较薄部位(盲肠、升结肠)或既往疾病所致的肠壁薄弱部位操作时应更加谨慎。

猜你喜欢
肠穿孔电凝肠壁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老年人结直肠穿孔临床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结肠癌术后肠穿孔中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
腹腔镜治疗老年人肠穿孔的疗效研究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