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关键词

2019-11-04 12:46特级教师刘小红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引领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 刘小红

中师毕业时,我以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被择优分配到重庆市江津区八一小学,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光阴如白驹过隙,回顾过往的29年,有四个关键词助我成长:学习、实践、思考、引领。

学习:孜孜以求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习,是我成长的不竭动力。我始终认为,唯有“主动、勤奋、坚持”,学习才更有成效。其中,最为紧要和艰难的便是“坚持”。疲惫时要坚持,身处逆境时要坚持,面临诱惑时要坚持,获得成功时更要坚持。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创造奇迹。我的学习路径主要有三条。

1.拜师苦学打根基。

怀揣“桃李满天下”的斑斓梦想,初为人师的我开始了“磨剑之旅”:读专著,查资料,钻教材,练板书。为了更快地成长,我拜重庆市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蒋家彬为师。蒋老师的学校离我的学校步行有近半小时路程,为了能听蒋老师的课,我时常上完课就启程,只用十分钟就跑进了蒋老师的课堂,虽大汗淋漓却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记录着……蒋老师的范读何以那么深情?蒋老师的板书何以那么美观? 蒋老师的点拨何以那么巧妙? ……我把蒋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细节当艺术来鉴赏,陶醉其中,并心向往之。

听课时我用黑笔记录教学内容,红笔写批注。设计精彩处画五星,点拨巧妙处画三角形……课堂上经常用三言两语记录瞬间的感悟或体会,晚上再细细整理。听课笔记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笔财富,每年寒暑假,我都会重温笔记,用心咀嚼,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就这样,我如饥似渴地吸收教学的营养,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2.手不释卷染书香。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书,是我成长的重要养分和动力源泉。我认为读书需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如此则可积涓涓细流为汪洋大海。在校午休时,即是我在办公室独享读书之乐时;夜深人静时,我已习惯伴着书香入眠。互联网时代,当很多人习惯了手机“刷屏”,我仍然随身携带纸质书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静心读书。

读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我的读书有三法——

(1)“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第一步,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等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了解全书结构、体系、线索和内容要点等。

第二步,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逐页而非逐字地略读。略读的目的是寻找重点、 要点,以及自己需要的内容。

第三步,在通读全书后,把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分析综合,提取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精髓。

(2)字斟句酌法。

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在品读好书中我体会到,用眼读书只能眼见,用心读书才有心得。比如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嚼得愈细,滋味愈浓,营养愈佳。

(3)抄画批注法。

每阅读一本书,我都在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上点滴感悟,把精辟的论述、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随时翻阅回味。

3.时时处处皆课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坚信,只要想学,学习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主动求知的勇气。与老师们一起研讨时,我总是认真倾听,广泛吸纳,特别珍视不同的观点。面对专家名师时,我敢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所思所想不很成熟,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专家指点的机会。曾经,在教育部组织的质量监测研讨会上,面对全国乃至国际质量监测的权威专家,我积极主动地向他们说出自己对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思考和做法。作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我赴香港访学期间,因为敢于抛观点、谈想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的名字就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熟记。

总之,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谦恭的人、爱学习的人,随时随地寻找学习的机会,把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空间都当成学习的课堂。

实践:追求卓越

记得在一线当教师时,我就不甘平庸,向着让“教育充满思想,课堂充满激情,教学充满艺术,职业充满幸福”的理想出发,用勤奋践行我的追求。

我勇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勤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年来,我把周末和假日变成了繁忙充实的工作日,潜心沉醉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正是这份专注与投入,让我在教坛上渐入佳境。我的课堂,不仅成了学生的“乐园”,也成了老师们的“学堂”。我先后三次获得重庆市赛课一等奖,一次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从此,全国各地常常出现我讲学的身影,从万州到涪陵,从贵州到天津,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曲终人不散”的场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最高的奖赏。

如果说曾有一些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绝非我有多高的智慧,而是课前下足了功夫。每次上公开课前,我都会告诫自己要从零开始。在备课阶段,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每一个环节都细细揣摩: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我该如何应对、如何点拨? 临近上课,我依然会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演练:什么时机板书?什么时候出示课件?如何灵活掌握时间? 准备充分了,上台才会底气十足。所以,不要觉得名师精彩的课堂自己望尘莫及,只要下足功夫,课堂就会精彩。

一路走来,我有几点感悟:

一是时间用在哪里,效益就出在哪里。如果你一门心思研究所教学科,你必然会在这个领域快速成长。

二是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要全力以赴,因为你无法预测这次机会会给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变化。

三是真正的强者,不是不流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在奔跑。

思考:形成常态

教书是繁杂、琐碎的工作,但假如我们能带着大脑来面对平凡琐碎的工作,那工作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价值和情感的力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让思考形成常态,成为习惯,在思考和创新中前行,做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是我的追求。

1.在反思中让思考成为习惯。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学中,我坚持写反思。上课后写得失,听课后写点评,学习后写心得。这种随笔式的反思充满活力,经验即在反思中积沙成塔。

2.在研究中让思考更有深度。

我以课题为依托,对从实践中所获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进行专题思考和研究,这成为提升我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先后主持市级以上课题11 个,整编成果集30 余本,约500万字;出版个人专著5 部,参与编写课标教材、教师用书等35 部;80 余篇研究论文分别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3.在问道中让思考突破瓶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被越来越多的光环笼罩,我的事业发展也步入了瓶颈期。我曾一度迷茫,但很快就决定摘掉光环,将心态归零。我重温名师的著作,解读名师的成长,通过各种渠道、方式与名师对话,开启我的问道名师之路。名师们崇高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考、精彩的课堂令我钦佩,令我向往。在与名师对话中,我寻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名师要有 “六度素养”:思想要有高度——高屋建瓴,胸怀要有宽度——大度容人,学识要有广度——兼容并蓄,研究要有深度——学有专攻,追求要有韧度——持之以恒,引领要有效度——教学相长。“六度素养”使名师的学术人格散发着历久弥“香”的魅力。问道名师,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我相信,有专家名师的引领,我的教学研究之路一定能走得更远!

引领:实现双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区教科所所长,引领教师成长,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我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只要敢于追求,舍得付出,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成长为教育英才。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从备课到上课、从语言到教态、从教学到科研,我把自己多年的积淀倾囊相赠。我先后辅导20 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赛课、说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其中3 人获全国一等奖,15 人获重庆市一等奖。所培养的教师14 名成长为重庆市骨干教师,4 名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在此过程中,我也受益良多——我的教育思想在互助研讨中日渐成熟,我的教学风格在争辩和碰撞中日渐鲜明,我的心胸在包容和接纳中日渐宽广。

29年的从教生涯中,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衣带渐宽终不悔,我将用勤奋感恩命运的眷顾。

猜你喜欢
引领学习思考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