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担当精神

2018-09-01 09:40李锦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文言文人文

李锦泉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必修课阅读鉴赏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现状

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离不开文言文,其内容具有传承人文精神的价值。文言文教学担负着人文精神传承的作用,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文言文文本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感受、继承并发扬这种传统中的文化精神。

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对于这一点的关注远远不够。文言文教学不可否认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演绎着语文的工具性,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常常被忽视。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停留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文言文中的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被师生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

二、原因

文言文教学中人文价值和底蕴的缺失,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必然原因。因高考的导向作用,师生大多以功利之心面对文言文的教和学。就江苏省高考而言,古诗文这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言文的组题方式,也就是高考的考查方式却是基本稳定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与文本字词密切相关的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语句翻译,学生要想在文言文方面得高分,看懂文中的实、虚词的含义,能够字字落实地翻译原文就可以了。这样的导向使得部分学生以为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文言实、虚词的学习,也使得有些教师有选择性地强化文言文的实、虚词掌握,淡化文言文学习中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文本本身所担当的传承文化的功用。

三、出路

如何发挥文言文本该拥有的传承文化精神的功能呢?虽然有诸多的困难,但对于文言文文本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让文言文教学传承担当精神,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出路。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担当

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的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语文教育,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是不断丰富并提升人的灵魂的教育,让学生接受并传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多凝聚着先哲的思想精髓。在当下,我们必须明确语文除了考试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语文要有担当。

文言文教学以文言文作为载体,把握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的要素,继承发扬文本中的精神元素。文言文教學中让学生掌握实虚词,能翻译文章,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深层的最终极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文本的底蕴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革力度非常大,苏教版教材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在内容上丰富了许多,必修教材五册和配套读本五册,每册都有一定量的文言文,同时还有以文言文形态存在的诸多选修教材。如《唐诗宋词选读》《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其中的文章基本上是文质兼优的好文章,如果仅仅作为古文字的教学材料,不仅有背于编者的初衷,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文言文的人文性,降低甚至消灭了文言文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作用,使古人诸多的精神光芒、人格魅力被人为地抛却。

1.从编者的角度寻找解读的方向

苏教版教材按照模块的形式编制教材,编者对文言文的选定运用了全新的理念,使用了全新的标准,使得文言文教学显得更加合理,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必修一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是涉及求学和感受自然两个方面的四篇古文,分别是“求学之道”的《劝学》《师说》和“感悟自然”的《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中有“后人之鉴”的《六国论》《阿房宫赋》。必修三中有“烈士的抉择”的《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必修四中有“经世济民”的《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五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泣如诉”的《陈情表》《项脊轩志》,以及“直面人生——生存选择”的《报任安书》《渔父》。所有的编排都饱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字词无法回避,但是借助字词把握内容后,更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文章意思的感知了,而是对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

教材本身有着极为严密的体系。教师在运用文言文文本时首先要从编者的角度领会教材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教材是教师传道的媒介。教师要以一个编者的角色来践行教材具有的人文性,实现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言文本,感受文本传递的关于人自身、自然、人与自然的思考,从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作为必修的教材补充,选修教材中同样处处洋溢着人文的精神,编者希望在给我们展现历史画卷的同时,让我们感受人类历史留给我们的厚实的精神积淀。教师只有很好把握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2.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感知的角度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他的感知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思考学生感知文本的深度和角度,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传承文本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高中三年学生的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实施相应的文言文教学。在高中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学生可以进行人与自然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思考、哲理的感悟。《论语》《孟子》中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伦理道德的思考,中学生可以从他们的视野去审视这些经典中的思想,让传统的文明、精神在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中得以传承。

(三)尝试改变教学策略

1.先学后教模式的运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进一步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习必须与思维紧紧相联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蔡林森先生提出的,是贯穿“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理念的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文言文教学,学生采用先学的方式可以自己解决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识记理解。教师的后教就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淡化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使得文言文教学的重心落在教师对文本承载的人文性、传统的思想性分析上,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文本蕴含的丰富的思想。

结合蔡林森的理论,文言文教学完成三次“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教”。前两次主要是解决读准文章,译准文章。第三次是重点,学生先自学,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评点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先学解决了考试中要面对的字词句的意思。通过教师的后教,加深了对文本思想的把握,将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后教过程是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所蕴含人文精神的过程,是教师利用文本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魅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过程。

2.多方对话形式的开展。

真正发掘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就要从人出发,关注人,以人为本,从平等的角度开展各方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与作者展开对话。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前人智慧的高度浓缩,思想的高度汇聚。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探讨其价值,寻找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思想。通过对话思考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与自己对话。让文言文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关键是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發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阅读文言文文本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在对话中完成文本内涵的解读与自我修养的提升。此外,学生还可以与编者对话。

(四)体验生态语文的快乐

1.生态课堂体现人文

应试教育的课堂,更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死板的知识点,机械地识记文言字词的义项。生态课堂以其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多角度地感受文言文本承载的文化和精神,更为广泛地吸收文言文人文思想。

生态课堂展示的是生命的原生态,学生是以独立自由的状态存在,以独立自由的精神探求文本的内涵。这样的原生态课堂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最广泛的空间里感受文言文所承载的人文的精神。

2.回归自然感受人文

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之中。文言文教学要尽可能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只有回归自然、回归现实的人文精神才是有活力的、有意义的。

创造回归自然的机会。有条件的话,文言文教学所涉及的游记文章,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描写的自然之境,体会当时自然之景在作者笔下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的内容。

2005年4月浙江省绍兴职教中心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兰亭集序》时就和学生亲至兰亭,并在兰亭曲水处,也来了一次流觞曲水。学生学习完本文后对于兰亭集序绝对不会只是字词句的翻译这个层面的掌握,而是更多地体会到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中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不会是语文的常态出现,但是给我们提供了文言文人文精神挖掘的一种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本内容本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脱节现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走进自然,在回归自然中感受古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长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215600)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文言文人文
人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