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能力渗透式自读课教学的研究

2019-08-24 06:06王行升
关键词:自读课文听说读写渗透

王行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论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目的,应把持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做为出发点,自读课文的教学更应体现这一主旨,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题材,让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断渗透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最终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自动化技能”,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7-0026-04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东北作家群中一位杰出代表——端木蕻良的一篇抒情散文。温儒敏教授说:“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类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课虽然说是学生充分自主阅读,但仍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正是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让“自读课文”充分发挥从“教读课文”到“课外阅读”这“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毕竟是课堂教学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让“自读课文”的教学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训练相互渗透,这同样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土地的誓言》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笔者浅析这一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语文阅读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媒介”

张正君老师说“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寓于语文课的阅读学习、基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原本就是其核心素养的能力之一,语文课的阅读学习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媒介”。事实证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要以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为基础,二者相得益彰。说听是基础能力训练的前提,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途径常常来源于听,当然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对文本主旨的探究,而文章主旨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文章的写作背景,所以交代文本的写作背景应成为学生“听”的重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创作的一篇以列锦和呼告为主要修辞手法的抒情散文。1941年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和攻坚时期,作者想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仍处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中,内心深处似熊熊烈火在燃烧,悲愤的同时也时刻为家乡解放而战斗,极富时代感染力。正如文章结尾写的那样“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些内容必须要让学生听到,这种“听”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

一名教师在教学本文时,上课伊始就是用张寒晖作词的歌曲《松花江上》进行导入的。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当学生听到歌曲中“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时,每个学生的神情瞬间变得庄重,因为旋律的背后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凄惨的情景!可以说,这首歌就可以作为本文朗诵的背景音乐,极富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听着听着,学生就自然会理解作者为何要对这片土地发出誓言,从而产生思考,作者发出誓言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发誓?并且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和牺牲的决心来宣誓?这篇自读课文,学生在满载悲情感染力的渲染下,就会很投入地走近文本主题。听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诸如听师生交替范读、听小组合读等形式。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因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故土浓浓的思恋。听读的同时,自然会想,如果自己来读每一句话、每一节内容,怎么才会更到位、更能表达文章中流露的“挚痛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源于其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要统一的特点,这其实也指明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向。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后,在言语的表达上很被动,尤其是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提问学生,除了少部分学生主动发言外,其余大部分都选择了沉默。虽说与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但主要还是源于日常课堂中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这就更需要教师抓住教学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其实自读课文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由课文自身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如《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教学时,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每次朗读后,都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教学中就有学生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義务守护我们的国土,因为我们有一个同样的身份——中国人。”还有的学生这样说;“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家乡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拥有时或许感觉不到,当失去时,才发现爱是那样的义无反顾。”还有的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说到;“我爱我的家乡,我反对任何人对我家乡的侮辱,哪怕是言语上的侮辱与伤害也不行,哪怕是一座山、一片胡泊、一个树林,她满都是我爱恋的内容。”

教师要多角度挖掘话题让学生去说,去用言语表达出来。如《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就非常鲜明、抒情韵味浓郁,不论是表达方式,还是写作手法都是多样的。如单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来分析,你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吗?学生很自然就会说,是作者面对土地在发出誓言,不是童话作品中的土地在“说话”;教师切入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学生就说出:“最明显的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呼告等,形象地描述了东北地区景色的美、物产的丰富,从而抒发作者对已沦陷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有的学生选取人称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说;“用‘她来比喻家乡,把土地视为母亲,展示丰饶富裕的东北家乡时,也表达出个人对被日本占领后的家乡的担忧和怀念。但最后作者却说‘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以此来表达对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如果想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就要如叶老所说,凭借教本、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言语表达的习惯。

三、读是自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环节

自读课文的教学,读应是重中之重的教学环节。教材其实已经给我们搭建了指导学生自读的平台,由“阅读提示”和“旁批”组成的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如《土地的誓言》在文章的结尾提供的旁批是“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旁批”隐含的信息就是去读,通过读,才能真正体悟出作者表达的为重回家乡树立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成的“助读系统”,让“助读系统”成为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走进文本深处的“媒介”。

再如旁批中提出的“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这句话?”我们就要带学生去读这句前后的内容,结合内容就自然想到要品析句中“埋葬”和“欢笑”这两个词,“欢笑”是记忆中在家乡幸福的笑容和快乐的生活,“九·一八”的到来,这些就像死去的事物那样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是悲愤和哀愁。倘若不去读,何来这些体会?文章所需要宣泄出来的情感也就更无法让读者体会到。李勇老师说:“结合‘助读系统(由‘阅读提示和‘旁批组成)进行自读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就能从‘读什么‘怎么读两个维度构筑起自读活动的逻辑起点,为后续自读活动提供目标指引和方法指导。随着学生自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自读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会逐步上升为学生自读的‘自动化技能,不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品质和境界。”只有这样真正的读,才会成为学生阅读的一种自身技能,达到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

四、自读课文教学中还需挖掘出写作内容

写是听说读的最高境界,没有写的教学环节,很难让自读课文“自”在个人知识的生成上、能力的提升上。叶圣陶先生说:“孤立的教学徒然研讨一些死知识,劳而少功;必须就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相机提出教材。”为何教学中会出现“劳而少功”的现象,还是“聽、说、阅读”的不到位,提炼不出有用的教材来,这明显就是写这个方面的教学还不够扎实。每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上,都要充分挖掘出需要写的内容来。如在《土地的誓言》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具有东北生活气息的一幅写真美图。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作者在如泣如诉地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抒发出自己对家乡是多么痴情和爱恋。当这些都已沦陷的时候,作者又是多么绝望和悲恸。

笔者在教学中,就让学生针对这一段文字从内容、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视角分析后进行仿写。当时一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写出了下面的文字:“当我躺在草坪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白云,手里握着一束鲜花的时候,我想起碧波荡漾的庆安水库,无数鱼儿在水底嘻戏;我看见年轻秀丽的岠山,听见人们的欢声笑语和纯朴的乡音;我想起碧绿的田野,金黄的麦粒,黄色的土地,泛起幸福的脸庞,满装神采的眼睛,笔直的银杏树,肥硕的羊群……这时我听到内心的声音,我的心声在告诉我:我热爱这片土地。”这分明是从自己家乡拥有的物产上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余映潮老师说:“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容量,即教学的内容要丰富、丰厚。”自主语文课堂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去写,才可以让教学既有宽度也有深度,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厚。

自读课文的教学,就要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形成语文教学的常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形成语文学习的固定思维品质,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教读篇目和课外阅读建构为自己“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从而内化为个人的文学素养,逐步提升语文阅读力,也为其个性长效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有机持续的渗透,让自读课文真正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凸显主体地位,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11).

[2]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1.

[3]新华社.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民族教育,2017,(10).

[4][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01~202.

[5]季   勇.让“自主阅读”真实发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33.

[7]余映潮.好课的设计:丰[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8,(05).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听说读写渗透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