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教学艺术

2019-09-10 04:07周铁妮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朗诵阅读语文教学

周铁妮

摘要:“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关键词:阅读;朗诵;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233-01

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读”有朗读、阅读、学习诸义,说“读”就是“学习”,正是人们对“读”的重视和了解。语文教学中,“读”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下面我就把九年教学生涯中对“读”的体会、认识和实践所得敷衍如下,抛砖以期引玉。

1.“读”的内涵

“读”有几义:①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这叫朗读、宣读或诵读;②看着文字不发出声音,这叫阅读,通俗点说叫“看”,雅致点说叫作“默读”,默是沉默的意思;③学习,“口诵心惟”,“耳濡目染”,把“读”看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读时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全民动员”,五官合一,自然可以“读”出真谛来。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应该是第三种。只有这样“读”,才能在演讲时“口若悬河”,在论战时“口诛笔伐”,在交际时“口角春风”。会读的人甚至可以创造“口碑载道”的人生辉煌。如果把“读”仅仅看成“念念”“看看”而已,那么“口耳之学”,“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如果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者不加选择,不辨良莠,那么更糟糕,表达时就会“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口里说的却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思想品质的问题,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把那些美好的想法表达出来;辩论时就会“口说无凭”只有甘拜下风,或者口燥唇干而无济于事。会读的人,才能做到意自理出,心随意转,口自心发,要言不烦,虽不能“一句顶万句”,却的确可以把一万句凝成一句话来表达。

2.“读”的外延

“读”就速度来说,有速读和慢读之分。速读讲究的是意会,是神交,目的在于了解所读对象的要旨;慢读讲究的是思索,是品味,需要咀嚼、咂摸、吮吸,求深、求细、求本。速读着眼于宏观把握,而慢读着眼于微观操作。二者结合,可以察微知巨。

从“读”的主客体结合形式来看,可分为“精读”、“泛读”、和“跳读”等类型。

精读,精:精心,精细之意。目的在于攻坚、求真、索美。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演绎、归纳、剖析,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所读的对象。诗词经典、散文名篇、议论佳作等,一般需要这样读。

泛读,是广泛阅读,而不是泛泛而读。陶渊明“不求甚解”之读法,可划人这一种,博闻广见,兼收并蓄,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以应不时之需。

跳读,常用于有目的地选择,跑马观花,只观“花”,不看“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我所需。

精读好比掘井,泛读如同开店,那么,跳读就是淘金。

“读”的形式很多,到底怎么读,应该因人而异,依文而别。

3.“读”的艺术

这里所讲的“读”的艺术,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而言的。

动机与效果要统一,形式和內容要结合。课堂上应如何“读”呢?读的原则是:因材而“读”,以“读”助记,联“读”成悟;目的是,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知识,读出习惯,读出规律,读出兴趣来。

下面就课堂上各种“读”的形式分以述之。

(1)齐读。目的在于营造气氛,体会奔放的情绪,培养节奏感和集体协作精神。也可以以优带劣,以好扶差,共同提高朗读水平,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齐读时可以全班,可以小组,人数的多寡可以根据材料和目的来定。如《雷电颂》可以全班齐声朗读,而《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角色朗读可以根据其情绪的变化逐步增加其朗读的人数。文言文小组分段或分句齐读较好,可以比学赶帮,相互提高。

(2)单读。指定单个学生来读课文,有这样几个考虑:①示范作用,树立会读的榜样,以激励他人,一般指定上等学生;②听诊作用,指定中等生来读,以便了解他们的情况,明白其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查漏补缺;③教育作用,某些下等生,朗读能力差而又不以为然,请他来读一读,明了自己的底细,在自愧中提高认识,加强朗读训练。

(3)分读,包括分组读、分角色读、分项读等等。①分组读,可依据性别、程度、特色对学生分组搭配。在朗读时引进竞争机制、监督机制,比学赶帮,相互提高;读、听交替,劳逸结合。长篇大论宜于此。②分角色读,这一般是戏剧文学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先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根据性别、性格、音色等因素来自荐或推荐最适宜的的角色。有时为考虑情绪、气氛,同一形象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朗读。当然也可以进行角色大反串,以求异趣。③分项读,教师对材料作出分析,或根据正反、动静、正侧、抑扬,或根据叙述方式、修辞种类、句式类别,来安排学生分组定项朗读。可以先提示再由学生边读边理解,也可以先读,然后谈感想,操作程序可根据教材的难易和训练的目的来定夺。

(4)对口换读,两个或两组或全班一分为二的两组用对口词的方式来朗读课文或进行有关语言集句训练。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①抑扬式。诗歌、问答式语段、中歇式排比段,均宜用这种形式。分组时考虑性别和人数的对称,朗读时能形成抑扬顿挫,特色迥异,对比鲜明的美感。

②抢板式。诗词及名句集锦,一方说上句,一方说下旬,在交锋中训练反应,加强记忆,丰富积累。

③语感式。对于文言文或部分难于理解的语段,要求学生分组换句读。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概念,在文章中旬末点号就三种——句号,问号,感叹号,其他都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句子。学生分组换句读,读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体会每句话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体会句子的结构,也可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除以上所列,课堂上读的形式还有:

(5)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

(6)领读。分类同上。

(7)默读。鸿篇巨制,快速把握。

(8)特读。朗读时追求特色:快速绕口令,训练口齿;超速快读,如机枪连射,训练反应;大声吼读,以提高肺活量,并渲染氛围;角色反串,培养兴趣和表演艺术;限时定量慢读,体会节奏感和乐感;变速朗读;二重、三重朗读等等。

朗读,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朗读,是一服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朗读,是一座熔炉,可以炼出语言学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

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

猜你喜欢
朗诵阅读语文教学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