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2018-09-13 10:46李宇宁��
考试周刊 2018年66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李宇宁��

摘 要:高校是一个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在莘莘学子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要经受得起思政教育的考验,这样才能够在职场环境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进行简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作为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桥头堡”,必须秉承严谨务实的态度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措施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逐步淘汰了之前传统的思政教育“說教式”形式之后,针对社会层面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已经从理论型向务实型、可持续型转型。

高校的辅导员作为高校师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虽然在整个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并不是十分的抢眼,但是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基本上由高校思政老师来完成。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当社会存在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对于国家现行体系的研究往往是高校学生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毕竟其中很多信息有可能直接关系到学生职场、人生的未来发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其世界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旨思想,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个人行为价值体系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比较核心的工作内容。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联关系较大,但是笔者对部分学校辅导员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调研之后发现,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其一,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学生对于价值观体系形成错误认识。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有效使用上的确存在着一些冲突,特别是在我国东西部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对于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学生而言,这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有可能直接导致其对自身价值体系认识形成错误的观点。导致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这些学生往往借此产生错误甚至是极端扭曲的思想。

其二,思政教育措施落后,导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较强抵触情绪。思政教育工作是极为讲求时效性的,因为其情绪波动和变化往往是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和环境影响的,尤其是针对这些高校学生来说,虽然身体发育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其心智发育,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仍然需要培养。时效性较差的思政教育措施在内容上无疑对于他们来说是落后的,习惯于接受动态信息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就能够理解了。

三、 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梳理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从表面上来看是属于外部客观因素影响所致,但是其本质上是因为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没有基于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上加以完善所致。考虑到思政教育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其存在的问题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坚持循序渐进的态度来扭转目前的局面。

一是,借助“社会比较理论”来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营造价值观体系。因为在社会比较理论中强调,人们首先会寻求客观的、非社会的评判标准,如财富。接着,在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可得的情况下,人们就回去寻求主观的、社会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同在社会中的其他人。这些信息与内容的核心就是在于认为,人作为一个有型的单一个体,在社会广域层面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应当首先以自身为坐标建立对比基数,然后在个人行为轨迹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让自己与自己的参数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发展和前行优势。这与社会大环境中的变化关联性并不大,特别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对其根本不会有明显的影响,这样就能够逐步地让学生对自我价值有客观、公正的认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活范畴中往往与其接触较多,将这种理论运用在生活环境中,淡化思政教育教学的主观影响,其效果更为明显。中国地质大学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所有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之前,都极为明确地先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为学生建立独立的信息档案,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明确地抓住目标。

二是,借助“诱导服从理论”来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措施。在教育领域,制造和消除认知失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外在激励和内在动力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外部激励很大,那么行为主体在外部激励消失后会丧失继续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信息的时效性的确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绝非唯一性因素,高校辅导员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一边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的发展关联性,一边从信息的深度上入手,分析这些信息背后的社会性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对社会的错误认识,尤其是消除对社会关系的片面性解读。中国传媒大学的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完全坚持了这种理论,借助传媒大学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问题,深挖其思想根源,探讨信息背后的问题,其中也不必刻意回避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让学生在完整地了解事情始末之后,让其自行感悟,效果才是最佳的。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是祖国发展和建设的中流砥柱,学生的思政工作教育事关重大,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这样才是高校辅导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体现。

参考文献:

[1] 童燕.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及提升建议研究[J].好家长,2016(21).

[2] 孙野.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雪莲,2015(18).

作者简介:

李宇宁,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