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8-08-18 09:09侯永春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创设方法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侯永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仅是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还是整体教育领域中的基础部分,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显得非常重要。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理应得到重视。教师可从立足经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及数学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53

问题情境属于情境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的调动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课堂教学中,其中不乏小学数学教学,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很多文献资料显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进而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最终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效率,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积极性及主动性的提高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立足于经验——体现学生童趣

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提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了解,以创设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问题设置一定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以唤起学生童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第三,要将“寓教于乐”教学方式贯彻和落实到情境创设中,以趣味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1]。

例如,在对《百分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索性问题,即:甲和乙两杯水容量相同,其中甲杯被加入了半勺糖,而乙杯中则被加入了一勺糖,只是勺子的大小不一样,用于甲的勺子比用于乙的大,请问哪杯会更甜?对于这种问题情境,很多学生是很难直接给出答案的,只能通過实际操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即按照问题设置中的操作步骤,得到甲乙两杯糖水,然后让学生亲自观察、猜想、品尝和验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教师要先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然后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实际设置问题,并在课堂上创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偏好及心理变化特点,以保证创设出来的问题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丰富和趣味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最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积极主动性[2]。

例如,在对《简便运算》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故事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字计算问题。例如,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导入,这位数学家在小时候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计算出复杂的数学题,即1+2+3+4+…+100=5050,于是他的老师就问他怎么计算的,他很熟练的写出了计算步骤:1+2+3+4+....+100=(1+100)×100÷2=101×100÷2=10100÷2=5050,看到这个计算过程后,老师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教的计算方法,于是对这位学生给予了很高的夸赞。通过这个故事很多学生也希望自己向这位数学家一样,能够找到新的计算方法,于是教师就趁热打铁,设置问题:“同学们还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计算出1+2+3+4+…+100的结果吗?”然后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尝试。对此,基础好点的学生找到了另外的计算方法,即:

1+2+3+4+……+100

=(1+100)+(2+99)+(3+98)+(4+97)+……

=101+101+101+101+……

=101×(100÷2)

=101×50

=5050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老老实实的慢慢将每个数据相加,但不管结果如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三、引发思考——多变情景

第一,教师要深刻了解到,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能力,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还需要改变问题的情景,以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第二,小学数学教学时除了要设置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课堂问题以外,还需要对问题进行层次性情景变换,使一个问题可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和提高整体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能力[3]。

例如,在对《长方形面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教学,待学生大概了解“长方形面积”相关计算公式及方法以后,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方法,即:有一个长方形底边边长为10cm,高为5cm,请问该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又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问题设置以后,很快就会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为50cm2”,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1)长(a)×宽(b)=10×5=50(cm2),这是最直接的计算方法,也是标准的长方形计算方法;(2)将这个大长方形以边长的中点为出发点,画一条与宽平行的直线,使长方形变成两个相同的小长方形,边长均为5cm,宽不变,则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为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即5×5+5×5=25+25=50(cm2),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直接通过“长×宽”长方形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同,说明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正确。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很多学生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想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计算方法,这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会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8(23).

[2] 付凯程.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8(1).

[3] 潘小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19).

猜你喜欢
创设方法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例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有效设计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