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建构主义理论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019-09-06 08:06杨彬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历史

杨彬

[摘   要]在指导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梳理已有的知识点能促进认知体系的建构,通过自主加工材料能形成迁移意识,通过对比归类能形成个性观点,通过筛选信息能形成辨别意识,通过归纳整理能加强逻辑论证能力。以上方法都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能让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历史解释能力;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79-02

历史解释能力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和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展开,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并逐步获得发展。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尝试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组织学生合理运用史料,促使学生理性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一、梳理已知,建构认知体系

史实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一切的能力都必須依托史实的存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学习者的建构都是多元化的,因为事物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学习的情感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前经验也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建构也是不一样的。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组织学生整理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就能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线索整理并归纳信息,逐步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尝试分析历史问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当时为何会出现鸦片战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历史解释,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和该主题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课文,尝试总结当时的中国和英国分别处在何种状态下,两国的社会背景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发现,当时的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充满了危机,而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强国,需要获取原材料和销售商品的市场。在梳理了已有的信息后,笔者再鼓励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英国发现中国国力衰弱之后,自然就会将中国作为侵犯的对象。

笔者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完善认知体系。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各种史实进行归纳和整理,挖掘其中的核心要素。这样学生在展开历史解释的时候就能从具体问题入手展开想象,解释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加工材料,迁移规律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作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建构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掌握规律,并进行自主迁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解释历史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分析加工,提炼核心信息,并转化所获得的信息,提升解释能力。

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笔者鼓励学生总结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回顾并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鸦片战争”等内容的时候,是如何展开思考和总结的,然后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新问题的探究中。如有学生尝试总结了当时清政府的政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思考此前中国一直都闭关自守,为何会突然想要学习西洋文化呢?这样学生就借鉴了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找到了历史解释的突破点。学生尝试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史料搜索,探究洋务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内容,思考其结果和给人们带来的思考。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加工史料。

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分辨史料中哪些信息属于虚假信息,哪些信息又是真实可信的。此外,学生可以尝试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思考这些信息对于解释历史问题有什么帮助。最后,学生可以尝试对材料中的解释性信息进行转化,对自己要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三、对比归类,形成个性观点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给任何活动适合的方法,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创造。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对比归纳,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个性化建构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就能说出更个性化的观点,历史解释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探究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用对比归类的方式进行思考。学生可以思考在同时代还有哪些国家发生了相似的事件,并对比这些事件在影响力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有学生尝试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进行对比,分别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探究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学生在探究史料后发现,两个事件在发生之前的国情有相似之处,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同时都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了国门,但是两者在结局和社会影响力上却有着鲜明的不同。学生根据这一点总结出了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认为两国政治制度有所不同,造成了本该有相同结局的事件发生了不同的结果。

学生在对比分析后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总结升华出属于自己的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在解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见解了。

四、筛选信息,辨别层次角度

筛选信息也是进行历史解释的重点。在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从史料中获得的信息并非全部都有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展开信息筛选,从搜索到的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并用于历史解释。如果学生能搞清楚所收集信息的重要性,搞清楚需要解释的角度,那么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会再一次得到提升。

如在尝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笔者首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收集史料,然后尝试从这些史料中提取信息,并思考它们的重要性,这样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就可以展开合理选择。如有学生找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兴中会成立时的宣言,并发现它可以用来探究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但是用来总结其历史地位,就不太适合。这说明该学生认识到了史料的角度问题。还有学生找到了林伯渠的一段话,这段话提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被低估,他认为该信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重点,而一些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生活水平变化的新闻则具有更大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教学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等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要在当前学习的主题中找出密切相关的事件和材料,然后将其作为学习的中心。在指导学生展开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也鼓励学生筛选信息,自主找到主题中最重要的信息。

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笔者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尝试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史料,让学生思考如何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合理归类、总结,从而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程春音.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以“货币”专题课实践研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8X):51-54.

[2]  徐太阳,黄志清.初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策略:以《美国南北战争》主题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17(46):56-59.

[3]  夏黎.润物细无声:历史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J].学苑教育,2017(11):74-7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初中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