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2018-09-17 06:24吴艳萍
考试周刊 2018年8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得以创新,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赋予课堂教学新面貌。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方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奠基阶段,通过拼音、生字、口语练习、看图写作等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体系,为今后展开语文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在有效教育学生语文知识基础上,受新课改影响,教师越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成效,期许在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及自身素养得以提升,凸显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价值。然而,在当今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师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教学现象,使学生无法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影响其语文学习效率。基于此,为使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思考其核心素养课堂实践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情境教学中与语文知识融为一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角色扮演形式“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得以融入语文知识,感悟语文知识,在表演过程中深度分析语文知识,学生在寓教于乐氛围中,有效达成语文学习目标,赋予课堂教学无限生机。其中,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实践,通过角色表演,动态展示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表现力、领悟力、创造力等核心素养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进行《刻舟求剑》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自主创设情境表演剧本,清晰展现人物关系、表演内容及所要传达的表演精神,使学生得以有效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为使表演更富成效,且极具表现力,表现船在水面流动状态时,采用对照法,即由三名学生披上白色的外衣、毛巾等物,扮演成“河流”,在学生创设的“船”下端向后平移,用以表现水纹流动状态,赋予情境教学无限趣味性,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自主创设情境表演氛围过程中,可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团结协作等核心素养。

二、 通过信息化教学法赋予语文课堂无限生机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善用先进教育设备,是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迎合教育创新浪潮,不断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使先进教育设备可物尽其用,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时,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该教学内容相关插画,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小学生会被这些色彩鲜艳的插画所吸引,继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为教师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使学生得以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和谐高效教育氛围。待学生自主观察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插画。有些学生基于理解能力较低,口语表述较为零散不连贯,有些观察较为细致的学生,会发现这些插画存在关联性,具有故事情节,可有效还原《狐狸和乌鸦》文章内容,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评价学生陈述内容,应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观察、分析插图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得以找到自身思维漏洞,为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奠定基础,使学生得以开展更好的语文教学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中,教师以信息化教学法为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及陈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过程,凸显语文教学创新实践价值。

三、 在生活实践中落实教学目标培育综合素养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受课堂教学形式束缚,无法为学生打造自由学习空间,使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成長诉求得不到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保障学生人身健康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大课堂”内,感受语文知识,领悟语文知识对人们实践与生活的重要性,在学生生活实践过程中,高效落实语文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等核心素养,凸显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价值。

例如,教师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到郊区春游,亲身体悟大自然的语言,感受风吹树舞、水波粼粼的自然美景,听鸟儿在枝头欢唱,河水静谧的流淌,在这种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探究“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文章题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还可以用该修辞手法描绘出不一样的自然吗?”在教师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展开本篇文章的学习与思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悟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语言,继而爱上自然,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待学生自主思考结束后,教师不应急于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成果讨论,帮助学生梳理语文学习脉络,为其有效运用语文知识奠定基础。教师针对学生探究成果展开补充式教学,弥补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白,引导学生健全自身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自然氛围中展开自主学习、生生交互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理解、口语表达及合作探究核心素养的过程。“你还可以用该修辞手法描绘出不一样的自然吗?”为开放性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高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奠定基础。在结束课程教学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对大自然恋恋不舍,这是源于热爱自然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教师在带领学生离开自然环境,回到班级时,督促学生将随身携带的垃圾及个人物品收好,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教学创新提出新要求,需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实力,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善用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生活实践等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基础上,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途径,使语文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振德.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育,2017(43):13.

[2]刘琴.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7(29):51-52.

[3]葛少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7(5):180.

作者简介:

吴艳萍,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