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途径研究

2019-09-10 07:22陈惠霞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陈惠霞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总体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需要提高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础力量。“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应该肯定,我国教师的身心状况总体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认,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主要表现在班级升学压力、威信压力、社会压力等方面。因此,社会和学校也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师处于身心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展开。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

(1)社会环境支持策略。社会和学校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也应积极地展开各种心理培训或心理疏导课,促使教师更好地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提升教学兴趣,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要与同事或家人积极沟通,以缓解不良情绪。

(2)学校心理环境支持策略。除了社会的支持外,学校作为教师长期工作的环境,更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支持,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等都要进行调整,并在结合学校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还应重视教师的想法,在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项政策的制订上采纳教师的建议,根据全校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满足感。此外,学校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晋升和奖励机制,以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校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从各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成绩等进行评价。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重视教师的心理状态。

(3)家庭支持策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除了受工作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除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还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应积极协调和处理各方面关系,在家庭中积极沟通。得到家人的支持鼓励与关心,这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在忙碌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家人的沟通和疏导能够帮助教师排解不良情绪。

(4)自我认知策略。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这对于教师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积极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对教学做出更好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教师在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关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5)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繁重的课业任务或教学任务。当工作压力大时,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调整状态,缓解教学压力,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平稳的心态。教师还应学会调控情绪,做掌控自己情绪的主人,及时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以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排解情绪,如听音乐、找人倾诉等。教师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以排解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教师要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学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改变自身心理状态。

(6)健康体魄策略。健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有利于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工作与生活,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使自己持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工作和生活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7)自我反省策略。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学会自我反思和总结,根据反思结果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应学会换位思考,如在教学工作中分析学生出现答题错误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也要善于接纳自己,避免“完美主义”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学会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更好地工作和休息。

三、结语

总之,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教师厘清思路、抓住重点、注重实效,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些不良情绪的缓解技巧,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张璐璐,肖华清,郑洪波等.某市中小学毕业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7):1059-1061.

任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14):92-93.

吴旭敏.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人格特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毛晋平,刘赛花,周情情.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6(05):98-103.

袁桂平,蒋晓虹.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6(01):63.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