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018-08-20 09:33吴文奎
考试周刊 2018年71期
关键词:教师引导情景化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回归学生”的呼声越来越大。情景化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了思想政治课从“脱离学生”到“回归学生”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景化教学;回归学生;核心素养;主题明确;教师引导

情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等实际情形和条件,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李吉林《情景教学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景化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并应用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一、 “回归学生”是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意见,政治学科除了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是很抽象的,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再加上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和社会阅历的不足,这就决定了“填鸭式”的灌输,单向的教学不可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势必导致核心素养形式化,學生逆反化和知识考试化。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体验和合作、对话和沟通中能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努力寻求突破口,改变僵化被动的教学现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教与学的过程真正“回归学生”,变得真实而生动、人本而有趣。

二、 情景化教学是学生建构知识,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信息的吸收不是被动承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而应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是很难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建构主义针对这一情况,又提出学习者要获取知识,不能离开他人的帮助,同时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巧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寻找契机,以生活主题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融入知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考并解答疑惑。这个时候,情景教学就凸显出其特有的价值所在了。情景化教学通过设置生活的情景努力摆脱政治枯燥说教、脱离实际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从“已知”探索“未知”,使那些“原本离我们很远的”能够一层一层舒展开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和要求,这与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回归学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情景教学在某些老师的印象中不就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者举个例子,找个故事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出知识点吗?这种情景的设置最终不都是流于形式化,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在如何进行有效情景化教学中,我们不妨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寻求灵感。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包括提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助产(启发、引导,反复推敲,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巧用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情景设置新颖巧妙,主题明确

情景创设是为了提问而准备的,那就需要对学生有准确的定位,同时要考虑到情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情景的选取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随处可见或是内容单一的陈词滥调。情景素材必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素材要体现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如民主、民权,民生,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等,对学生要起到正面影响作用,或激励或启迪或感悟。情景创设最好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启发思维,同时又创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进而通过教师的循序善诱,穿插讲解,引起学生再思考、几经反复后,突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提问是层层深入的,那么情节设置就需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在这条线索上要突出主题,显露情感,减掉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侧枝旁叶。同时情景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每一个情景的设计都有其相应要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时要作充分的考虑,使主题明确,让使学生在情景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筛选信息、追寻依据、思考问题、拓展思路,引发思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欲望、进而提升智慧,真正实现手动、心动、脑动。在情景设置的一步步提问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通过情景理解体会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最终形成能力,学以致用。

比如,在讲解政府知识点时,就可引用“公地悲剧”事件,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买成本,假如一哄而上,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就会使得草地被过度放牧,牛的平均草量下降,可能所有牧民的牛都将饿死,整个草地的牛的单位收益会下降,政府为防止出现这种悲剧,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根据草地承载能力,严格限制和监管放牛数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政府的政策是否可行,比如政府是否有能力计算草地的承载能力、政府是否有权力规定养牛的数量、政府是否能够准确计算是否超过了限额规定?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能?……借助这些主题明确而又具体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政府职能的表现、职能的有限性、政府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等知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判断政府行为的依据等,还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公地悲剧”如何看待环境污染和公共资源的问题,从而培养其“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当然,在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较高的公共参与素养水平以及理性思维选择能力。

(二) 教师引导必不可少,深入内化

“回归学生”并不是否定了教师的作用。在情景的探究中,教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也不是最后的点评师,应该起到主持人、引导人的作用。来源于生活中直接经验所得的情景体验是最真实和具体的,也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情景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过,他们可能只是听过,那么学生就只能作为一个局外者进行外部的简单思考,无法进入情景之中深入挖掘本质内涵。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主动介入,因势利导,把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思想等与学生共享,告诉学生“我要到哪里”,“我如何到那里”,“我下一步要去哪里”(约翰·哈迪《可见的学习》),引导学生把不属于自我理解体验范围之内的情境和经验,在他人的解说和自我的理解中经过重新建构激发探究思考的热情。只有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极大凝聚力量,推动学生思维的批判、观念的碰撞、深入的学习,实现教书育人、塑造人格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素养的充分、和谐发展。

比如,我们在讲解“民主决策”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春运票价听证会,让同学扮演“政府”“铁路公司代表”“高收入代表”“中低收入代表”等不同的角色。在模拟活动完结之后,教师要适时带领学生体会各种不同角色所处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每个阶层的人意见的合理性与弊端,进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国家政策,提高思辨能力。之所以教师还需要完成最后一步,是因为“民主决策”本身就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平时很少关注民主决策的具体事件,对春运票价的也只是从新闻中得知而没有切实体会,即使是创设了情景,对学生而言它仍然是虚构的。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把自我的经验分享给学生,创设听证会的情景关键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国家政策制定的过程,理解各主体特别是政府、人民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责任与作用,激发参与政治的热情,从而实现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情景化教学立教材之基,举教师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加深理解,内化行为,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完善,提炼它,使之自然地内化为我们教与学的一种需求。相信,不管她是天上的云,还是瓶中的水,最终都会使我们的政治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美好。

参考文献:

[1]屈淑兰.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J].文科教学探索,2016.

[2]孔令昕.巧设情景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添彩增效[J].教学交流,2016.

[3]何秋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2010.

[4]李玉静.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G].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吴文奎,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猜你喜欢
教师引导情景化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的情景化教学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究
环境化学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