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几枚戒指印

2019-01-17 06:53何孝清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径青铜戒指

何孝清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吐鲁番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古称“火洲”,东经88°5′—89°54′,北纬41°20′—43°35′,东临哈密,西、南与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吐鲁番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日照长、气温高。据相关资料记载该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极端干燥,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①吐鲁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吐鲁番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吐鲁番的气候非常适合文物的保存,所以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

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在新疆境内的各地遗址中相继出土了大量历代玺印。20世经初日本所谓的“中亚探险队”先后三次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文化掠夺,有120多枚图形印被收入旅顺博物馆。而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20世纪50年代也先后在新疆多处进行考古,且在各地遗迹中发现在大量的古代玺印,以图形印居多。就已有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些图形印的学术研究价值很高,也为我们研究新疆地区出土的玺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这里,我仅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几枚戒指印做一介绍和初步研究,并对其造型、材料等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测量记录,以供同仁关注、交流和教正。除因种种原因不能对个别戒指印的原出土地进行确认外,其余均做了较翔实的考据和记录。

H01,青铜材质,戒指重16.09g,戒面长1.58cm、宽1.58cm,通高3.52cm,戒面高0.95cm,指圈外径2.35cm,指圈内径1.81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圆柱形凹陷,内容不识,以型制而断戒面之上可能有饰物;戒环有几处凸起,确为装饰,略有残损。

H01

H02,青铜材质,戒指重7.85g,戒面长1.82cm、宽1.72cm,通高2.4cm,戒面高0.5cm,指圈外径2.17cm,指圈内径1.51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菱形,内容不识,戒面饰物为对称图案;戒环略有残损。

H02

H03,青铜材质,戒指重7.92g,戒面长2.4cm、宽2.4cm,通高2.15cm,戒面高0.2cm,指圈外径2.35cm,指圈内径1.8cm。此枚戒指的戒面呈圆盘形,阳刻太阳图形;戒环为盘条装饰绕成环形。

H03

H04,青铜材质,戒指重12.84g,戒面长2.5cm、宽2.5cm,通高2.38cm,戒面高0.29cm,指圈外径2.40cm,指圈内径1.92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呈六瓣梅花状围绕同样圆心,每个圆均以圆条盘绕中心凸点而成;戒环扁平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4

H05,青铜材质,戒指重9.18g,戒面长2.35cm、宽2.12cm,通高2.30cm,戒面高0.31cm,指圈外径2.35cm,指圈内径1.85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以盘条平行环绕成圆形,圆心有凸点,周边有五个对称凸点(残缺一凸点);戒环扁平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5

H06,青铜材质,戒指重11.26g,戒面长2.20cm、宽2.15cm,通高2.3cm,戒面高0.45cm,指圈外径2.15cm,指圈内径1.7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以凸点环绕成两个同心圆形,圆心有凸点;戒环条柱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6

H07,青铜材质,戒指重6.46g,戒面长1.4cm、宽1.38cm,通高2.2cm,戒面高0.25cm,指圈外径2.3cm,指圈内径1.88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呈四瓣圆花状对称排列,每个圆均以圆条盘绕而成;戒环扁平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7

H08,青铜材质,戒指重8.44g,戒面长1.5cm、宽1.35cm,通高2.85cm,戒面高0.79cm,指圈外径2.35cm,指圈内径1.9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以装饰为座上置三个凸点;戒环扁平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8

H09,青铜材质,戒指重3.95g,戒面长1.6cm、宽1.4cm,通高2.05cm,戒面高0.32cm,指圈外径2.1cm,指圈内径1.58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呈六瓣梅花状围绕同样圆心,每个圆均以圆条盘绕中心凸点而成,每瓣均渐近凸起;戒环条柱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09

H10,青铜材质,戒指重5.48g,戒面长2.05cm、宽1.55cm,通高2.18cm,戒面高0.2cm,指圈外径2.5cm,指圈内径2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不识;戒环扁平绕成环形,两端凸起,确为装饰,略有残损。

H10

H11,青铜材质,戒指重5.57g,戒面长2cm、宽1.77cm,通高2.17cm,戒面高0.19cm,指圈外径2.45cm,指圈内径2.1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为两个站立人形,线条硬朗肯定;戒环扁平绕成环形,两端凸起,确为装饰,略有残损。

H11

H12,青铜材质,戒指重4.01g,戒面长1.5cm、宽1.5cm,通高1.95cm,戒面高0.15cm,指圈外径2.22cm,指圈内径1.95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为十字形,线条刻痕较深;戒环扁平绕成环形,略有残损。

H12

H13,青铜材质,戒指重2.28g,戒面长2.15cm、宽1.45cm,通高残0.85cm,戒面高0.2cm,指圈外径残2.1cm,指圈内径残1.8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为一扶杆站立人形,线条硬朗肯定;戒环均已残损。

H13

H14,青铜材质,戒指重5.75g,戒面长1.58cm、宽1.38cm,通高2.2cm,戒面高0.3cm,指圈外径2.3cm,指圈内径1.7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不识;戒环扁平绕成环形,两端凸起,确为装饰,略有残损。

H14

H15,青铜材质,戒指重4.83g,戒面长1.58cm、宽1.48cm,通高2.05cm,戒面高0.2cm,指圈外径1.8cm,指圈内径1.56cm。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为两个站立人形,以造型而言一个人形为菩萨,一个人形为供养人,线条硬朗肯定;戒环扁平绕成环形,两端凸起有刻划装饰,略有残损。

H15

H16,青铜材质,戒指重4.83g,戒面长1.6cm、宽1.55cm,通高残1.85cm,戒面高0.2cm,指圈外径2.05cm,指圈内径1.6cm。此枚戒指的戒面略有残损,呈八角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不识;戒环扁平绕成环形,有残断。

H16

H17,青铜材质,戒指重5.38g,戒面长1.75cm、宽1.35cm,通高残0.65cm,戒面高0.3cm,指圈残。此枚戒指的戒面残损严重,呈椭圆形,戒面有阴刻划痕,内容为火焰置于火盆中,线条硬朗肯定;戒环均已残损。

H17

至此为止,许多考古人士从新疆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玺印。正如李遇春先生所说:“建国初期,在地处吐鲁番盆地西岸的托克逊县境,出土了一批禽兽文印章……形状有云、圆和椭圆,印面内容有虎、狮、驼、山羊和小白兔等,也有人形。”①李遇春《新疆各地发现的一部分历代印章》,载《文博》1984年第2期,第70页。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由于历史上所见的玺印多为传世之物,有的甚至是伪造或伪托的,且多为私人收藏,要对其进行科学断代、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①刘建峰《玺印起源辩》,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第73页。。图形印章尤其困难,这些玺印不能从文字的书写方法上做出简单的初级判断,或者仅从钮式做出判断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所以本文也不对这批戒指印做深入的断代考据研究。当然,我们并没有怀疑中国古代玺印传承时代的久远性,正如林乾良先生所说:“中国的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至7000年)的陶拍,即用可以在印纹陶上按捺出花纹的印模。”②林乾良 孙喆《世界印文化概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而在中国古代玺印中,以青铜作为材质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中国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玺印反映了当时冶金及金属装饰工艺水平。当然,其他丰富的各类印材,均反映了各个时代对诸多材料的认识、加工、应用。只有通过这些数据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断代结论。笔者也仅是对现有实物做一个简单的描摹,以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实证上的数据而已。

学术界一般按印的型制分为带钮印、双面印、多面体印、带钩印、戒指印、角觹印、套印、拼合印等等,而本文推介的这批印均为戒指印,且都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境内各处,出土时间跨越近二十年。戒指印,戒指,又称指约,是在手指上的环状饰物。战国时,在戒指上附印的现象便已出现,此后历代均有。这种戒指印以金、银质地为主,全部都是私印。此类戒指均为押印。押印又称为“署押印”“花押印”“押花”“押记”“戳记”“押”等等。作为一种文字兼行草隶楷,画像图案形状变幻莫测,以防伪、杜奸、信用为目的而采用的印章,其确切意义只有使用者清楚。押字印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过对东周秦汉时期的印章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有署押的作用。

翻阅历史典籍发现,古代学者对押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六朝时的“凤尾书”亦称“花书”,后人以之入印作押。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③[宋]周密著,吴企明校《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另一种说法认为,押印源于后周时的诏令。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页。根据以上二说,则押印又可能源于五代十国时。押字印在元代相当盛行,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对此现象如此评价道:“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页。这一说法可能存在对元朝统治者的揶揄讽刺,不能完全凭信。

自五代始,宋、辽、西夏、金、元、明等各代都曾经使用过押字印。明清时代之后,押字印逐渐减少,一些押字印转为一种商号加花押印。此外,在押字印中,也有相当部分应属于公用印。社会组织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传世的商代玺印上,有类似族徽的符号。有学者研究认为,所谓的“族徽”就是某一社会阶层或职司的标识符号,社会组织印自其诞生之日起,一直行用到清朝,从未中断。

通过对历史玺印材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意识的发展状况,对于今天的艺术创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印章的治法,又称“制法”,包括对印体全部的成型和印面的文字或图像的表现,而印面内容的铸镌,一般又称之为“治印”。历代玺印的具体制作方法,在文献中难以得到全面的答案。人们要了解古代玺印的制作方法,只有面对玺印实物资料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印章的制法与职官或政治制度没有太多关系,但凝结了各时期工匠的技艺水平,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趣,是对所选材质进行合适的进一步创造的过程。同样,认真探讨总结这份文化遗产,将会有益于当今的印章艺术创制。古代玺印的质地以青铜为主,多为阴文凿印,也有少量属于铸印。私印以青铜质为主,还有铁质、玉石、骨角、木质、陶质等。

无论是铜、金、银、铅和铁质印,印体均以铸造的形式完成。《甘氏印章集说》中指出:“铸印法有二,曰翻砂,曰拨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砂中,如铸钱之法。拨蜡以蜡为印,刻文制钮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热,泥留一孔,令乾。去其蜡,以铜鎔化入之,其文法钮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等钮,多用拨蜡。”①[明]甘旸《甘氏印章集说》,西泠印社,2000年版,第21页。所谓的翻砂铸印法又称“砂型法”。根据现在已发现的印母来看,这些印母中有以铅块制成的,也有以石块制成的,但目前尚未发现以木制成,这大概是由于木质材料难以长期存世。所谓“拨蜡”,又称“失蜡”、“溶模”,这种铸印方法并不常见,只见于一些极为精致的套印、辟邪钮印中。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金属铸印采用的是翻砂法来铸造的。笔者仔细观察了战国、两汉时期的铸印,试对甘所述进行一些补充。

这批戒指印所铸镌的均为图形,非文字印。

图形印是中国印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部分的论著中,图形印被称之为“画印”“肖形印”,也有部分论著称之为“图案印”。将图形印称为“肖形印”的历史已经很长,但这不够准确。《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道:“肖,骨肉相似也。”其引申意为“相像”。《方言》中也说:“肖,类、法也。”以此推论,印玺中所见大量龙、神人、神兽以及工艺图案等等,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又是肖谁、类谁、法谁呢?显然,“肖形印”的说法有其定义上的缺陷。

“图案印”一说其实也不够准确,因为“图案”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它以构图整齐、匀称、连续、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图案大多是较为抽象的、多为几何结构的作品。以“图案”来概括印章上所有的内容,显然不太合适。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还是比较宽泛地名之为“图形印”恰当些。在图形印中,比较具象的可称为“画像印”,比较抽象的可称为“图案印”。画像印指印面为比较具体画像的印章。这种印章起源很早,山西春秋墓中出土的鱼形画像印是目前所知较早的一例。战国、秦以及两汉时期,画像印相当流行,但凡人间生活、鸟兽鱼虫、树木建筑、仙人神兽,都在印面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此外,不少文字印章的印面上,文字两侧或四周往往加上了画像,如青龙白虎、四灵、四神等等。

图形印印面有两种:一种为铸成,另一种为线条刻画。铸成的图形印印面画像部分向内凹下,并且起伏不平,有的鬣毛眼目都凹凸有差,若抑盖在泥封、陶胚上将显现如浮雕状立体图像;线条刻画的画像印印面则显得简洁明快,戒指印亦是。

图形印所呈现的是装饰意味很强的形式样子。这种印章形式从商周到两汉时期很流行。其中,一些图形印还可以分辨出是由某种具体形象演变而来,而另一些则由极为抽象的线条组成,也有一些为文字印的印面配备边饰的做法。

图形指的是印面上所表现的一些具象图形和印面的一些图案,对图形的辨伪往往使用在“图形”或兼有其他内容的“图形”上。

现在的研究结果证实,押印是实用印章史上的奇葩,总体中还包括一些五代、宋、辽、西夏、金、明等多朝的作品,以元代押印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元押的大量行用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用法多样,充满生动活泼的民间气息。可能部分押印具有公印的性质,但大多数属于私印。押印用汉字楷、行、草、隶、篆字体,还有用八思巴文的行、篆字体。有上汉文、下押字的结合,也有上八思巴文、下押字的结合;有文字与图形的结合,有的单用画面,有的单用押字,变幻多端。押印面形多样,有方形、块形、条形、“半通印”形、圆形,还有模仿动植物、各种器物的异形等。背部常有细小扁薄的手捏钮,也有人形钮、器用形钮、动物形钮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所以在此不做赘述。

结语

在以上表述中,笔者未对这批戒指印做出确切的断代,但不可否认这些确是出土玺印里十分重要的实物,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深入研究所需的信息,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猜你喜欢
外径青铜戒指
◆敷设线缆用材料
敷设线缆用材料
三角形边长与内外径之间的三个不等式
生僻字里识青铜
Chapter 3 The ring and the lamp
两枚戒指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掉戒指
一种便于连接的塑料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