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乡民间音乐现状调查简报

2019-01-17 06:53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库姆玛纳斯弹唱

韩 迈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特克斯县城是世界上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30〞~43°25′30″,东经 81°19′00″~ 82°37′30″。东邻巩留县、和静县,西与昭苏县接壤,南邻拜城县,北与巩留县和察布查尔县交界。阔克铁热克乡位于新疆伊犁特克斯县西南,全乡总面积862.6平方千米。在柯尔克孜语中阔克铁热克为“绿色杨树沟”之意①《特克斯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一、阔克铁热克乡民间音乐的主要载体

该乡民间音乐的主要载体是民间艺人、青年音乐教师、政府、热爱音乐的普通百姓和广大音乐学习者。

1.民间艺人。阔克铁热克乡人口居住相对分散,部分村子距离乡政府约20公里,因此民间艺人居住也比较分散。该乡民间艺人的特点是他们有固定的职业,以牧民居多,因此并没有固定的练习时间,如遇集体活动,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会将艺人们集中安排在文化站进行排练。该乡常见的艺人种类有库姆孜奇、阿肯弹唱艺人、玛纳斯奇、奥孜库姆孜表演艺人等,这些艺人们有些不仅会表演,还会制作乐器,且他们都曾代表乡里或县里参加过比赛或演出,取得过较好的成绩。这些民间艺人的表演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感染了乡里年轻一代,他们收有徒弟,为民间音乐的发展默默努力着。

2.青年音乐教师。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采访到一些教师,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使命,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阔克铁热克乡属于偏远贫困乡,以前青年教师几乎不愿来此工作,即便来了也只是待几年就离开。近年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该乡经济发展状况明显改善,越来越多学业有成的青年们愿意回乡任教,为家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笔者了解到音乐教师通常不会只教授音乐课,还要兼任其他课程。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们讲音乐书上的必讲内容之外,教师还会给学生们讲授乐理知识包括学习五线谱、音符等及民间音乐,比如每周都会义务开两堂库姆孜培训课和民间歌曲教学等,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参加。

3.政府。政府对民间音乐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将近两年当地政府组织、参与的民间文体活动总结如下:2014年乡里组织了文化演出队,成立了霍斯托别村、阔克铁热克村文化活动室,免费向村民开放,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场地。举办的演出有纳吾肉孜节演出、六一演出、建乡60周年演出。其中,2014年10月16日在阔克铁热克乡举办的建乡60周年活动规模宏大,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器乐演奏、说唱、歌舞,还有驯鹰等,乡里文化队的很多成员都参与其中。2015年继续举办大量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第三届“青少年书法大赛”“《玛纳斯》说唱大赛”“青少年库姆孜表演大赛”“牧区青年叼羊赛”“青少年民族乐器表演大赛”“青年棋类大赛”“青少年爱国主题民间歌曲大赛”“第三届返乡大学生运动会”“第三届希望杯青年足球联赛”“法律知识竞赛”等。通过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文化站给老百姓创造活动平台使青年有机会走到一起,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他人交流经验,让百姓展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传播了正能量。这一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乡里的叼羊队和马术队也是远近闻名的,2016年政府新成立了四支叼羊队和一支马术队,叼羊队不仅人数增加到80多人、质量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各类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视度。政府还会推荐艺人参加各种大赛,有疆内的、国内的、甚至国际性的比赛。给参赛的艺人发不同数额的奖金,这大大鼓励了艺人们的参赛热情。

4.该乡民间音乐爱好者。来到阔克铁热克乡,笔者的感受是音乐无处不在,毡房中、牧场里、田野间,随处可见。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仅依靠民间艺人、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普通但却热爱民间音乐的群众是纯洁的音乐载体,他们不为名利,血液里都流淌着对民间音乐的热爱。普通群众对音乐的喜爱也是推动本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喜爱的人多了,自然会发展得更好。

二、民间音乐类型

该乡的音乐类型有: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本文重点阐述民间器乐和民间歌曲。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和与当地人员的交流,笔者认为当地器乐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有音乐活动的现场几乎都有器乐表演。说唱音乐中较为熟知的是阿肯弹唱、《玛纳斯》说唱。在当地,阿肯弹唱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活动中还用于政府组织的正能量宣讲活动等文化生活中,被当地的百姓所广泛接受。

1.民间器乐。该乡较为流行的乐器有库姆孜琴、奥孜库姆孜。库姆孜琴对于当地人们来说是最知心的“伙伴”,生活中许多难以抒发的感情都会借着库姆孜表达出来。

(1)库姆孜。库姆孜是木质三弦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库姆孜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位猎人去山中打猎,猎人吃光了所有的食物疲惫的躺在山中,当他躺在山间休息时听见了很美妙的声音,抬头发现是线挂在树上,当风吹过时线就发出美妙的声音,传说线是动物的肠子。猎人发现肠子挂在树上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于是就将树上的三根线带回家中,并将线绑在木头上弹奏,发出悦耳的声音,便形成了最初的库姆孜。库姆孜有三根琴弦,第一根代表自己,第二根代表孩子,第三根代表爱人。该乡传统的库姆孜琴制作材料是用杏木、苹果木做琴箱羊肠子做琴弦,但现在琴的材质有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杏木也有松木,琴弦也会用尼龙绳代替羊肠子,主要原因是琴的需求量与过去相比逐步增多,杏木数量有限而松木相对较多,琴弦也是用比较普遍的尼龙绳所代替。库姆孜琴约有一米长,无品,琴箱扁平、琴颈细而长。琴的外形与过去相比有稍许的变化,但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音色上来讲,库姆孜琴曲调分为明调和暗调两种,表达忧伤沉默的情感是暗调,欢快明朗的情感是明调,在柯尔克孜传统乐曲中暗调占大多数。

库姆孜的奏法与过去相比也有发展,艺人在表演时奏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会将琴倒着反手弹,还会将琴置于背后、肩上。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自如,好似人、琴、曲巧妙地融为一体,具有表演性质和观赏价值。当地还有库姆孜独奏、库姆孜合奏、库姆孜弹唱等。

库姆孜是乡上最受欢迎流传广泛的乐器,有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库姆孜。表演形式有独奏、对奏、齐奏。库姆孜艺人在独奏时会炫技,用超高难度的肢体动作来吸引观众。在家庭聚会中还出现了库姆孜和奥孜库姆孜合奏。独奏通常情况下出现在小型的活动和家庭聚会。它的音色根据乐曲风格的不同而变化。据当地库姆孜奇介绍库姆孜没有品,共有13种调法,不同类型的乐曲会有不同的调法,三根弦可调成不同的音高。下面笔者介绍四种常用的调法:第一种mi la mi,一般用于器乐独奏和歌曲弹唱,此调法广泛的运用于各类独奏、弹唱中。第二种调法re la mi,多数情况下用于器乐独奏也会用于歌曲演奏或弹唱。但三种re la re,此种调法用于演奏难度大的大型曲子。第四种调法(低音)la la re,基本用于演奏器乐曲,这种调法演奏的曲目特别难,可以弹出音域宽广的乐曲。

2.奥孜库姆孜。奥孜库姆孜是一种小型的弹拨吹奏乐器,非常小巧便于携带,它最大的特点是兼具吹奏和弹拨双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该乐器琴长约有5厘米,外形独特,乐器构造看起来很简洁明了,十分对称。中间是一根细长的簧片两边好似半个葫芦的形状,一头扁圆、一头细直。奥孜库姆孜的材质分为铁质和木质,是用喉咙发声的吹奏乐器。在演奏时需要同时用喉咙发出气体和拨动簧片,它兼具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的特质。在阔克铁热克乡艺人们用的是铁质的,并未发现木制的。奥孜库姆孜的音域并不宽广,音域只有五、六度。它的声音温婉而悠长,细腻优美,有金属的音色。通过晃动琴身可获得不同的音高。拨动簧片发出的声音能保持很长的余音是它的一大特点。

关于奥孜库姆孜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少女夜晚独自看守自家的羊圈,半夜时困意来袭,为了提神她就摘了一片树叶吹,不仅提神还慢慢地吹出了美妙的旋律,从此这个方法被更多的人知道,后来人们模仿叶子的形状和发声原理制作了“奥孜库姆孜”。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奥孜库姆孜为柯尔克孜族女性专属乐器,但是在阔克铁热克乡并非如此。通过该乡音乐教师的介绍和笔者的实地走访,发现也有男性演奏奥孜库姆孜并且技术非常好。奥孜库姆孜是极具生活化的乐器,在大型的活动中几乎见不到它的身影,牧民在山间放牧时常常会带着奥孜库姆孜以打发放牧的枯燥时光。

2.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有玛纳斯说唱和阿肯弹唱。随着社会的进步,该乡年轻人的婚礼已经逐渐现代化,哭嫁歌已经很少唱了,年轻人的婚礼中慢慢省略该环节。

笔者在该乡萨尔阔布村参加了婚礼,这场婚礼比较现代化,婚礼中有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现将婚礼中与音乐相关的分类如下:

(1)阿肯弹唱。婚礼的第一个节目是由13岁的小男孩表演的库姆孜弹唱。虽然他年龄小但是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不仅会弹唱还拜了乡上最有名的玛纳斯奇为师。先用库姆孜弹了一段前奏,接着进行说唱,不是边弹边唱的形式,说唱和伴奏分离。他声音洪亮,唱词的内容为宣布婚礼开始/向每一位来宾问好/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祝福婚宴圆满美好/祝福新人的爱情长长久久。在当地有喜事都会用库姆孜弹唱作为开场白,阿肯们唱的铿锵有力,节奏欢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位是阿肯弹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阿肯,是地道的牧民,学习库姆孜三年。他弹唱的特点是,库姆孜的伴奏多,几乎是边弹边唱,气息拖得很长,声音洪亮明朗。这段弹唱的唱词也是即兴的,内容如下:各位朋友们,你们的面前摆放着各种美食/有抓饭、大盘鸡、面食、点心,大家要吃的开心/大家要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刻/这对新人是我的好朋友/祝福他们爱情甜蜜/长长久久。表演者唱的激情澎湃将婚礼现场的来宾深深地吸引。每位阿肯的弹唱特点各有不同,用于婚礼中的阿肯弹唱唱词和曲调都是即兴发挥的。

阿肯弹唱还有对唱的形式,在特克斯县举办的第一届玛纳斯之韵文化节上,阔克铁热克乡阿肯弹唱艺人与来自昭苏县的阿肯弹唱艺人进行对唱比赛。主办方给出的弹唱主题是“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当地阿肯在唱的过程中是以说为主,偶尔用库姆孜弹间奏,唱的时候不弹,特点是擅长说唱,能紧扣主题长时间演唱,最终在对唱中获得胜利。阿肯弹唱的表演场合已不仅仅是在文艺活动中,弹唱功能也不只是文艺娱乐。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县团委在乡上开展各个主题宣讲活动时,也会请阿肯弹唱艺人。宣讲的场地不受限,目前有“国旗下宣讲”“马背上宣讲”“大巴扎宣讲”等。在这些用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民族团结认知等正能量的主题活动中,都可以看见阿肯们的身影,他们用弹唱的方式让百姓们轻松明白宣讲内容,由此可见阿肯弹唱已经具有教育功能。

(2)《玛纳斯》说唱。《玛纳斯》在当地较为流行,很多大型正式的活动都能见到玛纳斯奇表演《玛纳斯》说唱,例如建乡成立60周年、乡政府的宣讲活动等,在当地百姓心中玛纳斯奇位高权重。该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玛纳斯奇名叫乔力波西,他是该乡唯一的《玛纳斯》传承人如今已75岁高龄。值得欣慰的是,乔力波西担任当地举办的《玛纳斯》课堂的教师,已经培养了一批学生,年幼的孩子也表现出对《玛纳斯》的热爱。

(3)哭嫁歌。当地哭嫁歌已经面临消失,在年轻人的婚礼中慢慢省略该环节,偶有存在。笔者在当地采访到一位唱哭嫁歌的民间艺人。她说:“哭嫁歌这种音乐形式被称为阔肖克,哭嫁歌的内容多为交代女儿嫁出去以后要保重自己,照顾好婆家人,期望婆家要对自己的女儿好,歌曲中满满的都是不舍之情。”哭嫁歌是无伴奏的传统歌曲,以前嫁女儿时必须要唱,而现在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3.民间歌曲

该乡传唱的民间歌曲主要是爱情歌、歌颂赞美家乡的歌曲、现代民歌,还有一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民歌。有些民歌的内容就是讲述一个真实故事,有些是将不好表达的情感都用歌声来表达。其中有一大特点是使用传统民歌的曲调,填入新词,这些词的内容以赞美家乡为主,还有歌颂国家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的。流传于当地的爱情歌曲有《喜欢的人》《愿我又一双翅膀》等;赞美家乡的歌曲有《美丽的阔克铁热克》《美丽的白杨树》等;代代相传的歌曲有《布谷鸟》等。在以下几种情形下艺人们会唱歌:(1)重要的日子如婚礼、传统节日等;(2)比赛或娱乐活动中;(3)自己家庭聚会中。唱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在比赛中很少有唱现代民歌的,唱的内容多以传承、教育和爱情为主。在家庭或朋友聚会中,唱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劝酒歌、祝酒歌和即兴发挥表达感情的歌。

4 民间歌舞

婚礼上的舞蹈几乎涵盖了乡里现有的舞蹈种类,除了婚礼和文艺活动现场,笔者目前没有发现跳舞的艺人。笔者将婚礼现场的舞蹈情况做出记录。

(1)歌伴舞

婚礼现场的第一支舞蹈是在双方亲人发完言后开始的,歌手唱着柯尔克孜族爱情歌曲,乐曲的旋律悠扬舒缓,新娘新郎和伴娘伴郎共同起舞。新郎搀扶着新娘走进宴会厅的中间,新郎和新娘跳着舒缓的三步,伴郎、伴娘一起围成大圆圈,将新人包围在中间。伴郎伴娘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的拍手、转圈。跳完第一支舞紧接着跳第二支舞,音乐节奏由舒缓的三拍子变成节奏明快的二拍子。

(2)“加尔阔尔玉修”

“加尔阔尔玉修”是一种婚俗活动形式。男性开始跳舞,男性来宾走到自己心仪的女性朋友身边,绅士的伸手邀请女伴,女嘉宾起身与男青年双手相拉,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晃肩时而翻手,舞姿轻盈,是现代与传统舞蹈的结合。婚礼现场的老人告诉笔者,以前男性请女性跳舞都是拿着手中的手绢轻轻地打姑娘一下,只要拿手绢的人邀请谁对方都不能拒绝,整个过程都是对新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婚礼舞

在男女对跳的“加尔阔尔玉修”之后,就是全场嘉宾几乎人人都参与的集体舞。这种舞蹈带有放松和娱乐性质,舞伴随意搭配,可以是男女、男男、女女,不分老少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气氛轻松且欢快。有快三步,舞姿自由发挥,一方的手轻搂着对方的腰,另一只手与舞伴手心对手心重叠着放。最后的舞蹈是节奏非常欢快的现代舞曲,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全场嘉宾都无比兴奋。纷纷离开座位,去跳舞,没有动作的要求,无需考虑跳得好坏,尽情释放自己即可。

5.当地部分民间音乐记谱及分析

以下是笔者在阔克铁热克乡根据表演者表演的曲目进行记谱、整理出来的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乐曲,有些是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更多的是仅流传于该乡的原创作品。

库姆孜琴定音:mi la mi

当地民间艺人创作库姆孜独奏乐曲

乐段A

乐曲分析:

乐曲是类似于3句类一段式,la调式,2/4拍,没有引子。全曲由e1,a1,b1,c2,d2五个音符组成。贯穿全曲的节奏型为:规整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最后一小节稍有变化,是两个八分加一个四分。

库姆孜琴定音:mi la mi

当地艺人创作歌颂家乡的库姆孜独奏乐曲

乐段A

乐曲分析:

此曲是类似于2句类一段式,由4个乐句构成。乐曲为a自然小调,节奏欢快,律动性强,旋律简单。乐曲演奏音仅有e1,d2,c2,b1,a1五个。乐曲的节奏型为2/4,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贯穿全曲。

当地艺人创作库姆孜独奏乐曲

乐段A

乐曲分析:

此曲为类似于一段式,4个乐句,la调式,2/4拍,乐曲的旋律音为a1,b1,c2,d2,e2,f2六个音组成。乐曲中出现了较为少见的三连音,旋律进行平稳。

当地艺人奥孜库姆孜表演

乐段A

乐曲分析:

此曲为2句类一段式,是a自然小调,4/4拍。旋律音有e1,f1,g1,a1,b1,c2,d2,e2乐曲结束在主音上。

(1)调式音阶特点

从以上乐曲可以看出流传于该乡的乐曲《快乐的童年》《美丽的阔克铁热克》是由“a1,e1,b1,c2,d2”组成的五音列,且都以la作为结束音;《莫丽莫丽》是由“a1,b1,c2,d2,e2,f2”组成的六音列,以la作为结束音;音阶调式都是以自然大小调为主,出现最多的是a自然小调也有D大调和G大调。

(2)节奏节拍特点

①以2/4拍居多,部分乐曲有不同节拍交替出现,最常见的节奏型是前八分后十六分,偶尔会出现三连音。例如乐曲《美丽的阔克铁热克》《快乐的童年》都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贯穿全曲。

②节奏性强。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器乐曲还是歌曲都有很强的律动,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节奏型表达了人们生活中不同的心情。

(3)旋律发展手法

在流传于当地的乐曲中,演奏音大多是从a1到f2,音域的跨度不大,多以二度、三度的平稳进行为主,偶尔出现五度、六度的跳进,旋律发展较为平稳。在旋律发展变化中大量运用单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为发展手法,把乐曲中的某一句多次使用是其最大特点例如。

结语

阔克铁热克乡的民间音乐发展并不均衡,有些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库姆孜,在该乡盛行,玛纳斯的传承也的到很好的保护;但有些民间音乐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比如奥孜库姆孜、民间舞蹈等,甚至有些传统乐器在乡里没有。但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艺人、普通百姓还是政府都在为乡上的民间音乐的发展而努力。

猜你喜欢
库姆玛纳斯弹唱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江南的弹唱
价值190亿美元的坚持
南山赋
民族史诗入梦来——歌剧《玛纳斯》观感
一头“杀人鲸”的悲惨一生
安息吧,“杀人鲸”蒂利库姆
一头“杀人鲸”的悲惨一生
谈谈“玛纳斯”和“玛纳斯奇”这两个词
对教师教材歌曲弹唱比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