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19-02-19 03:14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思政

杜 晓

(齐鲁师范学院财务处,济南250200)

一、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黄金时期,因而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研究尤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理论学术界掀起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高潮,产生了不少颇具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诸多的研究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指导实践以及相关联动机制的研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细分,是全面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笔者首先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词在CNKI知识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阅到1199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086篇,CSSCI收录期刊807篇,CSCD收录刊1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1篇,其他地方社科基金98篇,已渗透到政治教育等多门学科,其中不乏有指导性、建设性、创新性的成果。例如,崔涛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知的角度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刘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家庭文化相结合进行论述[2];朱佳君等人将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互联网+”为背景进行探究,很有创新性。[3]从大量文献期刊资料来看,探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是一个重要目标,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之前学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及意义基本达成一致,不存在争议,但对其培育路径尚缺乏系统、深入探究。笔者拟从主渠道、关键环节、新纽带和创新策略等新视角、新层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分析和探究。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战条件下,国内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高房价引发高校毕业生安全感、幸福感缺失,现在一线甚至二线城市,房价高达刚踏入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拼命付出努力挣钱才能买到一套房,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大多数人买不起,从而使高校毕业生产生了自我放弃的消极思想,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消费主义、读书无用论等负面社会思潮不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随着信用卡、校园贷、白条、网贷等信贷途径的兴起,崇拜奢华消费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极端迷恋成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成为部分大学生所推崇的一种思想社会潮流。部分大学生通过网贷平台借入资金购买高档电子产品以及化妆品、衣服、包包等奢侈品,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注重提前享受和消费,导致的后果是负债累累,有的被逼做违法不正当的事情,有的甚至选择了轻生,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另外,学历低的人也可以当老板、赚大钱等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也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不断地冲击。

再次,网络自媒体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替交叠,给人们信息化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的速度传播迅速,同时网络暴力的违法成本低,在部分媒体的不良引导下,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从而给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大学生接收信息变的更加多样化,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思政课堂”主渠道弱化问题。

综上,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的冲击,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探索、拓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很有必要。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大学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4]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用足、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十九大召开以后,相关思政课教材对此进行了修订,增添了十九大的创新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阐述,及时地将党的重要思想、国家的路线、方针引进教材,实现了教材的更新换代。思政课堂上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是理论普及教育的一条基本教学方法,例如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讲解法是指对概念、原理、原则、公式、要领、观点等进行解释或论证的一种讲授方法;讲演法包括讲授和通过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这些都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或原理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堂”承担着理论灌输的主渠道角色,高校要始终把“思政课堂”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加强课程建设水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规范教材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组织制度建设,以及教师如何遵循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第一,要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规范教材体系,协助和督促负责思政课的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入到教材建设中,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发展需求,同时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师生平等互动交流、全员参与式的良好课堂氛围,坚持从每一堂课开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整合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紧扣时代主题,抓住时代脉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混合搭配使用重点启发式、小组讨论式、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与老师的交流中去,在师生互动中增进互信和经验分享,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设立更多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关老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规划和工作流程,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感染力;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组织和管理体系,高校通过建立季度年度考评体系和督导机构,实行反馈机制和奖惩制度,及时把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反馈至教育工作者并总结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的为其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和平台保障,确保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实现工作更加系统。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当遵循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想法奇特,乐于展示自我个性并强烈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的特点,一部分大学生急于表现自我,但心理却不成熟,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矛盾,其思维容易走向极端,只看到事物的外在表象、无法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用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关心,可以安排相关心理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解压和合理的指导,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价值迷茫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将大学生各种问题和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得到及时的纠正,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导向、指引作用。“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但要注重课堂上思政理论知识的深度,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认知上,还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能力,做到真懂、真会,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用发展着的马思主义教育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以“社会实践互动教育”为关键环节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是从了解理论到情感认同,潜移默化再到日常生活习惯中实践的完整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仅要指导当代高校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更重要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成坚定、持久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实现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统一联系。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高校中的培育,一方面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和内心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引导自己。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而思想与行为的不一致甚至相悖是当代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主要的道德困境,促使大学生达成理论认可和行为养成步调一致的教育终极目标,首先,要在思想和工作上加强重视,落实由学校党委统一负责,其他各级主管工作部门要齐心协力,同抓共管,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奇,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传递者”,高校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帮助大学生学会积极正面的发声,同时将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建设,保障大学生实践养成教育顺利开展。其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注重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灌输,没有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忽视了对大学生实践养成教育,因此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开发大学生潜能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再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有特色的学生社团社区并加强对其建设,不断督促社团社区活动的品味、高度和感染力,增强对有创意、互动性强的大学生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如推出“最美宿舍”“原创微电影大赛”等活动,让大学校园逐步成为开心学习、文明生活的成长家园。另外,学校为大学生群体设计策划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教育活动,如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革命地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积极利用重大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我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演讲比赛,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与国家共奋进的使命感。最后,加强大学生精英团队培养,针对学生会成员、班干部以及党员开展专业培训,针对新生、毕业生、本科生、硕士博士不同群体进行分众传播,深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激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者服务,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铺设新的路径。

(三)以“家训文化”培育为新纽带

“家训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训形成家风,家风营造社会风气,“家训文化”对新时代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思政课及社会实践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以外,应把家训文化也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通过精心策划和认真筹备,不断创造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搭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训文化多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平台[5]。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空洞冰冷的说教,而是应贴近大学生,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小故事,生动活泼带有温度,运用讲好故事的方式让大学生感知和领悟,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达到以传统家训文化为新纽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例如,在高考招生的录取通知书投递环节,高校招生部门可以将学校的期望、学生应该遵守的大学生道德规范和家长如何引领孩子成长等内容以“致家长和学生一封信”的形式通过大学生传达给家长,指导大学生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尊老爱幼、帮助弱势群体,同情不幸的人,并自觉主动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在开学迎接新生环节,辅导员老师可以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结合校规校纪、专业特色和未来就业等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来到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将“思政课堂”教育和家庭家训文化教育更好的融合,相辅相成,培养有集体荣誉感,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全面的指导与管理。传统家训文化着眼于“德性”,新时代高校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也是一个“德”字,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高度契合。

(四)以“互联网+”为创新策略

“互联网+”是传统课堂教育转型和升级的一种手段,是互联网与传统模式深度融合,是一种新业态的教育模式,使得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更具时代感和挑战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了以微信、微博、手机APP、新闻客户端等微媒体为主的大型互联网传播平台,互联网作为大学生思想表达、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主要途径,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6]以微信为例,对于当代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来说,自己学校设立的微信公众号是他们的关注重点之一,大学生会时常查看学校公众号的推送消息并阅读相关内容,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推送国情社情,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可以通过宣传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正能量的引导,例如业内科技类精英,校园里的普通同学的励志故事等,发挥感人事迹和先进榜样的示范鼓励作用,建设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学声音”,讲好“大学故事”。微信公众号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功能,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信息编纂能力,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粉丝效应,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策划相关内容发布,继而推动线下有序执行,老师与学生,同学之间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观点,经验共享,建立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传播形式,打造教育工作者教育“微阵地”,建设多层次校园微平台;还可以定期在微信公众号召开有奖征集建议、调查问卷,增加与大学生分享和交流的机会,及时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大学生最真实的心声和困惑,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感染力。与此同时,微信的开放性和信息监管的难度大,各种言论肆意传播,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尤其是一些不良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些庸俗、低俗、恶俗的信息。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校园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作用,强化占领意识。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理论宣传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同其它思想文化阵地一样,如果我们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势必会给腐朽反动的文化思潮提供可乘之机,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占领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互联网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传播平台,防止不良或违法信息通过微信流入大学生群体中,还要查清不良违法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坚决杜绝二次传播。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手段,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四、结语

什么样的价值观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相应的生活方式又将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对个体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影响。与传统“思政课堂”灌输教育方式相比,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具有鲜活的时代信息,对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有着独特的传播优势,但是,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依然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将其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融媒体和传统“思政课堂”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