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主题阅读指导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18-08-27 10:47徐建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天祥素养语文

徐建宇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不可能全部来自于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属于精读教学,主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则还需通过开展广泛阅读来实现。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类型的泛读教学进行了尝试,发现主题阅读这种形式是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主题阅读也叫“主题式广泛阅读活动”,首先是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最后让学生积极参与社群互动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及评估。

由此可见,主题阅读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主题阅读的方向和深度。那么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不喧宾夺主,真正做好主题阅读的指导工作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突破口。

第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先设定清晰的阅读评估目标。

明确评估目标有助于产生完成阅读任务、提升自我的愿望。活动开始时教师讲解主题阅读活动评估标准,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包括读多少篇文章、完成哪些作品、做多少阅读笔记、进行多少次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清楚“要完成哪些工作”以及“我做成什么样才是好的(达到最高的等级表现)”。可考虑给学生提供一些完成任务的样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

根据教学实际,每周固定一个小时作为主题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概控制在一万字左右,以点带面,本周剩余时间的阅读则由学生自发完成。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体验之后,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喜好和价值观,从而把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需求。

第二,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选用适当的评估交流形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一次主题阅读就是一个审美鉴赏点的培养过程。除了在阅读文本上的直观呈现之外,审美体验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国外盛行的阅读活动如专题报告、读者剧场、文学圈等,让学生群组合作,自由地选择口头汇报、表演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受时间、场地等客观环境条件所限,以上这些方式难以在高中生中大规模经常性地展开,由此,笔者把这种交流方式一并归拢到书面上,每周挑选出优秀的阅读者,精选提炼观点,以分享的方式提供给广大同学,再进行二次思维碰撞,逐渐形成这个同龄人共同的价值观,然后纳入下一期主题阅读的补充单元,从而滚雪球般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主题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手段,肯定是要跟学生当下的语文课程紧密结合的。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體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所以,围绕课本展开主题阅读是必然趋势,笔者下面想以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经历为例,展现一下主题阅读的具体进程。

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文章,每个专题都有相应的主题,并在大主题之下细分若干个小的板块。比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叫《号角,为你长鸣》,主要呈现历史上生活中那些拥有崇高精神品质的大小人物,第一个小专题叫“烈士的抉择”,主要选文是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对于学生来说文天祥并不陌生,但也仅限于背过《过零丁洋》,知道他是个爱国英雄,即便学完《指南录后序》,也只是强化了这种爱国气节。而真正的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何以在南宋王朝行将覆灭的背景下还以一己之力四处奔走?这背后支撑他的仅仅是忠君爱国的信念吗?我们当代人又该如何来看待他的隐忍而行呢?……一系列问题光靠几节语文课是难以解决的。

为此,笔者和同事一起精心选文,组织语言,编制了一份泛读材料《书生硬汉文天祥》,约12000字左右,内容涉及文天祥的生平(尤其是各种资料中较少提及的文天祥前半生书生意气的经历)、文天祥的祖国观、自古书生多硬气的类比人物、民族文化对于人物精神的影响等等,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天祥这种铮铮铁骨的书生形象。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过后,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找到了与古人对话的审美体验,也逐步培养了正确的爱国观,那些原本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也不再面目可憎了,反而带着历史的温度,再次触动了学生的内心。

必修三第二专题的另一个小专题叫“底层的光芒”,选文包括杨绛的《老王》和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这是两篇以底层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叙写他们的人生故事,来折射时代背景的文章,看上去平淡质朴,但背后却大有深意。按照教学安排,基本上一篇文章一节课,很容易就浮皮潦草地带过了。学生只是机械的明白作品意在表现底层人身上的光芒品质,但却会疏于思考更深层的东西。

由此,我们为了配合这个专题的阅读,搜寻了两位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比如高尔斯华绥的《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杨绛的《我们仨》《隐身衣》《洗澡》等。尽管限于篇幅,只能节选,但是节选的精华已足够学生明白底层光芒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世间本无底层高层之分,拥有最淳朴的品质才是人生的巅峰。

除了配合教材,顺应时代特征需求也是主题阅读的有效方向。如今的高中生都是“00后”了,他们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学方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所谓“堵不如疏”,顺遂时代需求,主动迎合学生口味,才是牢牢把握教学主动权的法宝。为此,笔者和同事一起,开展了主题为“朋友圈那点事”“共享单车背后的共享精神”“二十四节气里的文化基因”等主题阅读活动,并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主动上网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形成主题之下的共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共同编写我们的“朋友圈”“共享精神”“文化节气”等素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活动中,最终收获提升的必定是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上种种,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粗浅的一种做法。目前也仅能带动学生在现有的课程背景下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并力图达到一定深度。如果说课堂里的分析阅读到了和作者对话的层次,那么主题阅读则是站在学者的高度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充分研究多个作者的著作,或者围绕一个主题,兼纳各家之说后,可能在这个主题范围内便拥有了更高的造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题阅读中学生要面对多个作者,用自己的思考观察引领作者们和你的想法达成一致,而不是只跟着他们走。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一个问题完整地分析过后,把主题阅读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学生又可以更进一步开发出自己的微课题,在实践分享中去完善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吧。

愿所有的同学能够通过主题阅读,在生命的长河里找准自己的航向,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猜你喜欢
文天祥素养语文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