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江爱柳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江爱柳

【摘要】要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需要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应主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数据分析,坚持以数学教学为载体,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准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力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上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来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分别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分成三种: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再进行拼图比赛,让他们亲自动手、自主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使学生知道: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直至学生领会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也才有机会享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切实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才能彻底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枯燥、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活泼、主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来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和规律;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来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能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教师让学生自制了圆柱、圆锥的容器。学生制作的容器有等底等高的、不等底不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之后教师让他们分组实验,通过实践来验证。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多种情况,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三次即可倒满;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圆柱容器内,一两次可以倒满或四五次可以倒满,得不到原结论。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调动了各种感官,又提高了认识能力。

三、遵循规律性原则,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需要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要想学好数学,学生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推理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思考、分析反应能力,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用最短的时间对数学条件进行分析,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找出合理的解题思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中“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时,教材给出了“8×4,80×4,800×4”和“6×7,6×70,6×700”两组习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先初步感知规律,形成合理猜想;再通过应用规律仿写算式进行验证,在量的积累中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在乘法计算中,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就扩大多少倍”,从而顺利完成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任务。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全面提高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课后习题训练,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制订合理的习题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阶梯学习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在选择练习题时,需要根据不同梯度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选择练习题的深度,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时,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计算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细致,他们可能在匆忙的解题过程中,出现点错小数点、少写一个零等数学错误,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尤其是在小学乘除法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高,在解答问题时很容易犯错,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通过每周一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一般情况下,训练任务的制订需要结合学生的计算需求来进行,还可以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的题型运用到训练实践中,题型的选择需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需结合目前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知识,制订系统化训练方案。同时学生通过共同解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全面提高了训练成果,激发了计算热情,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总之,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订明确的计算目标,对学生提出统一化的计算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制订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出数学问题中的主要规律,让学生透过问题表象看到解题的本质,能够对数学问题中所存在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數学知识自主解答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统计”这一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四部动画片,播完后询问学生的观看想法,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来让学生自主制订解题方案,让学生了解学习统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说出在动画片中统计的主体是什么,统计的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深入思考。在第一轮举手发言时,学生并没有得出准确的统计结果,于是教师让学生继续想办法解决。为了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数动画片中的统计主体,还有的学生自行分组进行统计,最后将统计的结果通过教师进行汇总,让大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了解统计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利用学生得出的数据来进行理论推导。

统计教学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统计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理智地分析其他同学统计出来的数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数学建模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数学,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全面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笔者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让学生思考图形面积如何解决,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此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最终他们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接着,笔者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还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小学数学建模思想,使學生逐渐形成善于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技能,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建全新的教育发展体系,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引领教学[J].小学数学,2015(5):17-22.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