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话”撬动传记教学

2018-09-01 09:40史欣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晋侯郑伯秦伯

史欣于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设想】

让学生寻找劝说艺术的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张飞长板坡一声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只身前往敌帐,凭三寸不烂之舌,退却强敌进犯,保全自己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郑国:烛之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教学设想:给高中生要讲清道理。

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要求: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讲一讲秦晋围赵的故事(越细越好)

生1叙述,生2补充,生3质疑……

问题探讨:秦晋攻郑的原因。

质疑:贰,从属二主。

补充材料: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助楚。后来,郑感形式不妙,又派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这也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鄙、封。

总结方法:从字形演变理解词义。解释清楚词类活用。

3.通假字

共、厌

补充通假字知识:“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近字代替,而书者没有使用本字。通假字本质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正常的文言现象。

4.古今异义

东道主、行李。

补充古今异义:实词,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词义扩大、转移。

5.特殊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反问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前)

文化常识:

吾不能早用子:我、你。

补充:古人的称呼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的文明程度。如“家大舍小令外人”。

6.虚词

唯君图之,乃还,吾其还也

强调:虚词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抓住四组君臣对话生成课堂教学

一、感受辞令魅力,赏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在文中画出四段君臣对话,分角色朗读;选择一组你喜欢的对话,品味辞令魅力,赏析人物形象。

资料卡:读史的三个层次:一般的读者,作为臣僚的读者,作为君主的读者。

对话(1):佚之狐“举荐”。

“师必退”增强了郑伯的信心,使举荐成功。可见,向别人建议时时机和自信很重要。

朗读训练:弱读“若”,重读“必”。

对话(2):郑伯劝烛之武:烛之武的牢骚、郑伯的刚柔并济。

①先“辞”后“许之”。牢骚、假意推辞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使郑伯坚信其具有“师必退”的能力。

②“吾不能……子亦有不利焉”。作为领导者不回避问题。

朗读训练:①要拖长声音读出太息;②要有恳求的语气。

对话(3):烛之武说退秦军。

①示弱和动之以情。“……郑既知亡矣。”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可怜,又让秦伯有好奇。

②晓以利害。用郑亡对谁有利启发秦伯。

③以利往之。亡郑只有利于晋,而保留郑国“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注意:“君亦无所害”应理解为: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了……且秦强郑弱,留郑对秦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

④追溯历史,晋不足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抓住敌人的弱点,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让秦伯深思。

⑤积极推理,劝秦防晋。“夫晋……唯君图之。”晋亡郑后,定会与秦产生矛盾。秦伯更需警惕。

朗读训练:抓住虚词,读出商量的语气。

问题探讨:为何烛之武的一席话就能成功说服秦伯而分化秦晋联盟?

补充:春秋无义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称霸。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也是看似强大的秦晋联军被分化的原因。文中“子犯请击之”就印证了这一点。

对话(4):子犯请击之:侧重晋侯的体面善后。

①“子犯請击之。”无论从见识、个性还是当时的形势,子犯都不可能主张“击之”,可见子犯是为君主找台阶。

②晋侯“不可……吾其还也”。冷静、周全,当时局急转直下时君臣默契配合。

(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生成教学)

朗读训练:读好否定词。

二、品味语言,鉴赏细节

1.夜坠而出,见秦伯。此事属高度机密,已是兵临城下。

“缒”,大门已无法再打开,担心敌人乘机攻城,渲染出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2.“许之”:生动、感人。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出使秦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升华主题: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

1.升华主旨。

2.简介《左传》,推荐作品。如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830000)

猜你喜欢
晋侯郑伯秦伯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