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生活力的培养

2019-05-20 02:57徐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培养策略

徐伟

摘要:“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之核心,其内涵在于培养学生“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格实际的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的能力。这对当下农村中职教育忽视学生生活力,特别是现代生活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启迪和促进作用。中职学校必须立足从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角度,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生活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64-03

通过对中职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笔者发现:对于90后的中职学生,企业满意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除了中职教育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外,根本还在于中职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社会认知单一、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等。而这些现象的症结是中职学校缺乏对学生生活力的教育与培养。

培养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也强调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生活力”的培养。

何为生活力?从植物学角度看,它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从人类学角度看,它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命力(活力)。因此,中職校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力、适应力、意志力、发展力和创造力。

一、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增强学生生活力培养意识

近几年,在一些中职学校出现了奇怪的招生现象,要求参加单招的生源远远大于普通中专的生源。家长们的强烈愿望,使得学校在教学组织上、教师分配上、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倒挂现象。为了单招升学率,学校从政策制订到资源利用,全部向单招教师、学生倾斜,学生除了死读书就是做练习,教师除了啃教材就是忙题海,特别是这些日子,朋友圈不断被单招本科录取信息刷屏。面对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中职教育到底“姓”什么?这还是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吗?因此,从中职教育现状、特点和重要性出发,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中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只重视学习力培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科学、不健康、不全面的教育。

陶行知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走。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当成为中职教育的基本信念。观念决定行动。中职教育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认识到中职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培养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中职学生个个都“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当然,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聚焦课堂,依托教材,挖掘学生生活力培养源泉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这三句话涵盖了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指明了培养生活力、实践真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生活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突破。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简约课堂”“有效课堂”“活力课堂”“生本课堂”等课堂模式纷纷走进中职教育。然而,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以致课堂环节趋于程式化、缺乏深刻性,为模式而模式,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不能最大限度得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最大限度地释放。所以,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看,中职课堂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其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比如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课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走进当地实体麦当劳店,以问卷的方式调查消费者,以观察员身份审视文化环境;然后,课上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现象,从而感知中外麦当劳文化的差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性、辨识力、发现力。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当然,学生之学,另一个途径就是依托教材,因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纵观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教材,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比如,在文质兼美的总体标准下,中职语文教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行业信息,展现社会生活,描述人性之美,融入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的特点。中职机械专业课教材注重把学习活动放在一个社会环境中,让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增长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至于教科书,对他(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因此,教师必须抓住“用教材教”的实质,以学生为本,以学情为本,加强合作与探究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三、丰富活动,强化实践,拓宽学生生活力培养领域

在陶行知先生的眼中,生活力就是“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格实际的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的能力。

当下,我们的中职生都是蜜罐里长大的,90%是独生子女。在笔者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独立做过饭,没有自己洗过衣,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生活上遇到困难喊父母,学习上遇到难题给老师,甚至有的学生让他玩的时候根本不会玩,让他说的时候不敢上台说,让他做个实验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有的虽然是数控专业学生,到了企业程序不会编;有的虽然是导游专业学生,面对游客说不出所以然。究其原因,我们的农村中职教育不太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体验。

俗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作为中职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开展以提高“生活力”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成为“准企业人”,可以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等专题,组织学生对企业高层做专访,参观企业生产线和企业文化,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推介,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

为顺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组织管理和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中职学校可以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以项目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方式,以“超前、专业、周到”的服务理念,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中心”。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调研、决策、计划,如何营销、谈判、管理、合作等,可以校内开辟“创业实践一条街”,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四、改进方法,渗透情感,提升学生生活力培养实效

中职学生生活力的培养,不仅需要通过生活教育来实现,而且也需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渗透情感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并不是附屬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它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

2018年,学校“志愿者服务小队”到社区敬老院搞慰问活动,这里住的孤残老人给财会班的汤某带来很深的感触。这次活动后,汤某每个周末都去敬老院看看,到那里做做卫生,陪老人聊聊天、谈谈心,用她的话说:“这里的老人缺乏家人的温暖,见到我们特别亲切,特别高兴。我最喜欢听老人们说话,他们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讲他们的人生经历,让我收获很多。”在汤某的影响下,班上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自发为老人们服务,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汤某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从以前的待人冷漠,对事漠不关心变得热心、善谈、团结同学,在奉献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由此,生活力的培养,需要以情感参与和体验为基石。为了实现体验式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社团、社区、企业联动,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创新生活力培养的手段,促进情感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中职学校重视和加强学生生活力的培养,是学校自身建设的需要,是企业积聚人才的需要,是学生谋求发展的需要。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和“中国梦”更具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培养策略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